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正文

中国留学生如何在英国找工作

[日期:2017-03-02] 来源:ChaseDream论坛 作者:走吧走吧不害怕 [字体: ]

说在前面的话:

国外并不一定比国内发展好,此文不做任何这方面的争论,虽也欢迎持异见者辨证批判,但更希望能给那些希冀在海外工作的朋友们带去些“前线消息”。

先甩些简单粗暴的数据:

金融女,90后,国内211本科,英国G5硕士,坐标伦敦。2016年年末收到伦敦某一知名资管公司graduate scheme的offer,2017年入职。 截至收到offer前(2015年10月~2016年11月),我共递出192份申请,拿到1份投行实习,1份资管全职,4个其他大型资管公司/对冲基金面试/AC邀请(均已拒绝)

申请准备:

1.预先规划。

英国找工作要提前一年进行,比方说想要2017年9月入职,2016年7-9月就该投递简历。因此若是像我一样国内本科的同学们,最好能在来英国前就准备好英文简历初稿,来英国之后可以找学校的career centre帮忙修正语法、调整语序和润色各个要点。我来英之后才开始参加workshop,预约career appointment进行简历撰写与修改,加上开学cw也多,简历改得很慢。我去年10月16日才递出第一份网申,而其实第一梯队的投行、咨询、资管公司在8月底9月初可能就开放了次年秋季的申请,暑期实习的开放和截止时间甚至更早。我曾经天真的以为只要在截止前申请就行,一直踩着点交网申,后来才领悟“早到早得”这一申请原则不是说说而已。今年我在明确申请目标后紧盯着各家网站,一看到开放就积极申请,从8月中旬到10月底一共投递简历69份,而去年同一时间段我只申请了6家。这一鲜明差距不仅仅是量的转变,更是把握好了申请规律后,质的飞跃——9月初我就做了几家的视频面或是电话面,而去年的这个时候我还在写简历呢!

关于签证时间线:如果你读的是九、十个月的项目,签证在来英后次年八月到期,如果是十二个月的项目,签证则在次年一月到期。我是属于毕业后签证还有四个月到期,逗留找工作类型。合理规划你的时间非常重要,特别是那些读9-10个月项目的同学,你们的时间很宝贵呢~

2.合理目标。

找工作就像找对象,心里有谱才能有的放矢。我认为对于国际学生来说,大公司还是首要选择,因为他们大多数都有visa sponsorship license,并且rating为A(rating越高对于工签申请越有利);只要看中了你,他们会有专业的人事/法务团队和充足的资金(雇佣海外人才需要额外的花费)来帮助你申请工签,而中小型公司由于各方面因素容易存在局限。我的一个外国朋友现在在一家小型公司实习,作为当地学生他并不需要任何签证,但公司仍无法给他全职,因为预算有限无法负担雇佣全职员工所支付的工资等。当然也不排除有一些财大气粗的中小型公司(比如近几年风生水起的Fintech类)能提供T2工签,有朋友就顺利斩获一家fintech公司的offer,目前和我一样工签在办中。

3.有效战略。

熟悉了英国劳动力市场后,我发现很多公司(投行、商行、资管、私募股权)都偏爱有过相关实习经验的候选人,因此含金量高的实习至关重要。部分公司会在招聘页面上写没有相关金融背景也没关系,我曾经相信过,后来发现自己太傻太天真。其实换个角度从HR的立场看,上百上千封简历,筛完学校筛绩点,还能用什么来衡量候选人的能力呢?实习呀!一个在英国的实习对于国际学生而言能加很多分,因为这不仅仅证明你能在英文环境中办公,更说明你获得过当地公司的认可,如果实习时表现出色,雇主给你好的评语(或是开推荐信-reference letter,或是在Linkedin上给你写),就更是锦上添花了。

对于刚来英国念硕士课程的同学而言,一年的时间十分的短暂,如果你之前没有在英工作经验,我建议可以申请心仪公司次年夏天的实习生项目,而非直接申请管培生/全职。原因有③:
(1)实习生的招聘流程通常较管培/全职项目而言简单;
(2)很多公司喜欢从实习生里招管培/全职,因为你对公司更熟悉,他们对你也更熟悉;
(3)即使不能在实习公司留任,很多投行/猎头会交换实习生信息,好的实习生如果是因为公司没有名额(headcount)无法留用,可以再接再厉申请其他公司的全职,甚至有可能被公司雇主推荐给其他公司。

