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正文

纯自学 GMAT 680-750 二战备考20天 各部分详细心得 [2018.09.06]

[日期:2019-01-11] 来源:ChaseDream论坛 作者:Neo_one [字体: ]

总备考时长5个月,V 41, Q 50, IR 6,AWA 4.5,本人情况:刚结束在德国法兰克福为期一年交换学习,期间备考雅思,GMAT,各使用半年考取目标分数。雅思成绩为总 7.0(R 8.5 - L 6.5 - S 6.5 - W6.5),所以客观而言我的英语水平并不高,不过好在 GMAT 并不考察综合英语水平,着重在阅读能力上,我的这方面还算可以,两次雅思阅读分别为9.0和8.5。

准备历程:

18年3月中旬开始备考,纯自学无报班无网课,7月16号一战 680(V 30 Q 50),8月14号二战 750(V 41 Q 50),一战结束后去巴黎玩了一周,所以二战备考大致是20天左右。这段期间我也要兼顾在德国的学业、成绩,所以平均下来每天的 GMAT 学习有效时长大致为5个小时,当然,这里所指的是高效率的学习时间,排除各项任务之间的休息,发呆等空档。正确率方面,前期 OG 各项正确率大概在80%,Prep 第一遍大概70%-80%。后期主要以研习总结错题难题为主,我用 GWD 来模考和练手感,Verbal 部分平均每41题错8题上下。到最后 SC 基本不会错了,正确率可以在95%以上。

所使用的备考材料:

基础类:GMAT 精选词汇、杨鹏长难句、经济学人

教材类:Manhattan 的 Verbal 部分、Manhattan Prep 论坛上大神 Ron 的回帖

考题类:OG、07/08/12 Prep、GWD 套题、Prep 模考软件

个人认为我使用的参考教材和所做的题目数量算相对较少的。我想可能可以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我的理念:做每项计划安排、训练都寻求有所意义,进而带来的长期而言的高效率。

理念,即备考的长期思路,可能是决定个人努力程度能否取得相应回报的重要因素。这里我想推荐一篇文章,从中我既得到很多启发,又可以概括目前我对备考 GMAT 的理解,全文所表达的观点是我很认同的,而且不仅适用于 GMAT,也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考试。

基于每位考生的目标分数和计划时长不同,GMAT 备考大概可以分为目标高分的长期备考(700-740+)和短期备考(680+)两类。我的分享主要适用于长期准备的考生,所以会更侧重于长期的经验总结,短期备考也会有所涉及。

每个人都有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我也只能在此表达个人的观点。如果要精炼 GMAT 备考的核心要点,我会强调两个大方面:

1. 重思考而轻刷题

2. 基于长期的各阶段规划,并系统性地执行、监督和记录



先简谈第一点,首先 GMAT 这门考试并非主要考察英语语言使用能力,而是假定参考者为英语母语使用者(……所以英语水平要求是比较高的)的前提下,考察逻辑等各方面思维能力。所以准备的过程中,重点应该在于思维能力的提升,而非刷题的多少。

在 Verbal 部分我觉得有一个关键词是“文字背后所传达的意思”,这个拗口的表达可以代表 SC 中的“语义”,CR 中的“逻辑链”,RC 中的“文章结构”和“句意”,其实是 GMAT 比较核心的一个内在考点。与雅思不同,雅思阅读可能更侧重关键词的定位能力,即“找字面文字”;但 GMAT,尤其是难题,重点放在了“文字背后所传达的意思”,可能文字本身没有涉及你所要的关键词,但是它所表达的意思是与你所要的词相关的,有时往往是难题的正确选项。因为 GMAT 考察的就有你对文字处理成信息的能力,是否能理解字母背后所组成的意思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其他具体部分的思考突破,则要结合他人的经验和自身的做题去理解,正如刚刚链接所要传达的“研习”,我也在后文有写心得。

第二点,系统性统筹规划。简单讲就是给自己设立大小时间段的目标,比如一个月打 Verbal 基础,其中几天 SC 做题并研究错题,几天看 Manhattan,几天专门做 CR 解构训练,几天做 RC 文章结构训练等等。监督就是通过事先排计划表以及事后记录完成情况以此自我管理。当然每次都完成自己预先的计划是很难的,像我其实定力不怎么样,每天给自己的打分平均就80分。

