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正文

PART 3:低分者的 M7 路 [2019.07.04]

[日期:2019-07-05] 来源:ChaseDream论坛 作者:IAH [字体: ]

最近玩的太野了,实在没有精力给大家瞎扯。而且我发现我从小就能瞎写,想法多做事少。第三部分真是一次写不完,所以先写了两个话题的看法,选校和 GMAT。

一)基本信息与基本原则

  1. 关于我
  2. 报考结果
  3. 整体形象
  4. 写什么
  5. 我为什么要写这些
  6. 不写什么
  7. 适用人群
  8. 我的信息源
  9. 核心观点
  10. MBA申请的特性
  11. 十二条基本原则

以上部分在这里 https://forum.chasedream.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46583

二)策略

  1. 架构一:两条逻辑线建立一个论证
  2. 架构二:有策略的个人定位
  3. 架构三:对申请工具的平衡使用

以上部分在这里 https://forum.chasedream.com/thread-1347748-1-1.html

三)执行

  1. 选校
  2. GMAT

以上部分是本篇内容

  1. 申请文书
  2. 推荐信
  3. 履历
  4. 申请表和附加文书
  5. 面试
  6. 讲故事与话术的深度
  7. 对助考咨询师的看法
  8. 对信息来源的看法
  9. 英文语言能力
  10. 软实力的培养

以上部分还没编出来

1. 选校

选校被大家渲染成了一个很神奇/重要/特别/决定命运的事情。在这我给大家讲一个个人经历。

我在美国的时候有一个很厉害的 mentor,他是那种 CEO 耳边低语的军师。在离开公司前的几次见面,我在讲到自己人生上一个五年,我告诉他我有一些后悔的决定,比如如果我进了那个行业/选择了那个人/那个学校/那个国家,就会怎样怎样,等等。而我跟他讲我人生的下一个环节的时候又充满了犹豫,去哪个国家/继续在企业/读书/创业,等等。他当时给我的回复让我心情一下平复了很多。他说:“对于过去——没有经历你之前的经历,你也不会得到现在的思维框架和焦虑感;而正是这些思维框架和焦虑感在促使着你前进,你应该对你的之前心存感激;而至于未来——你要知道你做了任何选择,只要努力的程度一样,都会有不同性质但大概相同程度的满足感,就像你去了任何一个城市都会有你喜欢和不喜欢的东西。无论你做什么决定,都要做好准备,在你的满足感得到填充的同时会有失望和焦虑的地方。当你无法彻底影响和摆弄这个的世界时,至少你可以影响你的内心和对生活的期待值。”

我之所以要在长篇大论之前给大家讲这个,是因为你选择了哪间学校都应会有自己预料到的满足和失望,和预料不到的满足和失望。你选择了两年的时间去学习,就一定会有人生和本领上的增长。而商学院就是商学院,商学院特有的真实/虚伪/友谊/功利,大概也都差不多。所以选校这件事情并没有很多人鼓吹的那么重要,也没有必要花太多的时间在这上面(我说的是选校,不是做申请策略时研究学校)。有些学校侧重一些行业多些/少些。但一个层级的商学院基本上也都差不多。当然也有一些人,非常的较真你是不是这间或那间学校出来的,非常的保护自己学校的资源。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愚蠢的部落主义(tribalism)。这些把精力花在部落主义这种低价值琐事的人,也不会是真正对世界有什么积极的影响的人。至于要不要在乎这些人的看法,这是你的个人决定。

真的不要以为你去了哈佛/斯坦福就一定可以改变世界,去了 M7 就一定可以做成大事,进了前 15 就一定会被公司高看一样。真有才能和思想的人是这个世界的凤毛麟角。他们散落在各个角落,他们或许去过商学院,但是他们绝对不是因为去了商学院而成功的。至于其他带着和他们一样的大学毕业的人,无非都在尝试着和这样的人拉上关系,来掩盖自己的平庸。

有自己的选择条件和区分,侧重精力分布,这是必须的。至于在报考前把每间学校研究的透彻到如数家珍,却也没有什么可靠的信息来源,那就是在浪费自己准备报考的时间。你在去到这些学校之前听到的看到的都是别人告诉你的,充满着各种主见/渲染/个人情感。而你到了这间学校之后,必然会有自己喜和不喜欢的地方。调整好心态,把精力花在对的地方。