我在今年开春拿了一家小型投行的暑期实习,实习期满后公司也同样因为headcount的原因没留用我和其他一众实习生,然而美女老板十分喜欢我就把我的实习延长到了今年年底。我于是乎开始了白天工作,晚上申请和准备interview的漫漫长征路(摊手~__~)。但这个实习给我的申请加了不少分,很多面试官都会问起我在公司做了些什么,学了些什么。我还通过公司的平台认识了更多行业内的人(比方说在一次公司举办的活动上遇到了未来东家的两个同事)。

当然,千万别认为实习生容易申也容易留!拿我的实习公司而言,并非GS、MS、JPM等大牛公司,却也有300+的简历,最终入选8人进到公司各部门实习。今年夏天,我听说还有朋友在UBS投行部实习,然而实习期满后,8人中貌似只留用了1-2人。依旧是小样本,但市场“僧多粥少”的现状由此可见一斑。

4.熟悉流程。

这个基本过一个申请季你就能烂熟于心了,然而想要赢在起跑线的同学们,请往下看。第一步,网申,一般有两种:直接发简历或者在公司自有系统上填信息。请注意不要夸大或撒谎,因为到了最后公司会对你简历上的一切信息进行背景核查,发现虚报信息的,公司可撤回offer。 第二步,网测,有些公司是自动发网测邀请,只有通过网测你的简历才能呈递给HR,有些公司则是会筛完简历才给你发网测邀请。第三步,视频/电话面试,一般是以competency问题为主,偶尔夹杂些technical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用提前录好的视频,面试者也需要对着摄像头回答相应问题,一般每问给你1-2分钟准备,1-3分钟回答。第四步,面面(有些公司没有)。第五步,Assessment Centre(AC),一般在AC当天会有8-10个候选人不等,多个面试轮次后决定哪几个最终入选。第六步,最终轮(有些公司没有),一般是和大老板们面试聊聊天,不出幺蛾子基本就稳拿offer了。

5.充分准备。

我特别喜欢一个HR跟我说的一句话,“If you fail to prepare, prepareto fail”。我喜欢通过收集面经对症下药,第一种方式是上http://glassdoor.com(该网站就相当于国内的应届生),找相同岗位的最新年份问题;另一种则是动用身边的小伙伴资源,互相通报消息,分享他们被问到的问题;最后一种稍难,是通过各种渠道联系目标公司最近几年入职的管培生,向他们讨教经验,我就曾经套出过大概的题目和回答方向。收集到问题后,就需要静下心思考自己该给出什么样的回答,结合不同公司文化、职位特点及个人专长/兴趣进行准备一定没错。

问题准备一共三大类,可以分块各个击破:

(1)公司类,为什么这个公司,这个职位,这个项目?这种问题一定会出现。该做的就是搜刮一切网上和周遭资源,了解公司/部门动态新闻,长处及竞争者,管培项目设置等。

(2)专业类,拿金融来说,又可以细分,买方和卖方特色不同,但共通的是要求候选人具备市场敏锐性,比方说能说说川普当选对美国经济的影响,Fed 2017年会不会继续加息,加了又怎样等;最好还能有一些自己的投资看法,喜欢哪个市场的什么股票及为什么等。术业有专攻,我就不踏雷区了,大家针对寄几的专业进行准备吧。举个栗子,我男票曾经在面试时被问到他本科上的一门课的内容(摊手)。

(3)个人类。要对自己的简历十分熟悉:做过什么实习,学到过什么东西?大学参加过什么社团,做过什么贡献?一般建议针对各种不同品质准备专门的小故事,这样被问到了就不会卡壳,能够胸有成竹。比较常见的品质有:领导力(leadership)、团队合作(teamwork)、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抗压能力(work underpressure/resilience)、解决问题能力(problem solving)……最基本的结构是STAR(请自行谷歌)。

我建议是每个问题都写好底稿,念个好多遍,然后背出来,掐时间(一般每个回答2-3分钟比较合适,我本人每个回答都准备了长短各两个版本)。这样听起来是不是特别应试,特别假?是的,我最开始也是拒绝的,什么视频面试什么初面,准备好几个要点就蜜汁自信上了战场。结果是惨烈的,特别是视频面试,临场一紧张讲话都结巴,不是没讲完时间就到,就是讲完了时间还尴尬地剩好多。屡败屡战屡战屡败的我却一直下不了狠心写底稿,直到有一次和一群朋友聊天,一个拿到一大型对冲基金的朋友笑着跟我们说他的面试趣事:“I knew exactly each and every word I wanted to say when they askedthe question, but I was pretending that I was thinking the answer on the spot haha!”你看呀,连母语英语的小伙伴都心机地准备好了底稿,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呢?这种底稿的准备其实可以说是一劳永逸的,既能用来准备一些open question, 又能对付视频面试,在面面的时候更能让你临危不惧。我自从准备了底稿后连面两家都顺利通过,进到了AC。

