从投入产出比来说说 OM PhD 之旅 [2023.01.24]
作者:de_bluestorm 日期:2023-02-08 微信分享

论坛上似乎没有很多人谈论这个话题,今天就开贴说说自己的看法。一家之言,也欢迎前辈大佬们多多留言补充指正。

先来说说 OM PhD 的投入,以美国带奖的 PhD 为基础。

  1. 时间投入:5-6 年的时间。其中前 1-2 年上课,中间 3-4 年做研究,最后一年上 market.注意到现在由于 market 变差,om phd 慢慢开始需要做 postdoc 或者读第七年。
  2. 金钱投入。美国和香港新加坡绝大部分 phd 带奖,至少学费是不用给的。生活费方面,美国项目一般一个月 2000 刀往上,但除个别学校外并不会太多。如果在纽约波士顿等大城市读博,很可能需要家里补贴一点。
  3. 情感投入。基本上要一心一意的投入到少数几个学术话题的研究中,耗时数年,成果不确定,需要有很强的耐心,钻研精神,以及一些运气。

说到科研,忍不住再多说几句。科研路上的不确定性很大。从选题到审稿到拿 paper 上 market,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如果选择做稳妥的课题(例如自己老板做开的),很可能等上了 market 就过时了。做比较激进创新的课题呢,有可能做不出来/审稿人不认可,然后 PhD 就凉凉了。我 2015 年入学的时候,behavioral om 还是一个可以拿到好 offer 的方向,当时 MS 的主编也算是 behavioral om 的人。等到了 21 年,基本上就被边缘化了。从一个学生的角度来说,真的很难把握。

有的人说,依靠系里老师来选课题。请千万记住,系里大佬的选题偏好往往是和学生发展没什么关系的。很多大佬想做的,都是自己舒适区以内或者附近的题目。这些题目可能 10+ 年前是热点,也可能靠着大佬的关系今天也还能发出 paper,但是学生想靠着这些过时的热点上 market,就是很难的了。如果可以的话,尽量多和系里年轻老师交流,特别是系里刚招进来的,多了解一下当前 market 的趋势,然后在 market 趋势,自己的兴趣,和容易发表的程度之间,找一个平衡点。

接下来说说 OM PhD 的“产出”,或者说“回报”

  1. 学术回报。能做自己喜欢的课题并且可以发表的话,对个人来说是极大的满足和骄傲。
  2. 建立自己的学术网络。OM 学术圈还是有很多友好的人的,从教授到其他博士生。在读 PhD 期间,可以和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建立联系,经常交流,其实也是一个很让人开心的事情。
  3. (将来的)物质回报。OM Faculty 的薪水还是可以的,至少在各专业横向比较中,算是非常高的了。美国这边,大概 pay 是 200k 美金一年左右?或许最近又更高了些。回香港新加坡的话,考虑到低税收,应该也相当于拿到类似的薪水。回大陆的话,薪水会低一些,但是不少学校在住房和小孩教育方面会有很好的福利。
  4. 社会地位。教授的社会地位(或许)还是比较高的?在亚洲应该是肯定高的,在美国我觉得在学校的环境下肯定是会觉得备受尊重。在社会上的话,可能钱会稍微受限一点。。?这一点我也不太好说,算是个 open topic 吧。
评论 评论 11
blabla2013
blabla2013 2023-01-25 10:29:34
zzmypster 发表于 2023-1-25 10:06
这个倒是也有道理,我们这边不仅quant女生多一些,还有cb的大头。不过我感觉即使conditional on性别,om ...


嗯,我也有同感。可能是你们对自己人保护做的好一些?market只对top econ开放。不像我们,econ, stats, CS,EE都来凑热闹:'(

p.s. 今年Stanford marketing招了yuyan我还挺surprised的。在industry做了6年,只有一篇marketing paper,没有marketing connection。
回复 回复
zzmypster
zzmypster 2023-01-25 10:06:24
blabla2013 发表于 2023-1-25 07:52
我的感觉是因为OM发考题存量男生实在太多(80%+?),现在需要diversity只好拿增量rookie market祭旗。 ...


这个倒是也有道理,我们这边不仅quant女生多一些,还有cb的大头。不过我感觉即使conditional on性别,om的market还是比quant marketing要tough一点点。
回复 回复
blabla2013
blabla2013 2023-01-25 07:52:58
zzmypster 发表于 2023-1-24 22:41
其实我觉得om很多topic跟quant marketing还挺接近的,但感觉market要tough很多(特别是对亚洲男生),这里 ...


我的感觉是因为OM发考题存量男生实在太多(80%+?),现在需要diversity只好拿增量rookie market祭旗。
回复 回复
aiyo_not_bad
aiyo_not_bad 2023-01-25 00:20:51
zzmypster 发表于 2023-1-24 22:41
其实我觉得om很多topic跟quant marketing还挺接近的,但感觉market要tough很多(特别是对亚洲男生),这里 ...


感觉他们和工学院交叉更多,所以竞争更大一些? 商学院job makert感觉不光要学术水平好,还要是一定水平的people person。
回复 回复
zzmypster
zzmypster 2023-01-24 22:41:34
回复 回复
Jin2000
Jin2000 2023-01-24 12:14:38
de_bluestorm 发表于 2023-1-24 12:07
看你怎么pitch你自己了。如果想要maximize自己被录取的概率,就尽量往这两个方向上靠,如果不想换方向, ...


谢谢学长!我懂了... 我随缘聊聊天吧hhh
回复 回复
Jin2000
Jin2000 2023-01-24 12:04:48
本帖最后由 Jin2000 于 2023-1-24 12:06 编辑

学长提到了behavioral om, 我歪个楼...

刚刚知道Cornell Prof. Andrew M. Davi 主面(他似乎是做behavioral的),Prof. Ruihao Zhu(做bandit的)也在,我觉得他们两个跟我都不十分match,我申请准备的targeted的老师都不在,这种情况是不是会很被动...
回复 回复
blabla2013
blabla2013 2023-01-24 11:58:16
de_bluestorm 发表于 2023-1-24 11:50
非常同意。中国男生建议直接考虑亚洲market或者业界。

劝退头铁要读7年/postdoc,一定要在北美留下来的 ...


嗯,这种头铁的,需要提前敲打敲打
回复 回复
blabla2013
blabla2013 2023-01-24 11:51:58
de_bluestorm 发表于 2023-1-24 11:47
没办法,天天想着P&L? 最近也开始用这个思路回顾自己的PhD之旅。

主要还是希望版上的在读的在申请的同 ...


挺好的!肯定能帮到其他同学。
回复 回复
blabla2013
blabla2013 2023-01-24 11:46:15
de_bluestorm 发表于 2023-1-24 11:40
接下来说说OM PhD的”产出”,或者说”回报”
1. 学术回报。能做自己喜欢的课题并且可以发表的话,对个人来 ...

我的观点是,好不好要看同行衬托。以目前的(industry and academic) market情况,同行拉的更厉害,OM PhD ROI还是不错,尤其是对女生。中国男生...还是看outside option吧...
回复 回复
本文标签 本文标签
申请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