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gement)”,“对各种学科链接的好奇(cross-domain curiosity)”, “领导的直觉和义务(leadership intuition and duty)”,“尝试与冒险(experimentation and risk-taking)”等等。这些主题就是你的特征。请注意,升华出来这些个主题并不是你的 drive,因为人是不会天生带着这些具体渴求的来面对世界的,这些在后天慢慢形成的渴求来自于你的早期经历和世界观的形成过程。而这些导致特征的,就是你的驱动力。

下面这段有偏向 Stanford 题目的感觉(虽然最后我也没进去——插播一个充满崇敬的白眼),但是对其他学校也适用。

举个例子,比如说我这个对挑战舒适区的渴求,来自于我对死亡的迷惑,因为我小的时候没有经历过亲近的人离世这件事情,再加上没有成体系的信仰,所以从小长大的过程中对死亡就缺少一个认知。所以少年时代去经历身边的人的离世时,我会有一个对“什么是死亡”的巨大迷惑。而在解答这种迷惑的时候,我做出的(暂时且粗陋)的答案就是:死亡是一个无法真正理解的事情。对死亡的解读大概是在人类进程中各种宗教,科学,哲学,艺术做出的最集中的尝试。然而因为它让人生戛然而止,并且进入一个无限漫长,而且不可逆转,所以这是一个很沉重的未知。然而我们并没有必要因为这种未知而丢弃生存的动力。死亡的未知重重的压在天平一端的时候,我们更应该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添加天平另一端的重量,用有限的生命去对抗无限的死亡,对我来说,想要去做这种充满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对抗”,唯一方式就是在你活着的时候建立一些东西。在你死了之后留下些什么,这就是对自我的超越(transcendence)。而我个人“建立一些东西和超越自我”的方式就是大量的积攒自己的经历,并用自己的经历去建立一些对世界有价值的东西。而在我的人生实验中,积攒经历最快的方式就是去挑战自己的舒适区。

看完上面这一段,你大概就可以看出我的 Drive (对死亡的思考)-> Qualities(挑战舒适区) -> Stories(在这我就不吹我自己的牛逼了)。然而这只是一条逻辑线,每个人都应该有多于一条的逻辑线,比如,“”我的领导直觉来自于你年幼时家中从军背景而教育你对身边人的服务意识”,“我的对各种学科衔接的好奇来自于自己求学过程中对各个学科探索带来的有效工具”,等等。有了多条逻辑线,在实际操作(撰写文书)的过程中发现哪条线最好用,即便要全盘推翻重写,也不会觉得心慌。反正就是一句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所以深挖自己的在做策略这个环节上是很重要的手段。

到这里说了“先前推展”,理顺出 Drive-> Qualities ->Stories,其实就是给自己的人生的历史和原动力做了一个总结。那么再说说“向后推展”,设计自己的 Goal-> Why MBA -> Why XXX School

其实后半段的逻辑没有什么太多的诀窍,你想做什么写出来就是了。具体怎么研究行业和职位,这个还是需要自己花时间的。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可信度。这里可信度这个词加粗加大双下划线并高光划重点。

为什么可信度这么重要呢,因为学校并不想招收优秀但没有方向感的人。有很多人读书的原因是“是时候该读个 MBA 了”,或者“大家都在准备读 MBA”,或者“我也不知道/懒得去想自己想做什么,读个书慢慢再说吧”。这样的人写出来的东西很容易露出不可信的马脚。因为他的梦想和对 MBA 的渴求都是申请季的时候硬生生编出来的。这样人的优秀会帮助他在商学院的日子过得很舒服,然而因为他没有方向感,所以有所成就的可能性就会比有方向感有定力的人要小很多。为什么学校要在乎这件事情呢?因为越是排名靠前的学校,越不会从现有的学生学费上赚钱,而是通过知名校友的捐赠来维持学校的壮大和发展。这和一些依靠学生群体有超过 50% 外籍学生来榨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ChaseD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