另一方面,记录是很重要的,老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研究错题、解构的过程都是记录下来最好,用 excel 或手写笔记都可以,很多时候做错题体会出来的心得是很宝贵的,一定要记录下来,这样在复习时候,看到文字就可以立马唤醒记忆,抓住要点;另一方面我也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明显感觉到每一阶段自己 Verbal 部分的掌握程度的提升,经常能发现目前的理解力已经高于先前的思路。

基础:英语语言水平

1.词汇量

可使用材料《GMAT 精选词汇》,词汇量一定是各类国际考试的基础。对于 GMAT 而言,我从大神 Ron 的观点中领会到其实 GMAC 出题者对于题目的设立就是要求能让考生在不具备文章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情况下也能理解读懂文章。因为其考察的是考生对于文章结构,作者观点,逻辑链的快速把握,所以相对于 GRE 考生要熟背各种专业词汇,GMAT 的词汇量要求算可以接受了。我觉得重点要掌握的词汇可能是问题中所使用的一些词,以及很多表示语气(正面/中性/负面)的词汇。

因为我的记忆力很差,所以词汇基础算不怎么好的,感觉属于雅思以上 GMAT 刚刚够用的水准,备考一个月左右之后我基本停止每天的词汇背诵,主要结合阅读《经济学人》来记忆词汇,在阅读后再搜搜不懂的词什么意思这样。

2.长难句 《杨鹏长难句训练》具体名字忘了,应该算是很火的,几乎每个帖子攻略里都能看到,这本书是很不错的,在准备初期打基础是很好的材料,而且我备考过程也会隔一两个月重新看看里面的句子,能够明显感觉到自己对句子结构的掌握的阶段性提升。

3.文章 The Economist 经济学人真的是很好的材料,尤其对于商科学生,对于这个杂志的介绍分析应该有很多帖子涉及了,我就谈谈自己的想法。培养兴趣可能比咬牙训练是更重要的事,因为有乐趣才会从一项苦差事变成近似于休闲项目,我觉得是长期不仅提升语言水平同时提高生活快乐度的方式。

思维能力:GMAT 主要考察部分

SC

SC 可能可以算是我最有心得,也最有底气的部分。SC 部分可能算是花费时长最多,也最和努力程度成正比的部分了。曾经看到一个帖子说50%的时间在练习 SC 上,虽然有点夸张但是也确实反映了这一部分的重要性。曼哈顿是不错的入门 SC 材料,对我打基础帮助很大。但是 SC 的核心在于基础阶段后的进阶,长时间会遇到瓶颈,难以进一步提升。



我的第一阶提升是结合做题和思考,不断思考错误选项为什么错,难题为什么做不对,本质原因是什么,并使用类似“SC 千行”的方式,用 EXCEL 记录每道错题的思维路径以及心得体会。这一阶段的突破是时间最长的,可以分析领悟很多考点是什么,但是在这之后我遇到了下一个关键的瓶颈:错误点的判断优先级。很多考点在该题中是首要错误,但是在另一道题里可能又是一个可以忽略的错误,而存在更需要优先筛除的错误点。在这个过程中,我常会犯一个错误:近期总结的极为细节(优先度很低)的错误点,若其出现的某个选项里,我会较少地进行思考,潜意识地将它排除。这就导致了 SC 部分思考的越多,做题的越多会“产生”大量的错误记忆点,从而使自己的判断混乱,往往我会过分注重一个近期学习的细节点而忽略了更加浅显且致命的错误。



所以这一部分的突破,绝大部分归功于 Manhattan 论坛的大神 Ron 的回帖。在二战20天备考中,我大概花了6-7天专注于浏览和理解他的回帖,让我对 SC 的理解有了极大的提升,一个质的飞跃。起码我的个人观点中,GMAC 出题者水平第一档,Ron 水平紧随其次,OG 的答案编写者在其之下,以及其他各类机构老师等。首先要明确一点的是,OG 出题者和答案编写者是两拨人,而 Ron 传达的观点我是较为认可的:GMAC 出题者是水平最高,不会错的(官方发出的题目都已经是层层审核后几乎不可能出现错误的),而答案编写者水平略低于他们,所以答案有时候会写的模棱两可,实际上是存在很重要的考点判断但是被答案编写者忽略的情况的。Ron 认为,OG 和 Prep 的答案绝大部分都是正确的,当你做错时,不要质疑答案,而是应该从中学习,理解为什么正确选项是“正确的”。 除此之外,Ron 的回帖里也有各方面的精华,可以说是我最认可的,也最有帮助的。

