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三月末到现在一年多的申请季里经历了许多事情,听了非常多的建议,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陆陆续续拿到心仪的 offer 以后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些不成熟的小建议。首先一个非常 general 的建议就是 DIY 选手们一定要多 reach out,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跟不同的人多交流,是会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的。
BG:海本酒店管理专业 3.6/4.0,免语言,G710;2 段不相关实习 + 1 段勉强扯上关系的实习;2 封本校教授推荐信 + 1 封雇主推荐信;ACCA 9 门;1 个进程中的商业项目
关于选校
因为我本科申请的时候也拿了美国排名 40 左右的 offer,所以申研的时候就稍微把主要学校定位调整到综合排名二三十的学校(考虑到回国就业)。初期其实也跟很多英国学校的 AO 约了 zoom 聊过,个人感觉不知道是疫情还是一直以来的传统,英国不太喜欢转专业的学生,他们对本科专业的要求比较多,也比较看重GPA这一块。而且因为很多都需要语言成绩,而我认为语言成绩会分散掉我一部分的精力,所以就放弃申请了其他的英国大学。但是美国的学校还是比较看一个学生整体的 profile 的,我在跟 AO 聊天的过程中也会聊到我原专业的背景,他们也会表示很有兴趣,希望项目能有更多元化的学生。同时因为考虑到疫情和费用等问题,也申请了 NUS 和 NTU。总体来说,新加坡的申请流程、文书和资料都相对简单。
通过一些基本的比如排名、地理位置、申请要求等因素确定了大致的选校范围(15 所)之后,我就去做了一些比较深入的调查,包括浏览学校网站,论坛,深入了解课程设置和一些其他活动,然后就能大概了解到自己比较看重商学院的哪些部分。比如我自己很看重学校的 career center 和校内外的 experiential learning opportunities,然后我就会着重这两点去看有哪些感兴趣的活动。在这个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 seminar(有些参加了可以免申请费),约 AO 聊天,在 LinkedIn 上找校友或在读的学生这些方式去了解这个项目,因为他们才有最真实的项目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很多学校的氛围(高冷、学术、实践性强等等),然后最后确定出八九所学校。当然这个 school list 最后还会有一些些调整,但是大体上就已经是差不多的了。确定之后,可以再问一遍自己每一所学校如果真的录到了,会不会愿意去。只要答案都是会,那就可以了。
关于 GMAT
自从 SAT 考完有 ptsd 之后,真的对标化充满恐惧。这次也是下了很大的决心,打算速战速决。基本就是 OG 刷了两三遍,听了很多公开课刷了很多题,单词书背了两三遍,新东方长难句刷了两遍,然后就是官方的两套 PREP 和一些其他的模考(GWD)之类的。还有就是收集错题,考前刷机经。因为疫情不断取消考场,我从接触 GMAT 到第一次考经历了四个月吧,一边上网课一边备考,中间也有很崩溃的时候。考出来 710,觉得对于申请主要定位学校已经够用了,就直接不管他了,空出来的时间可以抓紧投入到文书写作里面去。美国的很多学校都会发布 class profile,就可以看看之前的学生的平均分是多少,然后最好能稍微高一点不要成为短板就可以了。但是这个思想非常的 personal,如果介意标化的朋友还是能考高就考高,自己权衡一下投入产出比!
