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单科心得
语法
语法尤其重要,因为考试时语法题多,尤其前10题,决定了你的分数段;JJ最难记最少,you are on your own。语法对中国同学来说普遍难,内容多,复杂多变,有时候简直觉得没有道理可讲。
材料:
我只做了
- OG11 + 网上找到的对OG11每道题的具体分析,138题。
- 老Prep破解语法笔记,320题。
- GWD约七八套,连模考一块儿做的。
我放弃了大全(因为做了30题后,我发现,第一没有时间了,第二没有讲解,第三有些题风格不一定贴进,语法比较讲究微妙的风格、偏好之类;不如多做几遍有讲解的、风格又接近的OG与Prep。讲解特别重要,这一点NN们反复强调了,你可能依据一个语法点判断出正确选项,但一定要通过看讲解,多找出一些错误选项不对的地方,反复巩固加强判断语法点的能力。)后来发现,这对我而言,绝对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我也放弃了任何一本语法书,白勇的翻了半天,放弃了。因为我发现有些人愿意先系统掌握一个语法点(例如“比较”有这样X种表达法),然后再去实践中运用;但我需要通过例句来体会,那些每个语法点的罗列,我看了也记不住。所以,我最后是通过纵向总结,在例句中掌握了语法点。
幸运的是,CD上已有先人资料,把OG11的语法点,再用中文点了出来,点得更明白,而且还适当地把相关的语法点整理了一下(例如这道题考到了这个比较,就把比较的用法又都说了一遍);Prep笔记也是如此。确实是宝典。
方法:
-
首先一周,OG一一纵向总结。
我在此强烈推荐自己做的语法纵向总结表格。
(在贴子的最后一行)
此前的纵向总结,都是多年前OG10的。我自己表格的语法点“分类”挺差挺差的(仅能参考!!!),因为这是我语法刚入门时分的,但大家可以利用这个表格进行自己的总结。
我把OG11所有题、所有OG讲解都贴进去了,每行一题。
然后每一列依次是:
“题目难度”——你做题时觉得难,就打个*号或**,***,这样利用自动筛选下拉菜单,可以只看你打*号的题。
“题号”、“题目与选项”、“OG说明”、“正确答案”——你可以把正确答案清空,做题,把字体放到和实际考试差不多大,直接在电脑上练。
后面的每一栏,是我分类整理的语法点,我分了十几类,如“比较”、“平行”、“主谓一致”。同样可以利用筛选功能的下拉菜单,选“Y”,把这一类的题集中地看一看。
我分类分得不好,但里面的内容,大多是OG11官方解释的直接翻译和可靠资源,深蓝色是摘自以前的NN分析和以前NN从白勇中摘录出来的,深绿色是CD讨论贴中来的,玫瑰红色是我认为的重点难点,鲜红色是我不理解的地方;有些语法点太长,一个格子放不下,直接链接到后一页。
耐着性子,用整整一周做完这个表格,我语法就入门了。
但是,当我一开始做Prep 2,错误率依然在20%甚至以上,我当时快哭了,觉得下了这么多功夫,还……但是,童鞋们,千万别灰心啊,拐点会来的,有的人早,有的人晚。
-
接着,用Prep 笔记“一日三练”。
网上有“练派”和“总结派”。一部分强调OG反复多看、多比较、多看;另一部分强调做新题、上量、练速度。
我说一句没啥用的真理兼废话,两者不可偏废。“总结”是帮助你牢固地掌握一个语法点,而“做题”时帮助你练习,在规定的时间里、在句子结构故意被搞得复杂的情况下,练习应用语法点。这跟做数学差不多(你明明已经学会勾股定理了,但有时候画个特复杂的坐标图,你愣没看出来,用勾股定理可以求出那条边来)。而这种在规定时间与复杂环境下语法点的应用,是练出来的。
