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正文

2015 Fall HR Master 申请总结

[日期:2015-04-02] 来源:ChaseDream论坛 作者:zrj9294 [字体: ]

作为一个分享欲旺盛的话痨,之前在TOEFL和GMAT结束后都想过写篇经验贴,但同时身为懒癌患者,我也就是打了个腹稿便把这些话放下了。前几天承蒙Vera抬爱,请我写一篇申请心得,我自觉无法再搁置,在这里将这段过程中我的经历分享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希望能够为HR Master申请者,特别是应届生提供些许帮助。不过需要说明,申请是一个变数极大的事情,我无法保证这些心得一定正确或适用,请大家酌情参考。

先放上申请结果和个人背景吧。

申请结果:

Apply: Cornell, UIUC, OSU, MSU, UMN,Rutgers, NYU, U of Toronto, LSE (Management & HR), LBS (MIM), Duke (MMS),Warwick (Consulting).
Ad: UIUC, UMN, MSU, Rutgers, Warwick
Rej: U of Toronto, LBS, LSE (Management),Duke

In Process (By Mar 30, 2015): OSU, NYU, LSE(HR)

个人背景:

学校:C9
专业:工商管理
GPA:86
交换:UC Davis
TOEFL:107
GMAT:700
实习:3段,一份在外资猎头,另两份在四大人力资源咨询中的两家(分别为HR Intern和 Consulting Intern),各2-3个月左右
推荐人:一位HR专业课老师,一位其它专业课老师,一位实习Line Leader
其他:基本没有含金量的社团和竞赛活动

一、申请时间线

在留学申请上,永远不会有最早的时候,当你决定要出国,甚至仅有出国的打算时就可以开始准备了。这是我的准备过程:

大一暑假开始准备TOEFL,大二上学期完成一刷;

大三上完成TOEFL二刷,去美国交换一学期;

大三下完成TOEFL三刷和GMAT一刷,暑假完成GMAT二刷;

大三暑假和大四上学期全职实习,9月开始准备申请材料,1月基本完成所有学校的递送。

这个时间线其实是比我最初的设定要慢的,我本打算在大三寒假前就把GT全解决,结果因为懒癌发作且生性愚笨,硬生生拖到了暑假才把GMAT搞定,一边实习一边备考实在是痛苦不堪。

你可能注意到了,绝大多数时间我都在和GT纠缠,这两个也确实是最耽误时间和影响情绪的,我的建议只能是尽早开始准备它们,越早越好,你看到这里就扔下手机去拿起单词书最好。如果在大四开始准备申请材料的时候,你就已经有一个漂亮的GT成绩,你会轻松很多很多。我身边有刷GT刷到12月的同学,他们有的放弃了很好的实习机会,有的错过了申请的R1,R2,有的无法专心去做申请材料,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至于学校的投递,我倒不觉得一定要赶早,因为美国HR院校的deadline基本都在2、3月,很少分round或rolling,你按照自己的节奏完成就好,别因为某个小伙伴在11月就交了申请就慌张,你完全可以用这一两个月多攒些实习经历或去雕琢文书。当然,别把作死都堆到deadline就好了(都是泪)。

二、选校

HR申请者几乎把所有的吐槽献给了选校环节。学校数量少,除了Cornell综排都一般,Cornell应届生还申不上,看着同学拿某些名校的水Ad春风得意,骗无知的少男少女,心里既不屑又无奈。那么,事情已经既定了,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1,调整心态

U.S. News的综排衡量的只是本科,不能决定你接受的教育质量,研究生阶段请提高专排的比重,因为这决定了你接下来两年投入的时间成本、财务成本和机会成本是否转变成了丰富的知识储备。我有个同学曾经说,自己现在的学校全球排名不过2、300,无论申到什么学校,和现在比都是巨大的进步。虽然看上去太大度了点,但这样的乐观意识对HR申请者是很必要的。同时从就业上来看,这些学校的教育经历仍然是加分的,后面也会说到。

