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正文

GMAT 一战760,备考的经历和一些感想 [2019.11.20]

[日期:2019-11-21] 来源:ChaseDream论坛 作者:hunt_O [字体: ]

从搞明白 GMAT 是啥到考试,基本一个月的时间。今天(11-19)早上考,作文写完最后边改边读剩 10 多秒,点下几个 continue,跳出 unofficial score,V41+Q51+IR6,760,举手出考场,一身轻松的感觉。

一、考试的过程

约了早上 8 点钟考试,一战没有经验,看到确认信上有提到提前 30 分钟到考场。昨晚算了下,想着最好预多点时间,于是就计划 6 点半早早出门。6 点 10 分和 6 点 20 的闹钟各一个(后面的最终没用到),昨晚重做一次 official practice exam 2 到凌晨 1 点(后面再说这些练习),躺床上有点紧张兴奋不是很能入睡,昏昏沉沉到 2 点,孩子起床喝奶过隔壁房间看看宝妈和孩子(为了能好点休息我考前在次卧睡觉,怕孩子半夜太折腾没能睡好),然后回去睡觉。5 点左右就醒过来了,果然还是说不清的紧张兴奋,看了时间接着睡,6 点 10 分闹钟响,赖一下起床,洗漱完 6 点半左右就出门了。步行 10 分钟左右到地铁站,离考场 30 分钟地铁的样子,目的站出来楼上即是考场。于是大概 7 点 15 左右到考场门口,电梯遇到有个小姑娘和她妈妈一起,那么早去同一楼层大概知道也是来考试的了,没有交流。到考场门口,里面有人在忙碌,还没开门,于是随便逛逛,楼层面积不大,就几步路,主要看看洗手间的位置,免得临时找。

然后考场开门,登记,收拾好就进去考试了,时间和预计的差不多,8 点左右。一直做练习都是按着 V-Q-IR-AWA 的顺序来的,主要的目的是想着一开始的专注度比较高而且没有那么疲劳,可以用来重点攻击最弱的 V 部分。所以实际考试也是选了这个顺序。选择送分学校的时候动作有点慢,主要是我自己比较犹豫,被考场人员进来提醒说不能停留太久。

然后开始,一路还算是比较稳,我做 V 部分的状态基本上是这样的:CR 对我而言算送分,除非没完全看懂题目意思(因为词汇错过关键点),或者是那种两个描述 bold face 关系的题目(因为描述又臭又长我看得难受),另外就是一些比较模糊的题目,比如有两个选项都貌似可行的那些,就需要花点时间仔细考虑下。RC 除了句子长之外,有个别单词对我来说依然不认识,不过基本上不影响整体理解,同样,对选项太难理解(太长太难读)的那些需要花时间,也没有把握,但是能有个 8 成可靠。SC 麻烦,除了初高中学过的东西,以及常见的表达之外,只要稍微偏一点或者绕一点,对我来说就是只能靠有限的印象,根据语义和各种搭配来排除,属于练习题尽力做也很难到 8 成准确率那种。V 部分一路做过去懵懵的,前一天晚上也没有睡好,另外我还有个不好的习惯是不吃早餐。然后抱着一种努力试试的心态坚持着。做到后面感觉不太妙,因为最后 30 题左右,可能再前一点,出了篇很短的 RC,然后再到后面的 SC 题目和 CR 题目也感觉相对简单了点,心里大叫不好,想着我是不是掉到低分区里面去了所以后面的题目就简单了。最后剩个 4 分钟最后,点休息,第一次举手,感受了下出来休息的流程。

