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正文

申请总结 [2020.02.25]

[日期:2020-05-14] 来源:ChaseDream论坛 作者:eeevvvaaa [字体: ]

先报一下 offer

  1.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2. Duke Fuqua School of Business, MQM: Business Analytics, Marketing Trek
  3.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Entertainment Industry Management

这几天心情起伏跌宕,申请战线拉的过长真的很容易在后期心如死灰。前几天一觉醒来,女神校西北大学 IMC 竟然来了 Congratulations 的邮件,终于体会到大赦之后的心情了。

我准备的很早,18 年就开始熟悉和雅 GMAT 思的题,但只是断断续续做一点,真正集中学习也就去年下半年。客观的说我自己本科学校和工作都一般,是很普通的 211,本校能给的资源也有限,所以想尽办法在标化成绩和国外学校项目、实习工作上做到突出,最后拿到三封自认为在申请里发挥很大作用的项目证明和推荐信,所以背景不具优势的学生努力补足短板也是有机会的,感谢所有为我提供资源和其他帮助的人。

标化背景:普通 211 管理专业 GPA 86 雅思 7 GMAT 710 社团联合会会长,创立创业社团,模联筹备等

工作/实习:自己在头部财经门户的市场运营工作 新加坡南洋理工博后的研究助理 伯克利的短期量化研究项目 某国际传媒公司的一台剧的引进流程

都给了推荐信。回想去年真的一年都好运相随,每个都只有几人名额的远程 workshop 和推荐信项目,都是在优惠期的时候 Fridas 那里一上线我就正好看见了。我是在学校、工作背景有很大短板的情况下自己 DIY 的,总结下来就只在参加这些项目上花了几千块,但是不管是内化的学习还是申请,可遇不可求,都是很有收获的一年,如果没有这些助推的项目可能作为小地方的学生真的没什么机会了。

标化考试过了几个月了,先说 GMAT.相信大家都是一样的心态,每天都想着快点结束,不想再来第二遍了。正式开始前在论坛上收藏了很多大神们的经验贴,尤其 tutu01 的在后期让我化繁为简帮助很大。我报名的是六月底的考试,这几年库越来越短,我有幸捡了个超长库的库尾,积累了十几天的机经发挥了很强药效。时间上,前后集中准备了两个半个月,OG 做了三遍(很早之前做完过一遍),曼哈顿一遍,最后暴力刷题刷到都快背下来了,转而去做 GMAT.La,七七八八地算下来做的题也有 1000 道了。复习期间除了看大神们的千行,也总结了自己的千行,错题、归因、正确的语法,一一列好,打印成册随身携带复习。但真的像大家说的那样,考前做题一定不要中断,几天不碰题就会手生,我在考前去了趟青岛所以没怎么做题,回来再做错误率哭死。

曼哈顿模考我是最后一周才开始做的,在这之前 prep 已经做完总结过一遍了,很多人觉得晚了,但我觉得还好。我英语一般,雅思考两次才到七分,但最后做题做到粗略读完就可以感觉出不对,时间不够又纠结某道题的考查目的时,凭感觉也能选出个差不多。但我还是觉得考试当天自己运气加持,答题节奏没有被打乱,没有遇到特别难缠的题。我是那种但凡拼运气都赢不了的人,所以提交卷子那一刻真的很感恩了。

关于 GMAT 还想说的是,大家看我说底子不好 + 复习了两个半月(中间还断续出门),可能再联系到吧里其他只复习一个月左右的大神,就放松了警惕。很怕会让人在潜意识里形成考试难度低的判断。我在集中备考前就对题型很熟悉了,备考期间每天至少学习 9 个小时,而且是有效学习时间,上了书桌后基本就只有人间三急的情况下才会活动一下,期间还不断爆痘,但是都忍了。我在这种吃完就坐一天的情况下还瘦了好几公斤,可想而知天资一般的普通你我需要付出何种程度的努力了。

软性背景,像文书简历推荐信等,都是很重要的区分环节,第一轮筛选之后这些就是院方评价一个 candidate 的关键了。写文书过程很痛苦,期间一遍一遍重新认识自己。我觉得 diy 对自己最大的指引就是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当时也考虑要不要找各中介,但是中介省心不放心,其次费用太贵了,想着信息不对称的钱还是省下来自己留着花吧。

我在自我察觉方面比别人慢很多很多,大学学了自己食之无味的专业因而找不到人生的价值,真的到了一定年龄才知道那些早早就开始规划人生,提前多年安排的同学多让人敬佩。我始终倾向艰难的路线,浪费了太多时间,在小事上始终精益求精,但在大事上又很随意,这大概是我目前为止常常失败的原因吧,我也是在毕业前才对营销有了兴趣,准备申请过程也比较曲折,因为后来才决心一定要跨专业到营销方向,申请的也都是偏量化的专业,因为我相信根据数据分析得到的结果而非经验型营销会是以后的趋势。

推荐信和工作方面,如果自认和我一样背景和资源都没优势,预算又有限的情况下,可以联系其他可靠国际院校短期项目、相关头部公司做背景提升,短期远程,无论在目标导向的申请还是自我成长方面都会有所收获(可能对于一些人来说这样的短期项目过于功利,但最终目标是申请,我也不觉得有啥可诟病的)。

期间有幸认识了中美国的博士后和教授,我不知道该怎么表达那种长期浸染在国内社交环境里,突然接收到这些在所有的冷酷的理性之外,非常非常理想主义又浪漫的人。他们都怀抱跨越国界的学者的初心,面对的科研课题艰难且背负了巨大责任,同时又有极强的求同存异的包容心,我真的希望即便以后没有他们走得远,也要在自己摘星的过程里始终保留自己正面孤独的那一部分。

可能因为幸存者心态,现在拿到 offer 之后更能以平和心态正视和学校的关系了,因为相信不管她给没给,通过这么久的梳理和自省,我都会变得更好。也希望经过申请季的磨练之后,大家都能拿到自己的 dream offer.

--------------------------------------

原文引自:
https://forum.chasedream.com/thread-1362267-1-1.html

参与讨论及查看更多的相关文章请访问【商学院Master申请区】
https://forum.chasedream.com/forum-14-1.html

打印 | 录入:steven
ChaseDream版权声明
活动日历
{{item.event_geo.name}}

{{item.subject}}

<<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