其中对于难题突破的其中一个核心叫“Parallelism”平行原则,这里的平行和一般意义的“both...and/not only...but also/ as well as”不同,指的是一种语义和文字表达方式的平行。简单来说就是主谓宾和各种状语等修饰语的排列顺序和表达方式在比较、主句和从句之间、主句和修饰语有时候要讲究一个平行。这点的理解还是希望大家通过阅读 Ron 的回帖来自己体会,才能真正掌握和领悟。

Ron 的回帖可以在 Manhattan Prep 论坛上找到,我是专门看浏览人数超过1万的他的帖子。同时 Prep 做的错题也可以在论坛中找到答案讨论,但是 OG 和其他题目资源的答案是不允许在该论坛上讨论的。

对于 Ron 的回帖,虽然我说对我帮助是最大的,但是它属于进阶材料,一定是考生在 SC 打下很多基础,同时积累了一定困惑的情况下使用,效用最大。个人认为它不适用于初期和基础部分,因为其回帖是碎片化的,而非系统性的总结,而打基础最好使用 Manhattan Guide 等较为系统的教材。


最后说一下理解 Ron 回帖前后自己的变化,事前我 SC 也不错,但是难题往往一错再错,隔段时间重新做也没办法做对,其本质原因是我对 SC 的理解还不够深,不知道什么考点才是最优先该判断的。 而专看 Ron 的一周里,每天都是极大的收获和理解上的突破,事后基本上 SC 是我最稳的一个部分,无论题目难易程度,我都较为有把握,可以明显感觉到自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简而言之,先通过做题和教材(如 Manhattan)来积累大量的知识点和基本框架,最后通过 Ron 的回帖把这些知识点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系统性的思维框架,做题的时候就会及其清晰,胸有成竹。

CR

逻辑这块其实是贯穿 GMAT 每一部分都在考核的,只是 Critical Reasoning 这块专门考察这点。入门的话建议先了解一下题型和答题思路(仅限入门)。然后做题并总结、记录思路。初步训练的过程中我很建议做“解构”。

思路解构是一件很费时但是极其有效的方法,之所以常常做错题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 Reasoning 过程往往是“下意识地,基于本能地,被动地”,具体来说就是阅读一段材料,然后各种信息模糊的存储于脑子里,然后再看题目和选项,“感觉”哪个选项比较合理就选择了哪个。这种思路的问题就在于抓不到做题的重点,做题为什么对为什么错不能想的很明白。我是觉得这种思路是不太可取的,因为不仅正确率可能波动很大,对于后续的分析错题这一关键步骤而言也是很不利的。

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方法是……大量刷题,以此来养成类似“肌肉记忆”的大脑记忆点,依旧依靠直觉来判断题目。但这种方法的问题在于直觉和肌肉记忆在面对难题时往往是失效的,因为难题都是极为变通,经常和大量题目的常规思路不同。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太累太苦,我属于很懒的,不是很愿意做这种体力活,而更喜欢用脑一点。



所以思路解构就是我所想推荐的第二个方法。在各种攻略、机构或公众号里也都会提到这一点,即刚开始可以把题目的信息用笔写下来,找出逻辑链,在逐一分析选项。写下来是很重要的一步,目的在于强迫自己停止使用快速的直觉而“解构”整个题目的思路。刚开始可能一道题要分析几十分钟甚至一小时,但是我可以保证,这种方法是极有效果且在长期来看极有效率的方法。做十几道解构之后慢慢就会找到感觉,可以算是入门了。