出来休息,稍微调整一下,想着考完了就算了,努努力把 Q 考到 51,争取至少 700 分不用再考一次吧。然后坐了两三分钟深呼吸几口就回去了,这个时候 9 点了,肚子开始感觉到饿。然后接着考 Q,有意控制下速度,没有遇到特别需要花时间的题目,最后还剩下 10 分钟的样子。这个 pace 比我平时做练习要慢得多,基本上做过的练习(除了 manhattan 的模考)都是 1 分半不到的平均时间,考完能剩下接近 20 分钟的样子。考试过程中还是求稳,尽量用笔算不用心算,想尽量减少由于简单的计算错误而失误的情况发生。不过平时的练习有个好处是让我遇到比较花时间的题目时基本没当回事,超过 2 分钟的平均时间就超吧,反正我还有大把时间。这一部分很平稳,没有很特别能让我有印象或者花很多时间犹豫的题目。可能我相关的底子好,也从没有考虑过别的,我觉得背题等遇到还比我现场算麻烦。然后就再次举手出来休息了。

到这里感觉差不多了,比起之前的练习模考什么的感觉状态也没有差很多(official practice exam 1 760,2 730,昨晚重置后再做 2 在遇到一些重复的情况下760),比较担心 V 部分会不会已经崩掉了,当时的希望时至少 700 分能让我不用再考一次吧。然后休息这次就等比较久,毕竟 AWA 需要一些专注度,基本把时间用完了,再入考场。

IR 没有什么好说的,感觉比我练习时难一点点吧(3 次 official practice exam 都是 8),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我没有太认真的缘故,有点松懈了,就想着考差不多行了尽早结束吧。最终 IR 完成还剩个 5 分钟,可以看出我实在是没有太花心思去仔细看题做题。然后 AWA,30 分钟写满,比平时练习时状态好一点写得长一点(大概是考试时较为兴奋,上周六托福的写作部分也是如此)。然后就是最前面描述的情况,点继续之前已经做好了如果是 700 以下的话大概率就是不开心地回家休息准备再战的心理准备。然后跳出来 score,看到 760 有点兴奋,感觉一下轻松了许多,又感觉还算正常发挥了水平,出考场,收拾东西,拿打印出来的成绩单走人,11 点整。下楼电梯里迫不及待拍照发给老婆,告诉她没白支持我并且我也真的有在努力。

以上今日的考试过程流水账完。

二、碎碎念

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本科双非普通一本,华南省份一所还算是有点外语特色的学校,专业国贸。大学期间没有任何特点,纯路人一个,成绩不出色,当然也不算渣到不能正常毕业,最终 GPA 大概记得时 3.1/4 或者 3.2/4 的样子,这还得益于学校的 GPA 算法是比较宽松的。当时四级 560,六级 520 的样子。简单概括经历的话,我大概算是被大学上了的一个良好样本。

10 年毕业,然后工作,career 除了一开始之外大部分时间做的是 IT,工作原因还算是有不断接触一些英文文档,不过局限性也比较明显。大概从 17 年开始就有想法在 HK 或者临近的 sgp,jpn 这些地方读个 master 了,也有客观原因,在那之前并没有太丰富的经济条件。7 月份公司不打算继续做下去了,我还算最早加入公司一起创业的(时间不长),拿了一些补偿,也想着经济压力没有那么大了,就决定先休息,然后尝试申请学校。老婆在家待产,于是 7 月底和整个 8 月份都是比较轻松的状态。

我在英语方面并没有硬实力。一开始我知道要考托福,做了篇托福阅读试试,虽然得分不算低,但是好多单词不认识。拿扇贝 app 测测,5000 的词汇水平,那就背单词吧。8 月份,一天连新词带复习 700 个,2 个小时至少,把几本单词书硬给过了一遍,当然实际上能背下来多少并不清楚,但至少有个印象了。过完一遍之后已经是 8 月底,调整强度为每天 300,主要目的是强化之前的结果,然后开始看托福 OG。托福 OG 看完已经是 9 月初,书里的阅读和听力练习都做得还算不错。然后就准备学习托福的口语和写作了。9 月中间断断续续,9 月下旬,身份转变,小情人来了,生活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本来想着好好练练口语和写作,然后 10 月中旬能考托福。大概拖到了国庆节那几天才有实际在看。那没办法,就往后推日期。

