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正文

MBA 申请总结 [2013-03-29]

[日期:2013-04-23] 来源:ChaseDream论坛 作者:andaqueen [字体: ]

又是一年复活节。 漫长的申请季结束了, 我也被剥层皮似的走了下来。过去几年看着好多朋友都陆续去读了MBA,终于轮到自己去读书了, 写点东西, 一, 回馈CD, 瞎聊聊, 二, 为自己留一个纪念。

好多年的念想, 真正实现的时刻, 没有多高兴, 而是解脱。

个人背景:GMAT 700,V很低. 中邪了. 逻辑也不差, 英语也不差。分太低没办法, 靠别的补。 在欧洲学习3年,工作7年。过去11年基本全在欧洲。算是定居这边了。因为毕业早, 年龄还不算太大. 投资管理行业.  女.

背景一点也不闪亮,但profile还算独特, 本身很有个性 而且很坚持. 这些年一个人在外面, 经历过挫折, 忍耐, 感受过的很多冷暖, 和心智上的煎熬, 都让我真的更有韧性和悟性,这也是我自认为有别于一路 北清常春藤本科出来就进 大麦小金人 过个3-4年再奔向 Top 3 MBA的 牛人 的地方吧.

二十岁出头的几年, 经常闷闷不乐。 个人感情一直处于搁浅的状态。 而且觉得自己根本不够年轻有为, 不是根红苗正的牛人。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 慢慢的感受到了人在成长的过程中, 享受生活的乐趣同样重要, 为所在的社会服务同样重要。人为什么不快乐呢?就是太自私,什么都在想自己那点利益和小算盘。 多跳出来走走看看。

一年一年的过去,逐渐成就了一些事情,过了一些曾以为跨不过的槛儿,突然又觉得年轻有为也就是那么回事儿吧,经历过挫败, 彷徨, 和挣扎后的内心深深的沉淀, 才是刻骨铭心的成长, 也是我最大的一笔财富。过去经历的一切, 都是我今天气定神闲的奠基。  如果让我重新选择一次, 我什么都不会去改变。还是选择曾经的路。 只不过我会更及时行乐一点.

还有, 成长的过程也是接受自己的一个过程,现在我觉得自己的什么都很好, 不会再像年轻一点的时候时常自我否定和批判了。 我完全接受我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拥有什么样的个性, 我会做更好的自己, 但也不会刻意去改变什么.

以下纯个人见解, 在大方向上表达我的一些想法:

1.相对来说,

美国的TOP MBA更吸引年轻一点的硬精英 (G高苗正, 气势蓬勃, 英雄速成, 惊现江湖),
美国人和已经在美国的是主体。被录取的国际申请者第一眼精英居多。 

欧洲的TOP MBA吸引硬精英的同时,也吸引软精英/第二眼精英 (国际经验,个人故事, 谦逊和善, 开明豁达)。没有Dominant的国别。我把自己划归为这第二类的描述的, 我觉得第二类精英后劲十足,工作时间较长, 韧性和逆商都不错。(不好意思, 自夸一下)

我了解的圈子,欧洲本土人想读Top MBA的,都人手一申INSEAD,竞争对他们来说很激烈, 能不能进INSEAD和华人投美国的Top5有一拼.(这里不想引起争吵).

同种族的备选资源多了, 学校自然就很挑剔 而且挑选的过程多少伴有点随机性和说不清道不白的Subtle了。一个MBA Fair上HBS校友讲话, 她说当初被INSEAD拒了, 被HBS录取了。 事事难料。

国际经验,个人经历, 对于美国的TOP MBA有加分作用但没有保证作用。说到底呢,就是因为美国的申请更激烈吧。

前面说过, 我的LBS面试和INSEAD的第二个面试都是纯聊天的感觉。 美国的面试都是很版正,问答的形式。 这可能也某种程度上反应了学校ADCOM看人的方式吧。 欧洲放软一点, 美国程序化看硬件一点。美国的学校比如MIT/COLUMBIA应该不先吃你是什么样的人这套的。中国人G没上个起码730+, 工作不是在有名望的BLUE CHIP,背景又实在没什么特殊的, 没人给你什么机会讲自己的故事.

