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汇报一下成绩:
一战 M50 V30 670
二战 M51 V35 720
面对着这个自己花了8个月才攻下来的考试,确实有千言万语,但鉴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些非典型问题,并不对所有G友适用,在此就不赘述了。以下所谈的皆是针对考试本身的一些共性问题。鉴于本人真的不是特别善于考试,总把考试和学习混为一谈(从楼主的备考时间之长和最后的分数大家也可以看出来),所以请大家批判性的参考,如果能给后面的G友一点点启示,也算我在受惠与诸多大牛之后,对咱们CDer稍稍能有点贡献了。
声明:由于本人从一开始就贯彻了tony大牛兼听则明的指导思想,参考了很多牛人的心得,并且很多已经内化为自己的想法,所以如有挂一漏万没有标明是哪位大牛的思想,还请多包涵,不好意思呵呵。总之,大家都是取之于CD,回馈于CD,一家人吗呵呵。
正文:
一、GMAT考试本身的一些思考
为何这样一个并不涉及具体哪门学科本身的考试会被全球各顶尖的B-School所采用,而且还作为录取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呢?说得再大一点,甚至是关系到各位申请人能否进入自己梦想的学校求学,并在以后成为商界精英的第一道门槛为何是这样一个考试?关于这个问题我谈一点自己的思考。个人觉得这个问题明确了,很多后面技术性的策略就会迎刃而解。
个人觉得GMAT主要考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考察考生较长的一个时间(将近4h的考试)内精力高度集中的能力(包括体力)。众所周知,金融行业是一个高付出高回报的行业,高强度连续的工作是家常便饭。所以GMAT考察这个也就不足为奇。有人说CEO是Chief Energy Officer吗呵呵。
2.考察考生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无需多说,这两种能力一直贯穿与考试的各个部分。
3.考察考生intuitively make the decision的能力。OG12专门有一篇文章谈这个,相信大家都对此耳熟能详了。考试时每道题不可能太字斟句酌,只能intuitively make the decision。引用一位770大牛的话:较高的正确率+较好的PACE=高分。就像OG上说的,这种直觉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考试时拍脑袋,考完就会拍大腿(“我怎么就不准备再充分一点呢”)。这种直觉是一定时间内高强度练习出来的(This intuition is not arbitrary or irrational, but is based on years of painstaking practice and hands-on experience that build skills. --From OG12)。
4.考察考生各种知识自由切换的能力。记得我刚开始GWD时极不适应,原来都是分科联系,突然一会SC一会RC一会CR,脑袋就不转了,根本不能按时完成。但刚接触GWD的同学千万别担心,这很正常,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多做几套就适应了。
5.考察考生的心态。这个也是大家都很强调的一部分。特别是千万不要在考试时猜测高分库低分库!过了的一律不想,且考场中大部分人自己对成绩的判断基本不可信,最后的成绩留给GMAC去判断,集中精力在眼前的这道题上。(我对在考场上猜测库的高低后产生的各种心态做了详细分析:如果判断错误,自己吓自己,影响了后面的题目,非常不划算,避免“本来可以考好的”这种情况发生。如果判断正确,影响了后面本来可以扳回来的信心,更不划算,考试看的是总分,是平衡。总之无论之前的题做得有多不好,判断库的高低都错,考的好也不骄傲和松懈,“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二、MATH部分
1.我没做OG数学,而是做了陈向东的那本书,感觉还不错,虽然题目和真实考试有一定差距,但可以系统的梳理一遍初等数学的知识。建议考期还来得及的同学做一至两遍,可以加快做寂静的速度,不用反复的回头查知识点。
2.寂静一定做2遍以上,这次考试MATH能51,寂静的作用居功至伟。真的谢谢那些整理寂静的同学(这个月的MATH 寂静爆的特别猛,特别感谢casperbunny等整理寂静的各位同学,你们自己要考试还抽出宝贵的时间整理寂静,太伟大了!!)。而且在第一遍做寂静的时候,千万不要觉得自己会做的题目就不动手做一遍,我们要的是答案正确,不是会方法。会方法算不对一切都白搭,对于少量到最后还不解的题目,就把答案背下来(连着题目一起背,防止变体)。
3.狂攻一段时间寂静之后一定要在考前一两天review一遍数学词汇。注意是review,即之前你已经比较熟了,非常不推荐考前一两天才开始背。这也是做陈向东书的另一个好处,即这些数学词汇你已经在题目中知道应用了,而不是孤立的单词了。
4.数学在变难,不可轻视,早点把G考下来。
三、SC部分
1.一定要读逻辑意思!即使是like和平行这种纯形式的题。记得PREP08语法笔记中还有一道题:195. (GWD-7-Q13),连like都考意思,如果不读意思,很难选对。不要觉得读意思是浪费时间,相反逻辑大意读懂了绝对是加速解题且保证正确率的好方法。试想:一道题你都花了1分多钟做了,是稀里糊涂选一个貌似正确的,还是多花10几秒选一个guarantee的。而且aeoluseros大牛PREP语法笔记中说的很清楚:所谓的“原句”,“合理重心”,都是根据逻辑意思判断的。特别对于长句子,能够在读题时迅速判断合理重心,是加快做题速度、提高正确率的第一利刃。
2.读意思的方法:强推*携隐大牛的方法*(原话引用,方便同学应用)
问:是迅速看一遍题目,找到句子的主干,然后就看选项,寻找出题点以及选项间的差异,即使做完了题目,可能还不是完全了解这道题目表达的意思,只是对于难于排除的选项再回原文看意思来选择?还是稳稳地看一遍题目,知道题目在说什么,然后找语法点?