1.1 关于排名:阶层排名体系 (Tiered Ranking System)

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个 Clear Admit 上一本书对学校排名的方法。那就是不要过度在乎数字排名,而要给学校分级,然后自己给自己找一个准确的级别定位。

图1:全球大学阶层排名 (出处:Becoming a Clear Admit  第 8 页)

图2:非美国大学阶层排名(出处:Becoming a Clear Admit  第 8 页)

这个道理其实挺简单的。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评级。你是 Tier 2 的人,那就要把精力放在 Tier 2,冲击一下 Tier 1,然后用 Tier 3 保底。以此类推。在这之上,应该再加一些个人的特殊需求,比如你就是一个不想过度冒险,今年一定要上学的人,那就对冲击的那个层面上的精力放得少一些。如果你就是非哈佛不去,那也没必要浪费时间做保底。我个人的想法就是,我报考那年也没非要上学,而且我觉得两年的时间很重要,我不想去一个找不到心智/经历在同一个层面上的人,所以我就没做保底。倒不是我多么的牛逼,我就是觉得我今年要是不进,至少有了系统的回馈。明年再(更保守的)努力。

至于你是什么 Tier 的评级,这个我还真不好说具体的评级手段。因人而异吧,再就是很多事情是很主观的。你自己考虑考虑自己的各个因素的表现(GMAT,工作经历,写作能力,面试能力,推荐人的有效度),然后想想自己是是否对这个评级自信。再想想别人平时说你是一个高估/低估自己的人,然后做一个外围的调整。你大概就是那个位置。

1.2 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

与其说每个学校多么的不同,不如说他们所在地创造了他们之间的不同。不是斯坦福塑造了硅谷,而是硅谷精神塑造了硅谷中的斯坦福。纽约大学可能排名比不上一些学校,但是纽约的资源是不可小视的。波士顿的学术气氛和创新资源决定了它要比一些小城的在很多层面上有效很多。等等。

在看待学校地点的这件事情上,一方面要看你在未来发展上想要什么,比如说 VC 就是在硅谷和纽约要比纽黑文和芝加哥多。另一方面也要看你这两年生活的状态期待什么(大学城的专注或者大城市的多样化),在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环境,人是很难伸展拳脚的。

再就是你期待的社交环境是什么样的。是地广人稀所以跟同届同学多多联谊建立关系,还是僧多粥多所以可以每天都和不同的校外专业人士见面交流。

我个人的人生经历中生活过好几个地广人稀到一个极端的地方,恐怖袭击的边境,海上的小岛,人口不过万的小镇……所以在选址这件事情我过滤掉了超大型和以下的城市。但是不管你的生活经历是什么样的,两年的地点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二三十岁成长加速期的两年。所以请重视这二十万美金喂给了哪个经济圈,换来了什么样的环境。

1.3 校友网络遍布和体量

读 MBA 是一个花钱买网络的行为,所以你人生下一个阶段(和之后的每一个阶段)想在的地方有多少校友,校友的群体大小和质量高低,这些都是应该考虑的东西。在美国校友的分布有相对清晰的地域性,即便学校很牛逼,校友还是会在附近的区域比较集中。在美国之外,每个学校会有不同大小的校友圈,但是同一个阶层的学校的校友体量/质量还真就差不多,充其量就是跟一届的人数有大概的比例关系。这些信息学校的网站上都会有大概的介绍,具体细节的信息在每个学校的 detailed employment report 上都会有讲。再就是可以找一些你想去的地方的校友,问问平时跟校友群体互动的频率/质量是什么样的。

1.4 校友文化

网络大不大好不好比不上你愿不愿意融入一个网络中去。生拍马屁硬融入可以帮你找到一份工作,但是人是很难一辈子都硬生生的去融入一个群体。多跟校友交流下,感受一下交流的文化和方式是不是你喜欢的。每个学校的校友文化和风气多多少少还是不一样的。这里我都是个人观点,不好做点名评价。反正就是有一些很有诚意,有一些很喜欢交流,有一些很冷但有效,有一些很 asshole。我在美国/大陆/亚洲联系上了 LinkedIn 上的二十来个校友,有些聊天还是很有价值的。