接下来是我对 CR 感受最深的心得:“抓重点”。一大段材料,加上题目和五个不短的选项,CR 题的信息量是很大的,又要求你在不到2分钟的时间里做出判断,记忆所有信息点来做题是不太现实的。为什么我说要抓重点呢,因为对于我们中国考生而言,阅读速度和理解力一定是比母语者要弱很多的,这点要客观承认,所以我会给自己一个假设:在有限时间内,我没法记牢所有信息,所以我必须有所侧重,把精力放在更有价值的信息上去记忆。



我所领悟的重点是:“问题问的是什么”和“问题所涉及的逻辑链主体都是什么”


第一点,问题所问的可能是专门某一方面,比方说某城市一个计划的实施,是否在“治理环境”方面有效。这里的重点就是环境这一方面,那么选项中,只要在“文字背后所传达的意思”上与治理环境无关的都可以直接排除,比如选项是说这个计划对城市的商业会有多好的影响、会增长多少税收、会带来多少新增人口、市民生活会改善会更幸福……这些都是无关的,只有与环境的变化有关选项才能进入下一轮的判断。

第二点,“问题所涉及的主体”其实是第一点的进一步延伸,不管是阅读材料还是阅读选项的时候,都要时时刻刻记着“我所需要抓住的主体是什么?”还是以上面类似的例子,某城市一个计划的实施对“整体市民”的“经济收入”有无“提高”。那么无关选项即为:计划可以增加“政府”的收入,可以增加“就业机会”……而同样主体满足了“市民”的,如提高市民的教育水平、“某些”市民的经济收入提高等等也都不真正贴合我们所要的主体。

抓住题目真正要的是什么,把精力分配在重点上,在判断选项是否符合,这是 CR 最本质的部分,而分题型、记忆做题逻辑方法等,我觉得只是具体的表现形式,仅仅依靠记忆是很难真正理解的。当然这种拆分法,对于快速提分到 680 左右而言应该还是不错的,只是针对目标高分的考生而言,机械的记忆“方法论”是很容易遇到瓶颈的。

最后还想说,这种对重点的掌握,不是机构老师或某一攻略可以把你一点就通的,主要还是依靠自己的大量解构、思考错题,随之而来的对 CR 理解的提升,从而真正掌握什么是“重点”。

RC

RC 是可以在 SC 和 CR 学的不错之后再入手,因为这两个部分对 RC 都是很重要的基础能力:语法和逻辑。语法的掌握可以更好理解句子结构,更快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意思。逻辑能力则能更好地掌握句子和句子、段落、文章之间的关系。同时 RC 也是对基础语言水平要求最大的一项。基础需要长期的积累,如杨鹏的《长难句》、经济学人杂志、背单词对 RC 都很重要,否则在“时间”这一关很难应付。起码和我身边朋友交流中,真实考试往往是时间不充足的,所以 RC 的速度至关重要。

基础之外,也是思路这一块。CD 上各种阅读法比如小安、悠悠等,我觉得都不错,不过重要深入体会其中一个适合你的。粗浅的看一遍的意义不大,而是以某一种为思路,进行训练,让她的思路变成你的思路。其实 RC 和 CR 一样,也强调一个“解构”,我们的重点是“文字背后传达的意思”,所以专业名词、文学性的高级写法都不是必须掌握的部分,只要能理解到意思即可。理解句子的意思、句子之间的关系、段落的意思、文章的意思和结构...其实大部分攻略、机构都是强调这些点,但是真正自己领会、掌握这些是需要过程的,并不是看一遍就能懂。所以正如我在一开头推荐的文章一样,结合做题和“阅读法”不断研习,提升自己的思考力,理解力才是最本质的。



也和 CR 一样的是“抓重点”,RC 的重点就是句子“意思”和句子、段落间的“关系”。对于短期备战的,我觉得主要精力可以放在抓文章结构,明白哪个观点是被舍弃的,哪个才是文章所想传达的观点等等。这个过程具体就是不断结合阅读法,去研习文章,刚开始一篇文章可能可以看1-3个小时。这个过程同样也是看似费时,但确是对 RC 能力提升极快,很有效率的方法。

Quantitative

因人而异,我原先规划是安排了20天用于通关,像 Verbal 一样去理解各知识点,但是和我一个港中文毕业 GMAT 一战740的朋友沟通了解到 Quant 对有初中数学基础的中国考生是相对轻松的,只要做几套题熟悉题目词汇就行了。事实证明确实如此,大概我总共做了7,8套题,每次模考以及实战,无论发挥好坏,都是稳定在50,从未满分过。