Network, Network, Network:

刚来大不列颠的时候,学校的求职顾问告诉我们一定要多network,多去参加career event。我半信半疑地开始了交际,收效却甚微。由于我学校还不错,去年10月到12月校招旺季的时候有不少公司来学校宣讲,我作为社交小白屁颠屁颠地就去了,基本就是听他们讲公司有多么的好,讲完后一般会有network session,大家喝喝酒说说话,这时我就发现每个宣讲人周边都密密麻麻围了一群人,我当时十分稚嫩,基本插不进话问不了问题,做的最好第一次也只不过要来了一张名片,然后在写动机信的时候提到“I met XX in the event where she shared her experience at company Ywith me…”,然而,就没了下文。。。可能是从内心对这种攀关系的作法有着厌恶和抵触,我从没仔细思考过network的力量,直到后来和越来越多人聊天才发现在英国/欧洲,70%的工作都是通过network找到的。大浪淘沙之后,我也终于摸索出了方法,建立起了自己的人脉网络。

1)Network≠关系,它不像中国那样靠父母辈的资源传承,也不通过送礼请客维系,而是两个独立个体间平等、自由的互动,通过长时间的细心呵护培养出信任与欣赏,最终成为专业上的同事,甚至生活上的朋友。我刚开始最惊讶的莫过于找业内前辈见面,咖啡甜点都是他们请客!我觉得各种幸福,白吃白喝还免费学了不少经验,这么好的事儿放国内简直都不敢想啊!虽然咖啡甜点并不是什么大钱,但这种友好和谐的交流机会绝对是鼓励我不断找人喝咖啡的主要因素之一呢(认真脸~)

2)如何找到Mr/Mrs Right? 这里要介绍一个在中国还不那么普及的职业社交媒体平台——Linkedin(领英)。这个平台在英美是家喻户晓的人肉工具,HR招人会用它,双方谈合作在做DD时会用它,公司要打cold call拓展销售渠道时也会用它……我去年就建立并完善了自己的领英档案,但自那以后就处于弃置状态,除了偶尔加个同学外就在坐等猎头来找我,而其实像我这样的毕业生一抓一大把,猎头只会找有工作经验的或者PHD学生(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啊)。
2016年9月开始我真正开启了领英的疯狂社交之路。

第一步:把自己的领英档案写写好,如果你已经有简历,基本就是复制粘贴,再加个专业的个人照片即可生成初始版。

第二步:搜人。我的策略是找校友和找同胞,这其实很好理解,校友嘛一般比较亲切,愿意帮助后辈。同胞更不用说了,能在英国找到工作留下来的一定都经历过奋斗挣扎的岁月,我记得有一次问一个姐姐为什么这么帮我,她说“看着你就像看到了当年努力的自己”(是的,这不是电视剧里才有的台词)。

第三步:发消息。我买了个Premium的账户,每个月也只能发8个免费的in-mail给非好友,广度太局限。我后来采取的方式就是直接发送加人邀请,Linkedin加人可选择性附上“personal note”,默认的模板是“I'd like to add you tomy professional network on LinkedIn.”这个被我鄙夷了很久。换位思考,你每天处理那么多邮件和公事,突然来一个没有称谓没有自我介绍的好友请求,你会答应吗?我用的结构是称谓+简单自我介绍+提出加好友的原因及请求—“HiXX, I’m currently looking for a full time job in UK…I found your contact infoon …impressed by your experience…I’d like to add you…”.