关于文书
我的主文书故事结构大改过三四次,各种小的调整每个学校也都做了 5-15 次不等。文书就是一个千锤百炼的过程,所以越早出第一稿越好,还有时间去慢慢打磨。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文书风格,所以这里就挑几点我喜欢的讲~
整理背景:
整理自己的所有活动,然后每个活动挑出一两个关键词来梳理。我觉得这个过程找两三个熟悉的人 brainstorm 会比较好,因为很多活动从不一样的视角是可以看出不一样的东西的。我当时找了一个非常了解我所有经历的闺蜜,一个教授,一个金融行业的从业者和一个文书工作室的老师分别 brainstorm,从不同的角度挖掘故事,列出来了一大堆素材。这个时候是越多越好的,有足够的素材才能写出足够动人的故事。因为我是转专业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梳理出来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逻辑链用来阐述我当初为什么选了原专业,为什么要转,做了哪些努力,研究生希望获得什么,对我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什么帮助。我觉得这个逻辑链整清楚了对文书和后面的商学院面试都特别有用,但是这个逻辑链必须要让别人看的懂,因为我自己第一次整理出来的自己觉得特别 persuasive 拿给别人看就会觉得很牵强。
人设:
这里不是说要编一个人设,而是要在整理完自己的所有背景资料以后提取出一个可以最可以表现真实自己的词。相当于回答一个 Use a word to describe yourself的问题。我一开始写文书的时候没有想到人设这个东西,但是写了七八所学校以后突然发现我其实最想表达/最需要表达的关于自己的核心就只有一点, “curious”,然后再由这一点引申出两三个sub-point,比如“ 跨专业-对更大商业环境的好奇”,“多元文化-对世界的好奇”,“关注social impact-对于自然的好奇”。所以,其实如果能在文书的初期就想好自己要给招生官表现出一个什么样的人设,在后面写文章的时候就可以围绕这个核心来填内容,更紧凑也更能让人有记忆。就是让招生官读完以后能感觉出这个candidate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学校匹配:
文书里除了凸显自己的特点也要讲为什么爱这个学校,为什么跟这个学校很配。基本上我申请的八九个学校的文书主线是一致的。但是很多细节和叙事方法,当然还有选校段,都会根据学校来修改。我基本上每个学校都重新写了,哪怕是用同样的素材和故事。
具体关于文书,首先要了解这个学校推崇的是什么样的文化。我一般会去找学院的 vision,mission,value 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再去看学校的 student blog,social media,还有一些在读学生和 alum 的反馈。结合这些,已经基本能判断一个学校的风格了,然后在描述自己的时候就可以有意识的往上靠。
第二就是要深入了解这个学校,这其中前期的 school research 和 networking 就很重要了。如果有跟学校的直接联系就往上写,summer school,exchange,research 等等是最好的,如果不是重要素材的话不用写很多,但是要写能打动人的细节。其次,间接的也可以,比如本科引用过哪个老师的文章,听 alum 说过xxx之类的。如果这些都实在没有了,就写学校的社团,你希望怎么通过你自己的能力和信念来参加这些活动,提升自己的同时回馈学校。总之就是,要让别人能感受出你对这个学校做了深入的了解,而不是一篇文书通吃。
写作习惯:
最开始写文书的时候我还不习惯列大纲,脑子里想好逻辑以后就直接上手写,结果写第一篇 1500 字的 PS 的时候就被教做人了。写到后面逻辑已经不清晰了,而且字数严重超标。后面的文章我就会先列好大纲。每一段讲什么,想表达什么,大概多少字都列好,然后写作的时候就严格按照这个去写,出来的东西就会比较有逻辑,结构也比较合理。
金融专业的话还是非常看重职业规划的,要写的比较细而且要比较能落地的计划,不能假大空。可以去看看学校的 employment report,看看往届毕业生都去了哪里,然后结合自己的经历去写。也可以写学校的哪些课或者活动会怎么帮你拿到这个职位,或者你自己会通过什么样的努力去拿到。
然后每一段的第一句都要写一下这个段的总结句,大概在讲些啥,就像研报什么的都是这样的,是一个职业习惯。至于具体的结构,我个人喜欢总分总的结构,我也有朋友用 hook 引出故事的形式,也拿到了满意的 offer。感觉这个更看个人,就是能展现出自己的性格的就可以。
--------------------------------------
原文引自:
https://forum.chasedream.com/thread-1380251-1-1.html
参与讨论及查看更多的相关文章请访问【商学院Master申请区】
https://forum.chasedream.com/forum-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