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先分享一下目前為止的結果吧, 目前總共申請3所學校, MIT的Master of Finance, Oxford的Master of Financial Economics, LBS的Master in Management.
- MIT是申Round 2, 跟很多論壇上的筒子一樣被Waitlist了, 現在等4月初看能不能出結果;
- Oxford是前幾天收到的郵件, 被錄取了;
- LBS是趕著前兩個星期的Stage Deadline交的, 目前只收到郵件說收到材料, 然後就沒有聲息了.
成績背景方面, 大三的暑假用一個星期的晚上看了看GMAT, 跟實習的地方請了一個週末的假到香港考的, 起初是想著練手, 後來看到分數比美國最高的MBA的平均分還能高那麼一點, 就覺得不用再考一次了, 雖然覺得要是復習的時間再長一些或許分數還能更高些, 但是想想marginal cost已經大於benefit, 就沒有再看了.
TOEFL在08年初的時候考了一次, 當時也是大略的看了一個星期然後去香港考的, Speaking 26然後其他全部28.
紀事的流水賬不是很在行, 就寫幾點體會吧, 跟大家分享:
a. 在申請的時候, 寫文書之前最好要做好對學校的research, why this specific program, 為甚麼這個program比較合適你, 在寫ps的時候列清楚, 當然不是單純的列這個program的優點, 而是要講清楚你為甚麼覺得這個program能幫助你;
b. 個人覺得申請是一個'人'的展示, basically you need to present yourself well, show your strength, a vivid picture of you, an interesting you.
c. 面試. MIT Round 2的時候第一批接到面試的邀請, 後來在準備的時候請教了一些人的意見, 可是後來面試結束了之後回頭看, 反而會想想當時有沒有準備的'過多', 以及過度的依賴或相信他人的意見. 更廣一點說, 任何一個人在申請的時候都難免要尋求他人意見和幫助, 在這個過程中最好有應定的自我判斷和標準, 不要妄自菲薄或者過度自信才好.
關於cd的幾點想法:
d. 最近看到好多的選擇學校的帖子, 我個人覺得prospective students should consult more to those who are already in the industry or the current students/alumni of the program, instead of relying too much on the personal and subjective feelings of the opinions from someone of a similar age and experience, 這樣或許能夠收獲一個更廣的視角.
e. 如果有關於準備考試和申請的問題, 歡迎發站內信給我; 申請之路自己走不容易, 希望能儘自己的力互相幫助和大家共勉.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有一幅图不知道你看过没有:When top level guys look down they see only shit. When bottom level guys look up they see only assholes.
另外,背景其实介绍一下大致分数就够了,“只用一个星期”这种修饰不会对前来潜心学习膜拜的网友产生任何有价值的指导意义
不过各取所需,仅仅发表自己的看法,LZ莫怪
[quote]
楼主来炫耀的,鉴定完毕……
[/quote]
其實看了大家的評論, 多少有些寒心. 說實話大家想想, 要是真相炫耀, 直接寫我花了多少時間考了什麼分數就好了, 完全不需要寫後面的那幾段. 寫這些背景也是給大家參考, 想讓那些同時上課或者工作和復習的同學們知道不是不可能快速解決這些標準化考試的. 要是真想炫耀, 這麼大的人了也不至於要到網絡來講, 寫是純粹如果有什麼我可以幫助解答的問題, 不曾想卻遭到諷刺一遍. 既如此現在刪貼, 不過有什麼我能幫上的還是歡迎聯繫我.
关键不是一周就考,而是后面那句话
其实我也觉得那个什么的成分多过总结的成分,anyway,congruatulations!
另外,背景其实介绍一下大致分数就够了,“只用一个星期”这种修饰不会对前来潜心学习膜拜的网友产生任何有价值的指导意义
不过各取所需,仅仅发表自己的看法,LZ莫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