第四步:约吗?基本要是对方回加你了,那个人就还是比较愿意network的。你这个时候就要趁胜追击了。领英上面联系人是可以互发信息的,我一般是在发现对方接受好友申请后发三段式消息:拓展性自我介绍+说自己在求职(更好的是你要申请的是对方所在或曾工作过的公司)+希望能向校友讨教些经验— “Hi XX, Thank you for accepting my Linkedin request. My nameis XXX, a recent graduate of MSc XXX at XXX. I found your contact informationvia the Linkedin alumni search…I am currently looking around for job opportunities.I am very passionate about obtaining a career in XXX…Your experience is reallyimpressive and I was wondering whether I may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talk withyou regarding your time with XXX. I understand you are busy but if yourschedule permits, please let me know a date that is the most convenient foryou.”这种套瓷的模板网上很多,我的仅供参考,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酌情修改。

第五步:聊,撩。第四步过后就是等待,有的人回复的很快有的人则万年不回复。如果有人回复了你表示愿意与你沟通经验,那么恭喜你,你离成功又近了一步。一般大家都很忙,会提出可以打个电话。这种一定要把握好机会,提前查好资料,既要了解对方的公司又要了解对方的经历,如果他所在公司/行业是你的target公司/行业,可以趁机多几个你感兴趣的专业性问题(1-2个最多)。我一般都会在电话前准备好问题清单,打电话时就有所方向,不会给人思路混乱的感觉:
(1) 必须有个自我介绍的故事,有条理,3-4分钟,背景+做过的实习+为什么想做X行业
(2) 问别人问题,其在行业的经历,为什么选这个公司,对我这样求职的学生有没有什么建议。[要准备好的问题去问,可以笼统的问对方让人家自由发挥]
14 Questions Job Candidates Should Ask to Impress Interviewers 这篇文章的思路可以借鉴,不一定要一模一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酌情删减
(3) 时间严格控制在半个小时以内,千万别拖,更不要没问题找问题
(4)电话最后,根据你对这通电话的感觉,提出想要referral的请求,介绍我认识更多的人
“Thank you so muchfor your time. It is really amazing to hear your experience with XXX. I reallywant to know more about the bank from another person's perspective, would yourecommend me to talk to anyone else in your company? May I talk to someanalysts in your group to know more about their daily responsibilities?”
(5) Follow up, 打完一个电话一定写感谢信,以后的每3-4周发邮件去问候,有很好的问题可以再约时间打一次电话

第六步:见面。时机成熟时,你可以在信中提出见面,进一步促进你与对方的关系。

总结: Linkedin的networking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越早开始收益也就越大。如何有效利用 LinkedIn?这个帖子里有对如何利用Linkedin进行分析,大家可以去看一看。

Networking的好处不容小觑。拿我自己来说,我先是在Linkedin上面找到了新东家里的一个大牛校友,大牛已经从业二十余年位高权重,他当时同意和我电话交流半小时,我便牢牢把握住了机会。电话里我们聊了母校聊了资管行业,大牛还推荐我申报A管培项目——我当时激动得都口吃了,说“啊啊啊,对啊,我就是想报这个!这个是最有意思的项目了!”(事后才发现他就是这个团队的,也算是拍了个响亮的马屁)。电话结束时感觉聊的投缘,我就大胆提出把他写在我申请表上做referral的请求,并表达我想进一步了解公司的想法。大牛爽快地答应了refer我。过了一个礼拜之后我写完了申请的开放式问题,就又写信去套磁了,说了说近况,并且又提出我想要多抱几个小腿。大牛过了好几天终于回复了我,在邮件中把他的一个徒弟TG介绍了给我认识。于是我愉快地约见了TG,又是喝咖啡,聊聊聊很开心,TG告诉我月内要办一个company event,还把他的另一个同事BK也介绍了给我。于是我又愉快地约了BK喝咖啡,又是聊聊聊很开心,BK告诉我月内要办另一个company event。得知了这些信息后,我就上公司网站报名了这两个活动,并顺利secure了位置。之后的事情就是我去参加了上述两个活动,在活动上积极表现、提问、拿着一杯没有喝几口的酒撩完了全场(是的,谁说networking一定要喝醉呢)。从投递简历到最后进入AC,我发现很多人都在这两个活动上出现过,这足以说明这种活动在申请过程中的重要性。

Networking简直是一股泥石流啊,用尽洪荒之力都难以总结的经验,你都可以通过networking向局内人讨教。大到专业知识,小到面试技巧,事无巨细,任君挑选。 Networking的好处就是不仅能让你刷脸攒人脉,还能让你对公司越来越了解,对行业越来越能侃。比如,在company event上,宣讲人介绍了公司与公司业务,他所强调的几个点我不仅在网申的开放性问题中提及,更在后来的面试中刻意突出过,这无疑是很讨巧的。又比如,我在与新东家不同背景的大小boss的交流过程中,全程舒服自在,感觉既像个成年人一样与他们平等交换了对市场的看法,又像个后辈乖巧地听他们分享了很多从业后的轶事趣闻。不夸张的说,正是这种渐进式的交流让我确信自己适合这个团队,也让我坚定了要加入这个团队的信念。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面试那天,我认识其中的4个面试官(一共5轮面试10+个面试官),这也极大缓解了我面试当天的紧张情绪。


英国找工作难吗?