我也觉得纯本土的国内同学, G高, 本科好, 工作好,拿OFFER的几率一点也不小过国外的。在国外的外国公司工作, 其实领导力上很吃亏, 管理线的提拔肯定不优先提拔外国人。尤其我这样的行业, 本来也不是什么带领多少人的团队弄项目有牛吹的东西。除非你的技术性很强, 往Specialist的路线上变的更Senior,但这玩意儿你说ADCOM那群人物能觉得你Sexy吗?真心觉得写故事比Corporate的在国内的申请人吃亏。金融背景的好辛苦, 竞争激烈,一个FMCG出身的710美妞儿就拼掉几个740的金融民工了。
 还有,金融这个行当, 要不就根红苗正早早出发,然后早早退休, 前一段某大基金HK的总裁又是猝死,觊觎他的位子的人肯定乐了, 真不值啊。


2. 和学校的勾搭

去问问自己的职业目标的可以行性是应该的, 我都是找相关的学生Club President。 而且几乎每个Top MBA里面在读的都有我认识的朋友, 都一直保持着联系, 他们对学校的理解是新鲜一手的, 聊天以后很有帮助。走访校园和参加各种活动就更不用说了。我反而没有太多问题问ADCOM, 因为学校的网站已经被我翻烂了, 各种网上的信息, Q&A, 也都通读了, 没必要再傻乎乎的问一些肤浅的问题了。 问深了他们也没有在读的学生清楚。

我申请MBA之前, 给所有有意向的学校(7-8个)的相关Student Club都发信问过我的职业目标相关的问题, MIT 和 Yale是唯独根本没人回复的。 最后也没去申请。 这没回复的背后可能有各种原因,我也表示理解吧。

去年夏天,Yale SOM  说在我所在国的某个城市举行的一个有校友参加的喝小酒活动, 我马上就网上注册了。那天到了就下班跑过去。 结果一个人都没出现, 害的我像傻子一样到处问你是Yale来这里XX活动的吗?从来没这样被放鸽子呢。 假使嫌这边没什么人注册参加活动,也要通知一下注册过的人啊.  无法想象我就为了个所谓的”常青藤”背景的学校去申请这个小班MBA.  Yale SOM的员工或校友, 如果有冒犯, 希望这个吐槽激励你们未来的改进吧. ?芝加哥Booth也有过类似的情况,后来就一对一的通知我可以和某位在读的学生电话聊一下。还是人家主动打给我的.

借机会还是要强烈呼吁一下每位去读MBA的校友, 请热诚的为你们的学校作代言。你努力的申请过,你也享受过收到OFFER的那一刻的欣喜感.  应该更该懂申请者的. 尽管商学院生活很忙很忙,请尽量出一点力帮助Prospective学生的问题, 因为你们的回应是帮助别人对这所学校潜移默化的认知. 

3. CFA过了几级 和GMAT 5次考到710的误区

很多"成就"有一个对你而言和对ADCOM/他人而言的区别。说到底, 也是一个信息对称和个人定位的问题。

举些简单的例子.

我经常在大论坛求Profile Evaluation的贴子里面看见。 有很多人特殊的强调自己是CFA2, CFA3 candidate,什么一次通过, 最快速的通过, 其实呢,其他申请人可能两年前Charter都拿了呢. 别人早就开始发展更值得炫耀的东西了. 我的CFA也是三级连过, 用了最短的一年半时间, 但我没写在申请MBA的简历上,也不会写在Essay里, App Form上如果有地方就提一句.

让你自己激动的事情, 对别人可能完全无效. CFA这个证书在MBA的ADCOM眼里基本是不加分的. 不如GMAT刷高 30分.

我读过一些申请人的ESSAY, 觉得挖掘故事的能力有待提高。申请的ESSAY用什么故事,最好和专业一点的人商量一下, 有时身边的朋友,家人也不懂。 瞎给建议。 因为你在他们眼里总是很棒的。 觉得你做什么都是好的。 用的故事呢,不要提到什么GMAT 5次上了710之类的, 这个在ADCOM眼里瞬间就是5次710 = DIAO 丝, 一次760 = 高富帅的区别。其他条件相等, 你想和谁Date?

建立在软弱基础上的煽情, 无效.  强大已经有成就的人煽情, 加分.

