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正文

一个普通人拿到MBA Offer后的经验分享,感谢CD

[日期:2011-12-19] 来源:ChaseDream论坛 作者:sourceme [字体: ]

终于拿到中欧的offer了。从2007年开始接触CD,一直在从CD获取,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我不是牛人,只是个普通人),一直在潜水,没啥回报。这次拿到了offer,算是告一段落,我简单整理一下自己的情况,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经验、教训,希望对大家有点帮助,也对CD做点贡献。

个人基本背景

毕业院校:北京前五的学校;理工科;
工作经历:从毕业到现在,我只在同一个行业的两家公司工作过。第一个东家是一家规模小但专注于某行业的咨询公司,我从分析员干到咨询顾问、部门主管;第二个东家是该行业的一家大型央企。到我入学时工作年限为9年。应该是大大超过中欧的平均线了。
英语水平:大学期间过了6级,但水平一般,听和说尤其差。

关于GMAT考试

考试经过:GMAT先后考了三次,620-580-720。 第一次准备GMAT考试,闭关三个月专门准备,其间上新东方,看CD,可惜只考了620分。心有不甘,一个月后再考,更差——580分。那时心情降到谷底,一度非常郁闷。14个月后再考了第三次,还好,720分。

考试准备:我觉得第三次是最没准备的,只是简单的把黄皮书上的题目再做了一遍。唯一不一样的是在考前30天看了一本比较厚(1400页)的英文历史书。尽管当时打着所谓的提高阅读能力以应对考试的幌子,但其实我当时主要是被那本书吸引。 事后来看,30天的强化阅读,确实很有帮助。GMAT考的是深度的商业英语阅读。而那本英文历史书写的是严肃的东西,内容和GMAT中的文史类阅读理解接近。

为什么读MBA

我在老东家干了4-5年,感觉业务上的东西已学到头了。尽管带领着4-5人的小团队,仍感觉遇到了发展瓶颈,我很迷茫,也没从别人那获得清晰的建议。因此我认为读MBA也许是一个解决办法。

进入新东家后,在老东家曾遇到的发展瓶颈不是那么紧迫了。我的业务水平也确实提高不少。但这也意味着我逐渐被封闭在行业之内,眼界、思路都越来越局限。MBA是走出这种固步自封的一个机会。

为什么不在第三次考完立即申请商学院

我离开老东家以后,第三次考了GMAT,当时完全可以赶上当年的申请,并争取次年入学。但是我放弃了,因为我拿到了现在单位的offer。我现在职位的工资比我在老东家时还低至少30%。当时我的同事已经进入中欧学习了,我去学校看过他。他劝我立即申请中欧。但是我还是决定先来现东家这工作一段时间。

我为什么要先来这里?我个人认为,尽管所在的行业没有多少赚大钱的机会,但是充满了乐趣。我从工作中能够得到乐趣,因此打算一辈子在这个行业做。这个行业有点特殊,尽管表面上看,国内市场相对垄断(前三家央企占了整个市场的80%),但国际化程度比较高,被迫和国际接轨,和国外的同行竞争。即使在央企,现在和未来可做的事情很多,而且因为是总部,做事的空间比较大——换句话说,有机会参与或见证“大事件”。而我现在的职位尽管级别不高,但接触公司的核心业务,几乎能和公司里所有部门有联系。我有机会深入了解公司,学的更宽、更深。

尽管这个职位的待遇不高,但我不可能在读完MBA后再来申请。一来未必能赶上机会,二来MBA的机会成本很高,毕业后再来申请这个职级,我自己不甘心,而公司也不愿意冒险给我更高的职位(央企很少主动裁员,所以在进人、评级上也非常保守)。

为什么不出国读商学院

我以后的事业空间在国内,因此更需要这里的人际网络。无论怎么说,中欧在中国国内的校友网络应该是FT排名前20大商学院中最好的。我不想以后飞12个小时去参加校友的聚会。

MBA或者说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我已经30岁了,结了婚、生了娃。儿子才一岁,正是可爱的时候,我不想错过他成长的时光。在国内读,我至少可以每个月见他一次。

为什么是中欧

人的时间是有限的。既然要花时间去读书,就争取读个最好的。这也算打造自己的品牌。无论怎么评比,中欧都是大中华区(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最好的商学院的前三名。

中欧的国际化和规范:我在老东家的一位同事后来成了中欧的MBA,他非常推荐中欧。

从细节上能感受到。举两个简单的例子:
1)国内其他商学院的招生指南没有中欧的简单、明了。
2)校园保安穿的是淡色的西装套装。这样做,一来尊重保安,二来和校园整体氛围非常协调,没有生硬突兀的感觉。

MBA是不是在商业上成功的必选项

我觉得未必,最简单的例子,比尔盖茨、乔布斯都没读过商学院。

商学院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是商学院培养了MBA的优秀管理能力,还是筛选过程将最有管理能力的人汇聚到了商学院?我觉得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商学院,尤其是顶级商学院给我们带来价值最大的是一个机会——在18-24个月这么短的时间里(和整个职业生涯相比)和最聪明的充满了商业智慧的人(包括教授和同学)一起进行头脑风暴。

当然还有一个说法“这个世界是属于偏执狂的”,你如果和别人聚在一起,或多或少就会受到影响,那一个商学院的优秀MBA可能就失去了成为比尔盖茨或乔布斯的机会。

结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这次拿到了offer,确实激动了一把。毕竟多年梦想成真,付出有了回报。但是回过头来,立马要面临实际问题:33.6万元的学费怎么办?我所处的这个行业不是金融业,以前没挣过什么钱,也就没攒下多少钱。而我以后还回到这个行业,未来仍然不会有很多钱。我又开始犯愁了,呵呵。老婆是个宝,安慰我说,如果你没拿到offer呢?

我都已经30了,不再迷信“进了顶级商学院就一定能取得商业成功”这种话。以后的日子更长,我们面临的问题更多更大。相信大部分非大牛同学也要面临类似的问题。

所以最后的建议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去没啥大不了,没进去也没啥大不了。

最后再次感谢CD,感谢所有的CDers,祝大家付出终有回报。

--------------------------------------
原文引自:
https://forum.chasedream.com/Asian_Pacific_MBA/thread-630202-1-1.html

参与讨论及查看更多的相关文章请访问【亚太MBA申请区】
https://forum.chasedream.com/Asian_Pacific_MBA/list-1.html

打印 | 录入:Zeros
相关文章      
ChaseDream版权声明
活动日历
{{item.event_geo.name}}

{{item.subject}}

<<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