2,多专业/国家混申

虽然综排没那么重要,但实话说我子夜也难以完全割舍,对此我采用的策略是混申,同时申请HR和Management两条线,用Management学校的知名度弥补HR综排低的问题,比如Duke、LSE,还有因为一些原因我没有申请的UVa等。混申还适用于那些还没完全定下未来方向的同学。但混申的最大风险是你要为不同专业准备不同素材,包括实习、文书、推荐信等等,如果准备时间不足可能两头不靠。从我的申请结果看,Management几乎全军覆没,我相信这与我实习都是HR相关有极大关系。

3,Cornell/MBA

如果你读研意愿没那么强烈,或你现在已经能拿到很好的工作offer,不妨考虑在一段时间后去尝试Cornell或MBA。当然,这对许多应届生来说是需要极大勇气和毅力的,毕竟你到时候可能有了家庭、身居要职,有些事情难以放下。

总之,对HR综排的忧虑是没那么必要,也无益于申请的。它可以成为你最后择校的准则,但别让它成为你选校时的牵绊。对于选择哪些学校,因为HR院校不多,我的建议是如果条件允许,第一梯队全申,毕竟拿到Ad不去总好过后悔没有申请。在此基础上你可以选择一些第二梯队或其他专业/国家的院校,组成合理的梯度。关于各个学校的信息,已经有的我就不赘述了,后面会分享几所学校道听途说来的信息供大家参考。

三,实习

单独把实习拎出来讲,姑且因为我的实习经历在应届HR申请者中算一个亮点,而且它算是我申请过程中给我留下最多积累的部分,我想多写写它。

实习有多重要?如果你咨询过中介,他们可能会告诉你,实习重要,但不需要过分看重,因为对方不会查真实性,你的实习经历只会体现在文书里,就算经历水也会被大肆美化,你更应该关注的是文书里“实习经历”的那一段文字而已。对吗?单就申请来说,可能有道理,尤其HR专业很少有面试,别说编出花,哪怕你在文书里把你贫瘠如土的实习编出花圈来,录取委员会也挑不出你的刺。

但我想说,你的人生不只有申请,实习意味着很多。分享一下我的实习经历吧。因为学校风气和地理位置的原因,我在大三下学期才开始申请我的第一份实习,不像北上广一些高校的学生在这时已经积累了一张很漂亮的简历。由于我心仪的企业基本都在上海,且以后打算在上海工作,我申请的几乎都是上海的岗位,这也导致了结果我第一份实习的申请过程异常痛苦。想想看,如果你是一个HR,收到了一份非本地高校(当地还遍地牛校)、没有实习经历、暑假才能入职的同学的简历,应该已经翻出小S的白眼了吧。最后经过了很难熬的过程,我拿到了一家外资猎头的offer,唯一的一个,钱少的可怜,不算是最满意,但我依然很开心,我觉得我迈上了正轨。

第一份实习虽说完全没有含金量,但受惠于它每天有效工作时间很短,或者说上班的时候一大半时间我可以做自己的事,我完成了GMAT的二战。之后我就开始申请第二份实习。因为我在上海,申请时顺利了许多,恰巧一家HR Consulting在招HR Intern,要求会视频剪辑,我正好略知一二,机缘巧合进入到我之前觉得研究生毕业都进不去的dream company,虽然只是个小小的Intern。之后我完整的跟完了秋招,看到了不少在美国读HR Master的学长学姐的简历,学习了professional是如何工作的,认识了许多有趣的伙伴。当看到自己制作的宣传视频在宣讲会上被播放,我真是开心到可以吃掉一整个麦趣鸡盒。后来,我想尝试看看HR Consultant的角色,申请上了另外一家的Consulting Intern,在另一个岗位体验这个行业。