(携隐大牛)答:我是全部看的。但是看的时候有轻重,脑子里面浮现的肯定是主干。不过,浮现的不是架构的主干(主语是什么谓语是什么之类),而是意思的主干(谁怎样的做了什么事情),也就是说,虽然表面上,我是在看主干,但用更好的表达方法,我应该是在看key points。
一般来说,理解句子意思之后,会对做题有更大的帮助。我都是从头看到尾从来不跳的,只是看到有些key points的时候更加留意一些。不过必须要说的是,我并不是每句都看懂了才做题的,有时候单词不认识,有时候句子太长,都有可能看不懂,但是一样可以做题。
这个都要靠平时大量的练习培养出题感。
四、CR部分
我没有参考lawyer大牛的方法,而是按照新东方的方法把OG、PREP、XDF教材上所有的题都做了一遍以上,感觉XDF的方法挺好用的,我到后期CR基本不太错。总结如下:
1.看完题目想一遍逻辑链,简洁的一句话,bypass背景知识中的冗余,而抓住key words,往往是矛盾处和题眼。
2.针对XDF的方法和分类做一些个人的补充,不足之处请各位大牛指正:
1)Weaken/strengthen/assumption/evaluate这四类题根据文章逻辑可分为三种类型
(缩略语:A表示因,B表示果;P表示plan,Aim表示目的)
AB型:即Weaken/strengthen/assumption/evaluate的是B(结果),重点也在B,但要根据逻辑链(因为A所以B)来Weaken/strengthen/assumption/evaluate
BA型(B是一个现象或者一个试验内容,A往往是专家的hypothesis,即B发生的原因):Weaken/strengthen/assumption/evaluate的是A(原因),重点也在A,正确答案是找一个选项能Weaken/strengthen/assumption/evaluate A是原因的(拿weaken题举例:正确答案可能是新原因,也可能是仅仅否定A是原因)
P-Aim型:Weaken/strengthen/assumption/evaluate的是Aim(结果),Plan一定会做,就看Aim能否达到
2)解释题和填空题:
分为两种题:
a)A however B简称AHB:我总结了一个公式用于提炼这种题的逻辑链:“明明A却B”,个人觉得非常好用,正确答案就是要把这个“却”给解释了
b)A therefore B 简称ATB:A是B的一个原因了,但还不充分,缺少一部分,需要选一个选项来strengthen B (类似strengthen 中的AB型)
3)BF题
我详细总结过OG、PREP、XDF教材上所有的BF题,发现读不读文章并不绝对,有些题可以不读文章秒杀,有些题则必须读文章,具体如下:
a)若:1)文中有HOWEVER(包括nevertheless,nevertheless会转折意思弱一些)等大转折词(句中but不算);2)能SCAN一眼迅速找出主论点(文章支持的论点,往往是第二个BF处,但不绝对),则可以按新东方方法不读文章,抓住这两点,迅速根据这两点对选项进行庖丁解牛,只看这两点是否对,不对的选项一律排除。对于第一处BF往往需要看BF出之前的几个字,是观点(如some scientists argue等)还是证据(because/since….)
b)若:上面两个条件缺一,则几乎必须读文章,才能解题。
4)归纳题
除了新东方讲的“用最后一句话做客观的信息融合”和无主观判断外,还要注意一种题的解题方法是跳出来思考“说这段话的人究竟想说什么”(可能是某人说了一大段话,也可能是两个人argue,例题:OG12-91)
5)论证方法题没啥,基本不考,若偶尔遇见就按新东方的方法做。
五、RC部分
RC千万别读细节,读框架,actively think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而且根据我之前的不好的经验:越读不懂越想读懂,越去读细节是最错的方法。我一开始很怕漏了细节不读后面读不懂,或者考到重定位会定位不清楚,不知道在哪里定位。但后面发现根本不是这回事。我们要勇敢的跳出来思考:一篇文章就是3-4题,除去主旨题还有2-3题,还要除去例子作用题等各种很容易重定位的题,其实文中多如牛毛的细节能考到的很少,而且考的也都是那些有意义的典型细节,很容易重定位。把宝贵的考试时间用来读那些不考的细节毫无意义。以上这点是我最深刻的感受,RC的方法诸位牛人已经阐述的很详细了,我就不在此狗尾续貂了。
六、心态
心态问题又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在此推荐几篇帖子吧,这几位都是心态的大牛,我把这几篇帖子拷在word上了,对重点的部分进行了highlight,强推《心态牛人》那篇文章,这位MM把心态玩到了极致,令人叹为观止,诚乃吾辈之典范!!
我这次考试准备比较充分,感觉自己的实力more than 720,但考试时还是有些紧张(主要是申请期已临近,自觉这次必须上7,枉然给自己加了很大的压力),导致发挥十分不理想,几次想愤然离场,但最终hold住了,幸好我定位像宪哥一样做local king(北美名校的梦想就让子孙去实现吧呵呵),所以学校方面只要求700+。只想说一点,Never give up! Never regret!
七、结语
经过了8个月,总算可以看看CD上除了GMAT考试外别的版块了,真的要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大牛们,tony,携隐,心态牛人MM(请允许我这么称呼你呵呵)…... 还有那些整理各科寂静的同学,真心叩谢,你们真的很伟大,祝福你们都750+++!!!也祝各位G友都梦想成真!!
--------------------------------------
原文引自:
https://forum.chasedream.com/GMAT_Preparation/thread-592163-1-1.html
参与讨论及查看更多的相关文章请访问【走出GMAT困境】
https://forum.chasedream.com/GMAT_Preparation/list-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