难,真的很难,前人诚不我欺。 找工作的时候关注了一些公众号,一些career consulting的公众号有时候会发文章说找工作并没那么难,接着会摆出一些数据说明各司每年国际生招收名额,以鼓励更多学生申(申)请(报)英(他)国(们)的工(中)作(介)机(项)会(目)。

那么事实是什么呢?我专业40+中国人,在伦敦工作的就只有我1人,其他去了英国/欧洲其他城市工作的大约还有3人。这或许是小样本,但我从其他金融专业了解下来,留英就业比例也大致相似。

劳动力市场怎么样?

2016年大概注定不是平凡的一年,夏天英国脱欧秋天我们毕业冬天川普胜选。很多英国/伦敦公司在公选结果出来后便停止了招聘计划,有的取消面试安排,有的甚至撤回了之前发出的offer。我就有同学在入职前两周接到电话说公司管理层发生大变动,2016年管培项目取消,她瞬间失业,最后综合各方面因素选择了回国。当然了,这种情况可能在小公司更为常见。各类大公司虽依然在招人,但录取标准都有提高,且本身很多都是internal hiring,比如说熟人介绍、实习生留用等。每年毕业大军求职都被形容为“浩浩荡荡过独木桥”,自己经历过才知道此言不虚,一份好的职位HR可能会收到上千份的简历,而每个项目往往只有个位数的空缺,2016年上述竞争只增不减。

英国找工作真的难吗?

难,但你没有试过就不该抱怨。 我刚来英国时就开始关注求职方面的信息,当时有很多中国同学也和我一样,积极地改简历,写动机信,做网申,算起来大概有近20人。去年圣诞时,还在积极申请的人数骤减至半数,而到今年夏末,只剩5人以内。 这一转变或是迫于学业压力(一年制的英国硕士其实非常intensive,即使,你只想水水过),或是由于语言/文化障碍(即使是一些我认为英语很好的同学,也总不爱开口说英语和与外国同学交流,国人与国人,欧洲人与欧洲人扎堆各自玩儿的现象十分鲜明)。但我想更多人选择放弃在英求职是因为“知难而退”。如前文所述,这儿求职的选拔层层递进,漫长且需要花大量时间准备。如何安排时间既不耽误学业又不耽误申请,如何调整心态,在一个面试失败后继续抬起头笑着迎接下一个挑战,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凸显自己的软硬技能……每一步都需要咬紧牙关的坚持啊。

少年啊,你说你有梦,那么你敢追多久呢?
你最好别一个人战斗
有谁说过,成功的人都是孤独的。我觉得不对。
我也曾一个人忙到深夜,又一个人迎着黎明的雾气早起出门,但我深知,长此以往,我会疯掉。当周围的人都在狂欢都在进行着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我却还有成堆的资料要啃,有成串的to do list待做,那个时候就是喊着口号都觉得苦涩呢。幸好,我的身边有个伴。 是一个在法国念书的妹子,也是兢兢业业努力着的孩子,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固执地坚持——她考进了全法最好的艺术性学校,她的专业里,只有一个中国人。她甚至比我的处境更糟糕,她不仅要看大量的学术资料,还要去反复听法语录音以便整理课堂笔记。漫长的求学求职生涯里,我们隔着一小时的时差互相吐槽着歪果仁,又互相鼓着气。她学文,我从商,两个人并没太多专业上的共同语言。维系我们的,是惺惺相惜的战友情,我们理解并肯定异国奋斗的艰辛,推崇并支持着这种破釜沉舟式的全心全意。知道我找到工作的那天,她发来长长的语音,每个字眼都仿佛带着笑意。 可能的话,找个伴吧,互相扶持着,能走得更远。

--------------------------------------

原文引自:
https://forum.chasedream.com/thread-1291278-1-1.html

参与讨论及查看更多的相关文章请访问【商学院Master申请区】
https://forum.chasedream.com/forum-14-1.html

打印 | 录入:steven
相关文章      
ChaseDream版权声明
活动日历
{{item.event_geo.name}}

{{item.subject}}

<<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