当我在准备文书时,我在HR Consulting的实习经历赐予我了一个很有亮点的storyline,我完全不觉得我的实习空无一物,相反,我有特别多的收获和想法想告诉他们,以至于最后删实习经历那一段删的死去活来。要说遗憾当然有,就是实习经历都比较短,没有完整的学习公司的工具、知识等等。但当我结束最后一份实习准备回家过年的时候,我leader告诉我,研究生的寒暑假想再回来实习,随时找我,我觉得一切都值了。

原谅我上面的絮叨,下面我们说点有用的。

1,好的实习不仅为申请提供素材,还有非常多的帮助,比如确定职业方向,助力今后的求职,传递职场规则,丰富实践知识,拓展人脉等等(虽然我很讨厌人脉这个词),它值得你用心找。越好的企业会越尊重实习生,你不会因为这个身份放低姿态,畏首畏尾,反而他们会倾听你的想法,体现你的价值;

2,如果条件允许,不妨去北上广试试,即使你未来并不一定打算在那里落脚。大城市意味着更多的机会,更匹配的岗位,更快的工作节奏,更丰富的学习内容,同时,在经济更发达的地区,HR意味着更专业的人力资源体系,而非简单的人事管理。迈出这一步会是很艰难的,但当你迈出去之后,路就好走多了,更何况,之后在美国的面试,无论如何是比面这些公司难的。当然,一些小城市或小公司的岗位可能更具有挑战性,所以请以岗位本身为重。

3,用心编制简历和cover letter,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此外,他们会很期待在你身上看到你对公司、行业有超越同辈的洞察和分析,看到清楚的职业规划,看到你对这个行业的热爱。比如在第三段实习的面试时,我告诉面试官我知道她之前工作的team,这个team因为规模很小很精英,即使在HR圈知名度也不高,而我之前在别人的文章里恰巧看过。这让她很惊讶,也向她证明了我确实比别的实习生更留意HR这个行业。

4,作为实习生请主动一些,别因为没有KPI就只完成leader分配的任务就好,公司的活总是做不完的,你做得好做的多,大家会看在眼里。另外多请教同事,与他们交流,他们会给你非常好的思路;

5,很多人说现在国内公司歧视海归,我只能说,部分海归被歧视不是没道理的。我看到了不少海归的简历,出国经历姑且算个亮点外,第一学历一般,实习经历平庸甚至没有,课外活动寡淡,英语稀松。和他们竞争的土著,往往拥有好几份F500或行业内Top公司的实习,还有各种志愿者、创业经历,谈吐老练,举手投足间都是职业范,除了没出过国(英语说不定还更好)样样出色,如果你是HR,你会选谁呢?这也是我这么着重实习的原因,这些软性素质不是一个海外文凭就能给你的;

6,练好Excel!练好Excel!练好Excel!重要的事要说三遍。

四、文书

我觉得,应届生或多或少都有短板,essay的作用不应该是用来补短,更重要的是写出“你”。在一集康熙来了里,很酷的曲家瑞老师说,她表妹的essay写的是她在一个下午,独自在沙滩上走着的所思所想。这篇essay最后让她申到了Columbia。当然,这种个案完全不值得参考,但它传达了一个信息,你必须证明你独特的闪光点,美国学校如此看重diversity不是没有原因的。你是谁,你为什么要读HR,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你的特别之处是什么,你为什么要来我们学校,一切的一切都要围绕在你身上。文书里的你也许不是完美的,但应该是鲜活的,如同文学里的圆形人物。无论是DIY还是中介,我都希望申请者能够花时间好好挖掘自己一下,问一问自己这些问题,定下自己的storyline,写篇初稿(用英文),不要完全交给别人写。你可能担心自己没有HR相关经历或者它们并不亮眼,但在美国读HR的很多并不是专业出身,如同前面提到的,一要强化你背景的diversity,二是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展现对HR的思考,比如你在学校玩乐团的经历,同样可以和HR做联结,这就非常有趣。