因为我的统筹规划都是基于一个假设即个人精力有限,应该优先用于效用高的方面。对我个人而言,从50提升到51可能需要对各知识点有一个更深的总结,但是真正影响我成绩的是 Verbal 的稳定性,每次考试的浮动很大,所以首要精力还是决定投入在 Verbal 上,追求对其更深的理解。事实证明我的选择还是不错的。GMAT 考试的统筹一定是因人而异的,若 Q 的把握度不高,还是要投入一定精力在上面去提高的。

IR

IR 和 AWA 几乎没有准备,IR 是在做 Prep 模考的时候大概总共做了3,4套题。两次考试 IR 分别为7和6。因为 IR 主要考察的也是逻辑和阅读速度,所以在准备 RC 和 CR 过程中其实也就是在准备 IR 了。如果觉得IR时间不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多做几套题,了解题型,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AWA

AWA 同理,CR 好,写作基础有,SC 不错的情况下,基本不需要过多准备,我主要是总结和记忆了一套自己的模板(别人的模板东拼西凑),然后考前一天背一背就上了。两次都是4.5,因为我申请英国的学校没有硬性小分要求,所以也是奔着够用就行去练的。

备考顺序

个人建议,仅供参考:

SC + CR → RC → Quan → 综合 →(长期备考)弱项的集中突破 → 综合 → IR + AWA

杂谈

其实 GMAT 这门考试说难不难,关键在于能否合理安排,找到有效率的准备方法。我认为 GMAT 是重思考的,花精力在思考上的意义远大于花精力时间在刷题上,其实大量刷题在某种角度而言是对用脑的一种逃避,其实是效果甚微的,尤其对于冲高分的同学来说。

我这里重点说两位对我极有意义的前辈吧,他们都是同样考了740。第一位是同校已硕士毕业的学长,在我大二抉择并规划出国的过程中给予了很多启示,并且一直以他为目标。学长同样曾写过一篇 GMAT 攻略,也是备战很刻苦的,最终收获成绩,让我体会到这门考试的不容易,所以我给 GMAT 规划了半年的时间准备,并且想以准备考研的态度去应对它。

另一位前辈且好友是在法兰克福认识的,本科港中文的某地文科状元,所以眼界和我这种普通人是不一样的哈哈,比如当时我说在准备雅思,她说没问题的雅思不难,她某朋友雅思裸考8.5……之后我说我要准备 GMAT 了,她说没问题的,她身边朋友基本都到740,她也没准备多久一次过的……引出这位朋友并不是想告诉大家人和人之间的差距,而是说明找到有效率的学习方法是多么重要。她说自己属于“懒”的,反感没有效率的事情,所以不喜欢做无用功或者漫无目的地刷题。而我在大致摸清 GMAT 基础之后,大致总结了前文的备考规划思路,询问了下她的意见,她说没问题的,这样安排挺好,就这么做。确实过程算是相对顺利且有效的,虽然我不能说备考全程都是轻松愉快,但起码可以说没有什么痛苦的。我想这位朋友的经验和我的亲身经历都可以验证有效率的备考方式比漫无目的的大量刷题更加有效一些。

最后随便聊一点,其实我觉得备考 GMAT 是一件比较快乐的事情,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自己的逻辑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的质的飞跃,我一直觉得这些思维上的能力是终身受益的,而且每一次突破都是很让人兴奋的节点。如果有一个相对积极的心态来备考,应该也是对最终成绩很有帮助的。最后还是表达一下我的个人观点,思维上的提升才是高分的本质,随之而来的是让你满意的成绩。

有需要在线咨询或者解题的,感兴趣可以联系我~微信是:onelight_w

--------------------------------------

原文引自:
https://forum.chasedream.com/thread-1328043-1-1.html

参与讨论及查看更多的相关文章请访问【走出GMAT困境】
https://forum.chasedream.com/forum-34-1.html


打印 | 录入:steven
ChaseDream版权声明
活动日历
{{item.event_geo.name}}

{{item.subject}}

<<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