国庆那几天也就顺带先去看看考虑申请的学校,基本看到都很建议考 GMAT 或者 GRE,GRE 之前有耳闻,知道不容易,GMAT 不熟悉。考虑我那难看的 GPA,我想我需要一个 GMAT/GRE 的成绩,至少需要足够高的分数来避免我的申请直接被扔进垃圾桶。上网搜索了下,大概的建议就是不够时间背单词的话,就考 GMAT 吧,所以显然 GMAT 比较适合我,于是我就把 GMAT 提上日程了。也就是说短时间内我要争取在两个考试里都得到不错的成绩了。

10 月 9 日,在某个网站上尝试做了第一份的 GMAT 模考,当时一脸懵,连 DS 的题目实际上要求是什么都不知道就直接看着选,做出来成绩 610。然后才仔细研究了下 GMAT 考试是个什么东西,大概搞明白了各种题型什么的要求,这样就算是开始备考了。这段时间我的托福是暂时放着的,当然 GMAT 的 V 也相当于一直在做着各种不同层次的阅读,不过单词倒是一直在持续加固,每天半小时的样子。回头看来,这几个月背的单词还是有点用,不敢说词汇能上万,但七八千应该还是有的,对比原来的基础来说好很多了,至少后来托福阅读和听力的时候压力不大,基本没有不认识的单词了。GMAT 里还是偶尔有的,不过基本上影响不大。

坦白说,各种心理压力还是比较大的。20 几岁的我留了个梦想给 30+ 的我,同时也挖了个坑。GPA 之所以低,因为当年根本没有考虑过深造的事情,也就没有很认真学习,只想着得过且过快点毕业后要工作赚钱。家境很普通,普通到什么程度呢,举个例子,即使以今天的经济条件,如果考得不好需要再考一次的话,我都会很难过,不排除会流眼泪的那种难过。已经形成一种习惯了,就是当因为自己没有做好而导致额外的花费,而这个额外支出本来是可以避免的时候,就会特别自责。

三、备考过程的分数记录

基本用的是做第一份模考的那个网站,模考有 9 套,prep 相关的模考则有另外的部分,我尽量避免做那些,因为我知道可能和官方的 prep 重复了这样子会导致 official practice exam 的参考程度不足。

我大概知道能稍微满意的分数是 700,我也以此为目标。再考虑到我远离学校多年,学校不够名声在外,GPA 较渣这些因素,我觉得我最好能争取考到 720-730,然后就把命运交给他人决定,看目标学校愿不愿意收我了。

一路下来模考的情况如下,在那个网站上做了 7 套不同的题目,没怎么做 IR 部分:

  • 10.09 610
  • 10.12 700
  • 10.13 660
  • 10.15 720
  • 10.17 710
  • 10.21 重做一开始那套 730
  • 10.25 780
  • 11.03 730

领了官方的 starter kit,情况如下:

  • 11.05 exam1 760 (V42, Q51, IR8)
  • 11.06 exam2 730 (V38, Q50, IR8)
  • 11.18 重置后做 exam2 760 (V42, Q51, IR8)

曼哈顿的免费那套模考,懒得查具体时间了,可能 10 月下旬吧,V36,Q48,总分应该是 680,反正是挺受打击的。

那就先说 manhattan 的好了,我的感受基本和我做完后看到的一篇帖子是一样的意思,没必要浪费钱买他们家的模考。V 部分,尤其是 CR,感觉与 OG 的题目中的思路是有点不一样的,不是明显的难度问题,不过实际上这部分 V 部分可能还好。然后感觉抓狂的是 Q,题目和 OG,和实际考试,和 practice exam 都有明显的难度加强,而且不是硬难度上的加强,而是明显题目更加的 tricky 一些。就这么说,我练习 OG 的时候基本上是一分钟不到的平均时间,当然 OG 题目是比较简单的,练习难题集的时候是 80s 左右的平均,但是做 manhattan 的模考时,遇到两道特别花时间的题目(5 分钟那种,也有我自己的原因,因为理解出错了),最终居然时间是不太够用的,差异太明显。当然我最终没有决定去买他家的模考,因此样本也不算充分。