需要注意,花50%的时间写文书,然后用另外50%的时间去修改、润色、适配各个学校。

五、中介

我对中介的态度是中性的,大家都希望申到好学校,DIY和中介无非是殊途同归,并没有说谁一定优于谁。CD上普遍存在一种论调,就是DIY至上,中介皆坑,我不是很赞同,DIY和中介都是各自适用的人群。对于因为各种原因找中介的同学,我有一些建议:

1,不要单纯因为机构规模大而选择,HR是小众专业,MSF,MSA的经验并不一定适用,请务必确认该机构有HR专业申请的成功经验,或有HR专业出身的老师;

2,做好自身定位,不要被部分中介的乐观所恭维,也别被部分中介的悲观所打击,申请的学校你来抉择,中介给的学校只要你不想去,就别勉强自己申;

3,信息透明化,不给学生账号密码,不给看文书的机构建议不去;

4,掌握文书部分的主动权,不满意一定要说出来,改到满意为止。你付了钱,你是上帝,他们不是;

5,及时跟进,别全仰仗中介、撒手不管;

6,对于一部分背景不错,时间充裕,英文优秀的同学,专业的文书修改机构也许比中介更适合你。

六、关于HR的就业

就业问题我相信是很多HR申请者的一大顾虑。其实从我向各学校前辈打听到的信息来看,每个学校都有留美就业的学生,有些比例还不低,所以并不存在HR读完一定回国的事情。那么为什么大多数中国学生都回国了呢?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留美的同学进入F500等大公司难度较大,相当一部分留在了local的小公司,薪资和职业发展都差强人意。国内更容易进入大企业,岗位更有挑战性和成长性,有广阔的成长空间,薪资虽然比不上美国,但在国内已算顶尖;

2,OPT抽签问题,或不愿为绿卡耗费数年的时间;

3,更适应中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难以融入美国主流群体;

4,亲人或伴侣在国内;

5,北上广等超一线城市能够提供不逊于发达国家的生活体验(当然自然环境除外)。

对于许多像我一样的新一代留学生来说,美国已经不是一个具有绝对吸引力的国家了。我曾在美国学习过一段时间,那里的生活和中国比各有优劣。而且我自己十分渴望在职业上发挥我的价值,在这方面,回国是一个更优的选择。你可能担心HR院校回国之后的声誉问题,从学长学姐的就业情况看,第一梯队的院校面对绝大多数企业是足够的,在HR Consulting等人力资源相关企业,随着海归人数增多,这些学校也很受认可。当然,如果你以留美为目标,HR专业虽然困难但并非无法逾越。总之,在付出努力的前提下,HR的就业不如你想的那么糟糕。

七、一些道听途说

UIUC:总项目70人左右,中国人20左右。虽然是一年半,但因为有spring和fall,可以延期(休学)半年进行实习和求职。就业上,留美实习和就业的均有。会有中国公司过去开宣讲。

OSU:总项目50人左右,中国人10人左右,有一部分part-timestudent跟着一起上课。课程在晚上,白天可以实习打工。课程设置比较偏重于战略统筹方面的思考,会讨论很多case和实践,不偏重学术研究。教授质量好,Fisher的课程对就业方向的学生很有帮助。就业方面,部分留美,大部分回国。

Rutgers:因为招生人数多所以申请者背景鱼龙混杂,但教学质量有保障。靠近NYC的地理位置是一大优势。就业上,绝大多数回国,有人留美或加入美国总部外派回中国公司。