1.5 目标工业/工种的侧重

有一些工业/工种很侧重一些学校的生源。我觉得这个最好的发掘方式就是去找目标公司的 recruiting HR 和猎头问一下。好的猎头都是很喜欢和人交流的,我交流的一个猎头在贬低了 MBA 的浪费之后,给我介绍一个很好的工作。虽然我没去,但是获益匪浅。

1.6 收集信息,系统评级

我做了一个 excel sheet,把一些我很在乎的信息都列举了出来。大家可以在附件里找到,其实做系统的评分没有很多价值,但是列表记录至少不会让你忘记一些信息,做出不平衡的选择。

最后还是那句话,去哪你都会有喜欢/不喜欢的东西,都会有预料到/没预料到的发现/后悔/再发现。到头来都差不那么多,要有平常心。

2.GMAT

我这个 GMAT 只拿了 730 分的人实在不适合在这乱指指点点。我只大概说几条我的小看法,供大家参考。

2.1 多少分才可以报名

中国人是一个应试能力强到美国人无法理解的群体,所以中国/印度人整体的 GMAT 要比其他国家的人高一截。再加上名校给各个国籍的人百分比相对固定,就造成了中国人的 750 = 美国人的 720 = 哈萨克斯坦人的 700 这样一个受国籍限制的现象。至于 GMAT 拿多少分才“能”去报考 M7,我觉得大概那条线在 720——780 的区间。你要是其他项目(工作经验,文书,推荐信,面试)强一些,那 GMAT 就可以放放水,反之则要在 GMAT 上下大功夫。另一个关于分数的问题我之前提到过,如果你今年分数差一点到理想状态,申报季又到了,我建议不如尝试一下。尝试不成功,你就有了一个很好的反馈期;尝试成功了,那你就少折腾一年。像奥巴马当年竞选总统的时候和他老婆说的“万一要是成功了呢?”

2.2 学习材料

基础材料 OG,其他和 OG 很类似的“葵花宝典”,美国的培训机构,中国的培训机构,等等。这件事情上真的是要自己去试错,因人而异,而且要尽快的试错(花大量的准备时间)。我个人只用了 GMAC OG + GMAC 的模拟题,大概从头到尾做了一遍,加上六套模拟题。但是我中学开始接受的都是英文为主的教育,所以要多做多少这个大家自己考量。

2.3 语言能力(verbal)和数学能力(quant)要平衡

这个说了跟没说一样,一般 730+ 了,那两项都低不了。但是有一条经常被提到的要求就是,外国人因为被默认英文不是母语,所以 verbal 的分数越高,学校考察你语言能力的需要就越小。说白了就是你听不懂课/发不出言的可能性就越小。所以 verbal 务必下功夫。

2.4 数学能力的培养

GMAT 的数学非常的简单,比较难的题目大概就是中国初中奥数最简单的题目那个水平。所以没必要找“我不是理科/工科生”这样的理由给自己打退堂鼓。关键还是要有策略的取舍。这个我在第六条会解释。

2.5 语言能力的培养

个人感觉 GMAT 对语言能力的要求大概有三方面:迅速理解,逻辑推理,语感语境。我的成长环境和国内大学生或者本科/研究生留学生不太一样,所以具体操作层面上不好乱指点。但是有一些基本的项目是相通的:

读英文书籍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迅速理解的手段。我说的英文书籍不是简单的报纸文章,而是一些阅读难度在中级/高级的书籍。这样的书籍的句式和结构的复杂程度和 GMAT 理解阅读很相似,很多理解阅读的题目也是从这样的书籍中摘抄出来的。再就是阅读本身也是一种成长,不妨找一些自己相对喜欢的题目,由浅入深的开始阅读。举个例子,如果你对心理学/行为学有些感兴趣,可以从一些中级的书籍读起(比如 Predictably Irrational),慢慢晋级到难度变高的书籍(比如Thinking Fast and Slow),再到教科书级别的书籍。读书一方面锻炼了你的语言能力,另一方面会增长你的头脑和思维框架,简直是不亦乐乎。至于有没有时间看书,你准备 GMAT 的时候如果还没删了微博/抖音/讲游戏时尚野史的微信公众号,那你就是有时间。

