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正文

还愿帖,17 Fall 半DIY申请总结 [2017.09.06]

[日期:2017-09-08] 来源:ChaseDream论坛 作者:tianxu_ma [字体: ]

收了还算比较满意的offer,浪完了毕业季。看到论坛里很多小伙伴都在写还愿贴,楼主今天也来还一下愿,也是静下心来整理一下这个不是那么平凡的一年。

不过要写在最前面,以下的经历都是楼主的个人经历,各位未来申请的学弟学妹们仅供参考。

我们脱离校园进入社会,第一个要摒弃的就是一种线性的认知:不要认为三围到了多少,某些专业课到了多少分,刷了几份实习经历,有过交流志愿者等经历,就一定能收到xx学校的offer。人生的路有很长、也有很多种不同的路,拿楼主自己的经验,殊途同归真的不是说说而已。我高考没有考到最心仪的大学,但是,研究生还是申请到了很多那个大学的同学也梦想申请到的学校。所以也要在此告诉大家,不要认为自己没申到理想的学校就是世界末日,我们都还年轻,都还有无限的可能性。

先简单介绍一下楼主的背景。北方沿海城市985金融专业,GPA 3.6,托福105+,GMAT 730,一份二线内资券商债承实习,一份四大审计实习和一份一线内资券商的固守实习,有UCLA的暑期交流经历。申请季没有签大中介,申的很杂,申了美国5所,加拿大2所,英国2所,香港1所,新加坡1所,最后拿到了的offer分布:美国2所+1所wl,英国1所wl,香港1所,新加坡1所。纠结了快俩月,现在决定去美东那一所读金硕。

我个人和小伙伴们可能不太一样的经历点在于,虽然我大一刚入学的时候非常确定我一定要出国读硕士,但是我到大四前的暑假时还没有完全决定是否要出国。

纠结的点主要在于:

  1. 我是商科生,又是学金融的,美国好的MF项目屈指可数,而且还基本是国人在上,这样的话我出国的成本那么高,而换回的体验却可能不是那么好。而且毕业以后也很难留下来,大概率还是要回国找工作。
  2. 这里有一点是需要大家注意,尤其是刚进本科的商科生,国外的商科教育一般是本科后直接就业,工作之后再按需读硕士且一般都是申请MBA项目,所以外国人一般不太会去读一个非MBA的商科硕士。这也是为什么国外MF项目少的原因之一,因为本土没需求。

  3. 近年来美国社会和生活环境的不友好程度的提升而带来的不稳定性。
  4. 随着川普的上台和一些恐怖活动的增加,美国那边其实还是挺不稳定的。尤其我们还是亚裔,而且还不是native的亚裔(可能有移民倾向),或多或少的确实不是最受保护的一拨人。而且在美国“开放”的文化氛围和资本主导的社会中,会有很多我们不适应的点,比如众多流浪汉和吸weed的人。在UCLA交流的时候虽然感觉还好,但是同期在Berkeley交流的同学说,Berkeley town上随处可见流浪汉,有的时候还会追着你要钱,同行的老师在出发之前就说晚上不要出门,可见美国社会还是不那么安全的。

  5. 我个人的原因,因为我男朋友想直接在国内工作,我其实也能够着保研的线,楼主不太想异地。。。

因为实在不想保本校,所以纠结了很久之后还是决定要出国,但是这个时候留给楼主的时间就很紧张了,语言成绩还没有完全够用,也没有像别的同学一样提前签中介。回想那个暑假真是,一边实习,一边准备二刷GMAT,一边跟UCLA的教授重新取得联系,类似套磁,还一边在网上刷帖子,非常心力憔悴,不过好在还是挺过来了。问了很多中介,但是临近申请季要价都奇高,是真的高,看论坛上DIY好像也没啥,所以最后没有签约大中介,走了一条类似半DIY的路。

申请季对于DIY来说,我总结了一下,大概有几件大事儿。

第一件一定、永远、绝对是文书、文书、文书,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普遍观点是认为文书能体现个人特点,所以重要,这个完全没错。但是我要补充的一点是,申请学校,尤其是申请好学校好项目的情况下,qualified candidate数量绝对够多。大家都有一样优秀的成绩背景、一样优秀的实习背景、一样优秀的课余活动、一样清晰的职业规划等等,这些明面上的内容大家其实都是差不太多的,所以能差异化的地方有两点:

  1. 能体现个性化经历的文书;
  2. 你对这个学校做了多少功课,是否知道有些专属于这个学校这个项目的申请“小坑”、一些偏好、一些culture方面的特点。

第一点说白了就是文书的主题内容,比如你的行文逻辑啊、架构啊、事例啊,这些都是你独一无二的点。第二点看上去很虚,但是这个东西其实是最能distinguish人的地方,也是你最能stand out的点。这个方面的载体,对于广大申请者来说有两个方面:

  1. 面试
  2. 文书

你可以在文书中尽量把自己往项目的文化特点上靠,体现出你对于项目的理解,展示诚意。而面试是在文书后的筛选轮次,所以文书也一定要体现出这一点。因此在我看来是最为重要的,绝对是文书。

我是在8月底考完GMAT后开始提笔写文书的,虽然当时很多项目要求还没放出来,但是我把我的过往经历、职业规划、实习体会这些百搭的,可能用得上的点都回想了一遍,然后用英文先写了一下(虽然后来证明这个东西还是要重新写。。。),但是至少我还是做了一次成功的回顾,这样就对我之后写文书的效率提高了很多。虽然楼主自认为英语还可以,但是因为文书的重要性,自己写完肯定还是要找人帮忙改的,最好是找有相关背景的外国人改,这样起码语言文法不会出现问题。

第二件大事儿是刚才提到过的差异化的第二点,要知道各个学校不同项目的特点、申请的坑、喜欢什么样的学生、是否跟你个人fit。

我觉得有以下几个途径可以获得这些信息吧:首先是官方网站,其次是你能联系到的在项目里就读的或者申请过的学长学姐,然后是论坛,最后是中介。

  1. 官方网站
  2. 官方网站往往可能是大家最不重视、也是最容易忽略的一点,但是往往是学校项目的官方网站才是最清晰、最直观、最准确体现这个项目特点的地方。强烈建议大家在申请的各个阶段都要浏览你所申请项目的网站,因为有的时候申请的项目太多,你会记不太清这些subtle的差别,特别是culture上的,容易记混。可以把网页打下来,但是我个人安利大家用纸笔,自己总结,把这些东西按点写下来,自己整理过后再浏览会非常方便。

  3. 学长学姐
  4. 这点我统称为有交际圈的人吧,不认识的人也可以算在这里面。如果你们学校有上几届(不要超过5年吧)的学长姐申请过或者是就在这个项目就读,这是最好不过的。不直接认识也没关系,都是一个学校的,就算不是一个学校的,其实也没关系,交流讨经验其实没有你想象得那么难,他们一般都很愿意帮助你,甚至会主动给你很多你想不到的资源,比如我听说UChicago今年有个项目直接给每一个在读学生一个名额refer今年的申请者,免去他的申请费。找这些人可以通过Linkedin,强力安利这个实名app,不过可能只对商科生有用,因为这是个职场软件,一般理工科的同学不会用这个,但是大部分商科生都会用,所以可以通过这个软件搜人。

    论坛的一些楼主也可以试着去联系,但是论坛上可能回复不是那么及时,而且很多人可能就是不想暴露自己过多的身份信息,楼主自己尝试过联系,但是效果不好。而且论坛因为不是实名制,可能会有中介为了推广自己写的假经历的帖子软文,这个还是要注意一下的。

  5. 论坛
  6. 恰好说到论坛了,也就是第三点。我用论坛主要是用来看的,看一些经验帖这样,可能会发现一些新奇的点,但是这个要看运气。我是不太建议刷论坛太频繁,因为论坛帖子更新没有那么快,经常刷很多时候也不会有新的东西给你参考。我个人是申请前,大概9月初的时候基本把各大论坛几乎都过了一遍,之后保持每一周看一下有没有新帖子,一开始看一遍,你之后也会知道哪些分类里可能会有干货,哪些分类里会更多的交流申请动态,越往后刷帖会越快。

  7. 中介
  8. 当你穷尽了方法,但是找不到人、了解不了项目和学校的时候,再考虑中介。我这么排主要是因为成本问题,但是如果你时间很紧急、又不想操太多心,那可以直接找中介。我当时为了保底,申请了一个这两年新开的项目,偏金融数学,第一批毕业生还没毕业,想着大家可能不太敢申,研究了一下感觉可能是“价值洼地”,但是确实信息还比较少,我就找了一下中介,最后确定申请这个项目。

申请季过后,回过头来想一下那几个月的日子,其实还是挺充实,非常幸运的没有踩到什么大坑,也没有遇到怀疑自己的情况。DIY比我原先想象的要更容易一些,怎么说呢,申请这件事儿都是有风险的,不论你是DIY还是找中介。很多人找中介是为了心安,但是如果你能主动的去做这个事情,那么我觉得DIY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对自己更加充分的认知度的提高上。而且在这个信息社会,很多资源是可以通过你自己来获得的,中介挣的也是信息不对称的钱,所以如果你能获得这些信息,就没有必要找中介了。

以上洋洋洒洒的写了快四千字,本来是想还愿的,没想到记成了流水账,但是里面还是有很多肺腑之言的,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

原文引自:
https://forum.chasedream.com/thread-1305145-1-1.html

参与讨论及查看更多的相关文章请访问【商学院Master申请区】
https://forum.chasedream.com/forum-14-1.html

打印 | 录入:steven
相关文章      
ChaseDream版权声明
活动日历
{{item.event_geo.name}}

{{item.subject}}

<<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