然后说官方的 starter kit 里面的两套,三次里面有两次和我最终分数一样,基本说明至少对我而言,那两套题目的参考性是很强的,也说明一开始避过带有 prep 题目的练习的策略是正确的,这样子我做那两套题的时候几乎是全新的状态。整个三次练习 CAT 的状态,和我最终考试的状态,基本一致:一脸懵的一路把 V 做完,Q 好好做,IR 好好做,出来的成绩超出自己的感觉。11 月 5 日和 6 日那两次分别出来 760 和 730 的时候,想着正常发挥的话 700 应该稳了吧,我就报名了,然后最近的考位只有 19 号的了。报名后我就放下 GMAT 了,练托福去了。

报名时买了 GMAT Write,两篇 4 次,主要想大概评估下我需不需要再花时间练 AWA。做了两篇各一次,第一次是 11 月 10 号,第二次是 17 号。第一篇花了一个小时,5 分,第二次卡时间,半个小时,小分比第一次差,不过最终总分还是 5。其实第一篇写完时已经放松了,如 manhattan 那本 IR 和 AWA 的书里面写的那样,如果得了至少 4.5,你可以坐下好好休息一下了。接下来的问题只是要训练时间和快速分析出能攻击的点就可以了,所以我第二篇认真地卡了下时间。

四、我的策略

我的策略可能应用范围有限。我的词汇不好因此英语基础不算好,但是整体理解和逻辑有优势。因此貌似大部分人都比较苦恼的 CR 我做起来很轻松,大部分英语基础好的人做起来最轻松的 SC 在我这里是最困难的。

除开一开始啥都不清楚的那套模考,我做完两套题目之后,大概对自己的状态和答题的情况有了个概念。如我上面总结的,CR 基本上送分,80%+,除了那种说关系的黑脸题,我有时候连选项的意思都没搞得太明白。RC 虽然不是很有把握,词汇对我而言依然困难,长句的理解也不是特别灵光,75% 左右的正确率是能够保证的。SC 渣渣,正确率是一半多点。Q 部分不需要关注,只要做到不犯错误并且细心点不忽略细节,在有一定容错空间的情况下 51 不是问题,50 是底线。

于是我的策略是这样子的,苦练 SC,普通强度练习 CR 和 RC,Q 只做难题。基本上这个思路贯穿始终,以至于我后来做 starter kit 里面那 90 道,以及 OG 在线练习的各 300 道(最终也没有做完),练习的时候我都直接排除掉 easy 的题目。因为目标 700+,实际考试中肯定不会遇到那么多的 easy,需要提前做好准备。

过程里面看了 manhattan 的 SC 以及 foundations of verbal,IR+AWA 那本只看了 AWA 一章。长难句看了 GRE 前面的一些,GMAT 的过了一遍。我觉得长难句这本书对我而言作用有限,反正书里的句子我都能理解,但是没有成功训练出来很快分析句子的能力,因此对实际考试帮助有限,该懵的还是懵。SC 那本书帮助最大,foundations of verbal 虽然有部分和 SC 那本重复了,但还是值得一看,尤其是 RC 的部分,对最终 AWA 也是有明显帮助的。AWA 那章走马观花,后面也弄明白了,AWA 全是套路,抓套路就对了。

1.SC

看书看书看书,然后在网站上把 OG 2018 刷了接近 2 遍,不得不说是一件很耗时的事情,刷的时候关注正确率是否有提升,还要保持后面的题目不能比前面的题目正确率低太多。因为难度整体上是越靠后越高,想要高分的话,简单题能疏忽犯错因为你总不会一直处于疏忽状态,但难题不能错太多因为难题的错是真的不理解的错,而不是疏忽的问题。二刷是看完书之后了,主要关注我有没有在 SC 的书里面有重点说过的点还犯错,有没有两次都在同一题上都错,稍稍做了一些总结,也不算很认真那种。这也是造成我后面实际考试还是懵懵的状态的原因吧,也就是我其实是大概知道正确答案为什么正确,错误答案为什么错,但是因为实际上并没有深刻学习导致了掌握得并不牢靠。在我的目标里,SC 最终能够做到正确率 75%,我就该满足了,况且还考虑到实际考试本来也是有容错空间的,我也没打算往 800 分上努力。