这些信息都来自在各院校就读的校友。

八、TOEFL

托福经历了三战,最终成绩为107。CD的TOEFL板块有许多极具含金量和操作性的备考经验,我这里仅说些在我身上有用的方法。

阅读:首先搞定词汇量。我三次备考过程中,分别是没背单词书,背了半本王玉梅(忘掉一半),和几乎背了正本王玉梅(忘了一小部分)。词汇量的提升对阅读成绩的提高在我身上是十分显著的,因为托福阅读行文逻辑其实并不复杂,并且正确答案永远都是文章里出现过且没有扭曲原意的,基本不会让你通过推测来答题,所以只要你能相对完全的读懂文章和题目,定位正确答案就会十分简单,包括最后一道大题。在词汇量不足的情况下,用任何阅读技巧都只是蜻蜓点水;

听力:同样,首先搞定词汇量。听力最邪门的事情就是,你听懂的从来不问,你听不懂的才是答案,所以尽可能让自己听懂里面的词汇。在词汇量有保证的基础上,你可以试试听写练习。我进行了1个半月的听写,从老托福听到科学美国人,每天2篇左右,效果十分明显。第一,在记住材料轮廓的同时,抓住对话的细节,而托福听力考的就是细节。第二,对多达6-9段的听力材料不会疲倦和走神。听写生效较慢,不建议在短时间突击和高密度训练。听力软件我用的Aboboo;

口语:我三次口语都是23,即使最后一次自觉说得很好,所以可能没什么十分有效的方法分享给大家。推荐一下亦鸥网,网页和App都十分好用;

写作:对我来说是个完全无解,像谜一般的部分,请大家自求多福。

九、GMAT

GMAT二战700,算是差强人意,说几条感想。

1,反复研读,吃透OG和Prep等几份核心材料,题海对GMAT几乎无用;

2,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优先把 TOEFL 刷到100,因为各个学校对GMAT几乎没有硬性门槛(虽然这不代表你不用考高分),但对TOEFL有明确的分数线,不上100会成为相当大的短板(虽然这不代表学校一定卡死100);

3,和MSF,MSA比,HR专业申请者普遍GMAT较低,别因为你的小伙伴都740、750而难过,但还是希望你上7,毕竟你也不想提心吊胆不是吗?

十、一些Tips

1,用Excel做好申请的checklist,在发生相应的环节后及时更新,以免手忙脚乱;

2,LinkedIn是个利器,用来搜寻各个学校的前辈和进行networking十分便利;

3,用你的手机随时记录文书的灵感;

4,申请时,来自他人的support非常重要。他们可以是你的父母,你的朋友,共同申请的战友等等,无论如何,不要把自己封闭在单打独斗的局面里,独自承受所有的压力。

最后的话

谢谢你翻过千山万水读到了这里。这段时间来,我和所有人一样经历了彷徨、焦虑、无助、失望和喜悦,而现在,这些起伏的情绪开始归于平静。申请是个兵荒马乱但又异常有趣的过程,别轻敌也不用害怕,踏踏实实走完,你会发现它不过如此,就像当年高考时,你觉得那是你人生的全部,但后来证明不过是寥寥一笔、过眼云烟。中国的老话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做人的部分我不敢妄言,至少在申请这件事上,你努力且方向正确,好的前程自会到来,你要等。

最后请包容我的私心,让我感谢一些人。谢谢我父母,愿意无条件支持我攻读这个他们其实没什么了解和信心的专业,对于录取没有人比他们更开心;还有我最好的朋友NT, TS和JZ,虽然方向不同,但我们都会有美好的未来;最后,谢谢我的女朋友,你在我申请的过程中一直给我鼓励,分担我的情绪,分享我的开心,让我背后总有坚实的依靠,是你赐予了我最充足的动力去为了共同的未来而努力。下次,换我为你。

祝大家生活开心,拿到满意的录取,去到想去的未来。

--------------------------------------

原文引自:
https://forum.chasedream.com/thread-971693-1-1.html

参与讨论及查看更多的相关文章请访问【商学院Master申请区】
https://forum.chasedream.com/forum-14-1.html

打印 | 录入:steven
相关文章      
ChaseDream版权声明
活动日历
{{item.event_geo.name}}

{{item.subject}}

<<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