承接第3点:
4. 任何与 申请学校, 求学, 考试相关的故事(挫折, 成就)最好不要大篇幅写在ESSAY故事里。 因为分量不够足。ESSAY一定多用工作场合的, 课外活动的,个人经历的, 学习考试相关的提及几句最多了, 如果能很好的融入整个ESSAY。

酌情处理吧, 话也不想说的太绝对。

5. Over-qualify是个根本不曾存在过的概念

有太多的贴子了, LZ一句GMAT 760被XX拒了, 然后一堆人跳出来像是复读机一样的: LZ 明显Over qualify了, LZ over qualify 了, LZ over qualify了…知不知道你们是在害LZ?说话要负责的。 LZ如果你自己沾沾自喜这个理由, 那估计你也缺乏判断能力, 更好的学校也不见得能录取你。是什么水平就去什么地方, Top 10 /20的profile. 你非要申请Top 30, Top 50(为了个奖?), 那被拒 被WL就别抱怨。 少有人能毫不费力的一笔掏出所有读书生活费用,那还不如从一生的角度再考虑一下到底应该去哪里读。

论坛曾经有个IN @@@各种TOP MBA的牛姐姐。 她申请的学校无论是风格, 还是Tier都是有拉开的。 她既能拿Wharton的Offer, 也能拿Duke的, 既能让Cornell给奖, 也能让Chicago给钱。 这就是真正的实力。 怎么没把她Ding了说, Over qualify呢?她的申请我肯定没看过, 但有一点肯定的就是, 她每个学校都用了心思, 说服了排名相对低一点的/或者风格也许不太"相符"的, 她既优秀,又想去那里。 这是能力也是魅力. 那些被所谓的”差一点”的学校拒了的同学,又觉得自己OQ的,好好反思一下。 不要再阿Q了。 

所以说呢, 6. 保底的学校也是个如果你不好好准备就不存在的概念。

非M7的TOP学校申请一样激烈, YALE, NYU, Cornell, 现在谁敢说可以拿他们保底?这些学校挑剔着呢 - 眼神犀利, 鼻子不停的在嗅, 一挑你优不优秀, 二嗅你是不是真的想来。

7. 少用点 “no brainer”这个词组. 因为这个说多了只会突显你的ignorance

一个人慢慢长大, 见识和眼界都在不断的扩宽, 好多对事情的见解和选择,都不是非黑即白,也不是一句No Brainer就能解释带过的。分辨和远离低级的噪音, 远离各种无知者无畏的跑火车言论, 多和有见地的人讲话, 多搜索有价的信息,把心沉下来思考, 再做任何决定, 再开口宣布你的选择。 

我不会再为自己的选择和别人争吵或者解释了, 因为我有一辈子的时间证明我是对的。

8. 做你所爱/You gotta DO what you LOVE

我自己真的适合做什么类型的工作是在就业了3 - 4年开始慢慢变得清晰的。 这个过程可能长了点也晚了点, 但收获的自我反思是很大的。

我和好多本科或者硕士即将毕业的同学聊过, 很多人想法都还是不够明确。 我的建议是无论MSc还是MBA, 都要谨慎的选择时间去读, 因为这可能是你早年发展阶段最后一个转型或者提升利器, 不要硕士读完还说自己不清楚想要什么, 或者说读完了觉得读错了专业, 听了这个我火大也替你着急, 孩子, 但谁也帮不了你呀。
----------------------------
那些给我最大成就感的事情, 无一例外都是无偿付出相关的。不拿钱还愿意做的, 当然是真爱。 这个说法大家可能都听说过了, 就是判断你到底喜欢做什么, 假想一下, 你的收入是现在的一半或者很低, 你还愿意再做一段时间吗?你是每天兴致冲冲的来上班吗?还是上班像上坟一样的心情…
----------------------------
一些父母或者说是"社会"教会了一群孩子,要出人头地,学习的时候要考第一/年级前多少名,之后要出国镀金, 出国后找工作起码努力留那边一段时间, 但就是没有教会怎么去定义幸福和快乐和我自己到底想怎样。 我也身处这个巨大的思维惯性旋涡中。 人太多,人材也太多,凡事惯性大,一时半会儿都改不了。
----------------------------
今天的努力, 可以让下一代择业的时候, 不要为了一份养活自己的收入, 或者为了变更自己的生活环境 而折腰, 而是真正的直接的去追求自己想做的事情。 如果我们整代人的努力把中国变成了更发达更平等的社会,  后代也许少了很多没必要的波折和摸索。

9. Multicultural Team Work

很多事情简单就是力量。和西欧国家的人接触就是这个感觉。美国和中国不太了解。

觉得国际化的团队合作其实没什么特殊的地方。 我的理解就是, 和什么人接触最后都是秉行 大事化小, 小事化无, 大家都认真办事,朝着团队的共同目标进步,少来人际斗争/内耗这些无聊的把戏。 有Knowledge就Share, 有想法就说出来。

一个多元化的team里, 比如说有一个法国女, 一个印度男孩, 一个英国男, 还有我自己。即使发生了冲突, 我也尽量不会拿他们的背景去解读我们的矛盾和争端。 给人贴标签和有prejudice是难免的, 但也是克服过后会有非常大的进步的。