逻辑推理的能力是需要刻意锻炼的,网上有一些关于辩论和演讲的课程,可以发掘一下。找机会做演讲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逻辑的过程。我工作的性质有一些直接关乎事业成败的演讲机会,准备演讲的精力大概是我过去几年工作的 30% 左右。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人会给我的逻辑和表述能力给予回馈。如果你的工作中这样的机会不多的话,可以考虑一些有组织的演讲活动。不太清除国内的 toast master 活动的质量怎么样,可以考虑一下。

语感语境这件事情是一个很难有明确锻炼方法的东西。语感是一个语言最精髓的部分,没有很好的沉浸是很难锻炼语感的。这也正是为什么你看央视的英语主持人,英语虽然说得挺好,但是怎么听都觉得有些奇怪的地方。我觉得想要锻炼这个,就要抛开一切中国人跟中国人学英语的误区。至于怎么寻找外国的语言环境和素材,这个就看大家怎么创(fan1)新(qiang2)了。等你创新出去之后,You Tube 上有很多很好的素材(CNN/FoxNews 是给老百姓看的,不是很好的素材,要再往深处挖),当然了 You Tube 上面也有抖音视频,翻出去也要控制自己的时间使用。

2.6 策略游戏(strategy game)

GMAT 考试是彻头彻尾的一个策略游戏。什么是策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我看来策略就是一个有手段有胆量的选择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的过程。不同环境下的策略都有这个相通点。比如说企业策略,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一个企业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选择自己应该进攻什么样的市场,设计什么样的产品,选择什么样的人才,等等。这些“选择做什么”的背后其实是“选择不做什么”。GMAT 也是一样的。GMAT 的评分系统叫做 adaptive testing。大概的意思是你答对了一道题,它就会抛给你一道更难的题;你答错了一道题,它就会抛给你一道更简单的题。在这题目难度随着你回答的质量(对/错,耗时,错的程度,等等)的变化而变化的过程中,这个系统就大概解读了你是什么水平的人,最后的几道题大概会把你的具体位置固定住,然后你就是那个分数了。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我觉得有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 不要逞强,有策略的放弃。既然答对了难题系统会给你较高的定位,自然的想法那必然是要好好的做难题。GMAT 防御这个的手段有两个:第一,把你的答题时间也计算在你的答题质量内。第二,如果你最后的题没有时间完成,或者是瞎蒙的,那系统会给你大力的减分。既然超出你水平的难题会花费你过多的时间,而无法完成所有题目又会扣分,那在一些超出你的水平题目面前就应该毅然决然的放弃。至于你是什么水平,这个在练习的过程中要自己有个把握。比如我,数学奥林匹各级别的题目我基本都不会,因为我小的时候被迫学习奥数的课堂上都在和小姑娘聊天。所以我有为我儿时的快乐付出代价的清醒头脑……
  • 掌握时间节奏。每道题平均几分钟几秒自己心里要有数。我答题的之前会花十几秒把几个关键时间节点我需要到达的题目数写在草纸上。答题太快和太慢我都会进行微调。
  • 做题时尝试理解出题人的目的。有一些题目是白给分的,有一些事故意下圈套的,有一些就是真心的难。所以每一个自己算出来的答案上交之前,都停顿几秒想想自己有没有点进什么圈套。
  • 做不完就蒙。蒙也要有点技术。这个我就不瞎说了。我从小蒙答案的人品就很差。

2.7 模拟很重要

我/你请的讲师/咨询师/你二舅说的再多,也比不过你去这个系统真的试错一下的感觉。最近在国内认识了一些人,感觉有些朋友觉得反正一个人能考八次呢,不如前三次都用来试错/模拟。个人觉得这是个很错误的想法。每一次进考场花费的不仅仅是你的时间和金钱,更重要的是你的心态(耐心/信心/精力/期待值)。所以在进入考场之前试错和模拟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这种模拟应该是全系统的:考试的时间、你使用的工具、你的心态,等等。当你模拟了几次逼真的应试环境之后,真的考场就没有那么的陌生了。

--------------------------------------

原文引自:
https://forum.chasedream.com/thread-1348957-1-1.html

参与讨论及查看更多的相关文章请访问【北美MBA申请区】
https://forum.chasedream.com/forum-13-1.html

打印 | 录入:steven
相关文章      
ChaseDream版权声明
活动日历
{{item.event_geo.name}}

{{item.subject}}

<<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