2.RC

阅读底子不错,不过和上面重复过的 CR 一样,我喜欢那些细节题,主旨题,目的题,推论题一类的实际资料的题目,不喜欢那些来两个黑脸问抽象关系那种,我真的连读懂选项都可能有困难。刷了一遍 OG 2018,整体正确率在 75% 上下,感觉差不多了,也没有太花时间深入。最终考试的状态是,长句和长篇文章读起来依然不是很轻松,但不影响对整个文章的理解,好在细节题出的不算多,毕竟每篇阅读也就那么几道题,遇到细节的时候再多花点时间深究一下就是了。

3.CR

这是我最拿手的一类题目,一样,除了抽象的黑脸关系。没有花太多时间,只祈祷考试时不要遇到太难度的题干,基本上问题都不大。一样是刷 OG 2018 一遍,正确率在 80%。然后选择做 CR 难题集,一样的原因,想得高分我必须在这些拿手的题目上解决难题。然后再在 efficient learning上(其实就是实体书那个线上版本)只挑 hard 难度的题再做一次,保证高正确率。

4.Q

这部分,对我而言最难的根本不是做题,只是看懂题目。不过从头到尾没怎么遇到真的看不懂的题目,除了一开始做模考的时候,倒数的单词都不认识(我的词汇是真的渣)。不过单词再难,做过几次模考,基本上题型就也都遇到过了,常见的该认识的单词也就都认识了。这部分的练习目标是,难题集,以及每次模考给自己的要求都是要争取全对,允许少量因为疏忽大意而造成的错误,并且保证速度。这样子保证了我最终考试里面,在保守速度以及保守做题(包括练习时用心算,实际考试时用笔算)的情况下,不会低于 50 的底线。

5.IR

其实没怎么重视,模考能跳过就跳过,直到后面做 official practice exam 才真正有在做这部分的题目。我是基本放弃读短文和题目背景的,上来直接看选项区上下文,再去图文里找答案。做 official practice exam 的整体感觉是,只要好好做都能得个能看的分数。实际考试里我有些着急了,受前面的影响,有点想快点结束的意思。最后实际得到的分数不如我的练习,毕竟没有花太多时间练习,也本来就没有对这部分有太大要求,最终结果感觉还不算难看,也就这样了。

6.AWA

没啥可以分享的,只觉得都是套路,套路抓对了,即使用很简单的词汇和连接,不追求 6 的情况下,4.5-5 还是能有保障的。当然还有个前提是,写的水平要向平时阅读看的文章的水平看齐,即便不能做到 AWA 相关的那章里面对满分文章分析部分的水平,简单的从句,长短句交错之类的,还是需要拿出来充充场面的。不过基本上看多了,也就那么回事,我倒不担心犯语法错误,毕竟自己并不经常用英语写文章在所难免。主要应该关注的是,准确传达你想要传达的信息,让读者/评分者能够不太费力的确认你能够分析问题和进行 challenge,并且,养成个保持卷面整洁的好习惯(大小写,标点,空格,etc),之所以要养成习惯,是因为时间有限,最好形成机械记忆,让你能够专注在表达本身不再分心关注这些琐碎的事情。这点上,有点小强迫症的人,可能都能做得不错。

以上,乱七八糟的做些记录,算是记下来自己这段时间的经历和想法了,也算做是 GMAT 告一段落的标志了。我还在紧张地等待 toefl 出分,不过有了 GMAT 分数的底子在,反倒压力没有之前那么大了,现在的想法是能到门槛也就够了。

愿: 岁月静好, 你和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都福寿安康, 你所有的努力都不会被辜负, 最爱的人总在身边。

--------------------------------------

原文引自:
https://forum.chasedream.com/thread-1355215-1-1.html

参与讨论及查看更多的相关文章请访问【走出GMAT困境】
https://forum.chasedream.com/forum-34-1.html

打印 | 录入:steven
ChaseDream版权声明
活动日历
{{item.event_geo.name}}

{{item.subject}}

<<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