我们的文化和西方文化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 很多人应该都经历过看着印度同事操着浓厚的口音, 但依然流利的讲笑话的情景。 这个差距来自从小的语言和文化的熏陶。如果国际经验很少, 那更要Open up自己, 对事物保持好奇心。

和不同国家的人相处, 要有发自内心的对别人的兴趣。 无法想象一个团队里面, 大家都对彼此的背景和经历不闻不问漠不关心, 那士气怎么能高涨。

10. 我的迷信:

有一些人面试/offer还没发呢, 就上窜下跳发贴子,慌张的打听。 或者一拿面试就开始很激动的发贴子,面完了激动的写面经, 通常表现就是描写详尽(这点还是要赞一下的), 嘴上拼命埋怨抱怨, 哎呀面的不好啊,面的囧大啦,云云, 但心理还是激动, 开心,侥幸和说不出的一坨感觉。  除非真正虚伪又自信的大牛, 十有八九都是以被据收场。 低调点嘛, 拿了OFFER再各种IN@, 这才是功成名就的感觉。这个是迷信, 信不信由你。  人品和发帖子没什么关系。是过去几年你已经攒好了还是没攒好的问题。我这样说不是discourage大家面完发帖子,CD 毕竟靠大家互助搭建起来, 但更多是建议要发就发的语气和姿态淡定点, 要不电磁场会错乱, 小心offer被搞掉的。要分分钟长点姿势的。

我有非常想去的学校, 但没什么所谓的Dream School. 凡是把一个学校当神/”梦”来申请的,尤其你自己很Desperate的时候, 也都十有八九被拒。 这是一个气场和无意识散发出气息的问题. 不要把自己扮的很卑微, 没有什么事情能让一个人得不到就要死要活. 也是 是什么水平就去什么地方, Top 30 的profile 非要进Top 10(为了个所谓的MBA大光环或者美国梦), 那被拒就别唏嘘感叹个不停. 真的, grow up. Top MBA的OFFER,实至名归总是大于黑天鹅事件。

等面试/offer的痛苦大家都煎熬的经历过, 问自己, 我心虚吗?如果有, 那最好做好被ding的心理准备。 如果气定神闲, 真心感到这次有没有offer其实日子都能过出美好的另一面,想起录不录取这件事虽然很很很在意 但没有心里七上八下的紧张慌张感,那offer可能就会来了。 

11. 未雨绸缪

很看好一些年轻的同学, 有想法, 有准备。 早早就考GMAT, 来北美MBA论坛。 咨询自己以后的路。 所有的MBA申请者都应该这样。 国际经验没有, 还有时间补,课外活动没有, 也有时间想想自己到底想为社会无偿贡献什么。多多体会LEADERSHIP是什么, 工作的时候多往这个方向走, 多多思考自己的公司和行业的现状和Threat,这些思考是要积累的, 要不面试的时候突然问你你怎么现场编故事?如果你在一个大投行的后台做IT, 你也想读MBA, 你能像前台的同学一样也侃侃而谈公司的发展前景吗?对事物的好奇心和反思是很重要的特质。 而且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

我对行业知识的积累是来自平常各种阅读。看到了有用的和自己职业目标相关的就COPY到一个WORD文档上。 或者直接打印出来贴在一个大笔记本上。我以前的小老板有关于投资管理公司各种AUM排名, 行业动态,或者比如说新兴市场债券今年哪几家吸金力强一点, 会来问问我, 因为他知道我有那个大本子, 后来他也把这个当作我的一种Dedication写在了推荐信里面。今天又翻了翻这个大笔记,真的花了好些心思, 但也让我对Career goal, 对公司和行业的面试问题回答的都很顺。

提早想想找谁做推荐人, 多点铺垫。 我这次的申请顺利, 与推荐人写的故事和对我的力挺也是分不开的。

12.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这些年因为想申请MBA结识了很多朋友, 观察的结果就是,非常想去读的最后都去成了。 去的学校可能和最开始设想的有出入, 但最后也都是TOP。

--------------------------------------

原文引自:
https://forum.chasedream.com/thread-827806-1-1.html

参与讨论及查看更多的相关文章请访问【北美MBA申请区】
https://forum.chasedream.com/forum-13-1.html

打印 | 录入:steven
相关文章      
ChaseDream版权声明
活动日历
{{item.event_geo.name}}

{{item.subject}}

<<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