包括要练习速度,比方说你觉得ABCD都不对,看完E觉得也不太妥,不得不把ABCD又回去看一遍,这样时间就浪费了。但如果你多练练,参考薰衣草的“前三词尾三词”,发现考哪些语法点,先通过一个有把握的语法点,迅速排除三个,2选1,不就快了吗。
练完再分析、体会、比较、多看几遍。所以一定的题量是必要的,只做OG就见识不够;而如何时间不充裕的情况下铺开了片面追求题量,就造成对这个复杂情况下的应用白白做了,没体会、没记住。
我就认真做Prep,认真看笔记,没时间像OG那样归纳了,但我仔细看笔记,看每个选项错在哪儿,不理解的查CD前人讨论贴。
这样,俺又怀着绝望的心情做了七八天。因为俺只有六七周,别的还没怎么开始呢。
-
Prep 笔记,第二遍
每天50题,6天。我惊奇地发现,自己居然刚刚做过的,不少又忘记了。
这一遍绝对超值,做完这一遍,我加深了印象,做完心里很定,觉得明白了。
-
最后的总结归纳
最后,我发现自己有必要重做一遍纵向总结,但是时间不够了。于是,我只整理了自己尤其易错的,如in case的用法、double的用法、times几倍的表示法、总结性同位语、what的用法等,大概十来个吧。把这十来个有关的题都分别集中在一起看了一下,终于明白了。两个半天。
-
语法的系统复习到此结束。后面就开始做GWD了,一般每套错1-2个,有3-4个有疑惑点,略有疑惑的就查CD。
后来模考的最后两周中,抽了大半天,飞快地重温了OG(把所有138题40秒每道做了一遍,其中三分之一略有纠结地就再看看官方解释),也重温了Prep笔记,我做的重点记号。
逻辑
我的逻辑参考价值可能一般,只有一两个亮点吧。因为我觉得自己基础还可以,而且语法花了太多时间,所以相对压缩了逻辑的时间。
正如前面所说,我复习每一门单科前,先把NN贴拿出来,看看别人复习的材料、方法、进度、思路,根据自己的情况,制订一个初步计划,收集好需要的材料,开始执行。在执行过程中,依据自己的情况与水平调整。
目标制订与水平自测:
同语法一样,我先在NN贴中,先去看看这个单科应该1)平均多少时间做到,2)正确率最后达到多少。语法我发现较为公认是1分钟一题,10-15%错误率左右;逻辑是1分30-40秒一题,错误率10-20%。
于是我发现,语法我练来练去也达不到这个标准,动不动错个25%或更多;而逻辑我一上来就差不多了,时间勉强够,错误率15-20%,可能我逻辑的直觉还可以。因此我在逻辑上没有花太多功夫。
所以大家也先了解一下自己的水平,依据自己的水平调整自己投入这科单向的时间吧。
材料:
- 我只做了OG11-12(重题不做)—— OG是出发点、是大原则,尽管有人说偏简单,我也不敢不做。建议大家做OG12,因为Bold face的例题多。
- 狒狒LSAT135 —— 觉得自己逻辑好像做OG水平较好,听说LSAT难一点、长一点,就用了这个,但是错误率也还算可以15-20%。
- 老Prep 165题 —— 继续保持状态用。
- GWD,连模考做的。
正如我在语法中说到的,为了锻炼在复杂语境中对知识点的掌握,需要较大的新题量来保障“见多识广”。我自己觉得,以我逻辑的水平,这种题量够了。
方法:
- OG11-12掐时间做,每天30-50题,做完仅仅仔细看错题、疑惑题的OG讲解,并分析。
这是我在时间不够情况下、以及对自己水平了解的情况下,进行的取舍。 - 然后用费费135与Prep,每天保证一定的新题量。掐时间做,平均约每天40题。依然仅仅仔细分析错题、疑惑题,不懂的查CD前人讨论贴。
- GWD连模考做,仔细分析错题、疑惑题,不懂的查CD前人讨论贴。
重点说一下我的具体分析错题方法。我没有像语法一样做完整地分类、归纳,我没有做过任何针对题型的归纲(什么否定削弱、无因无果、有因无果,我都没有想过)。Lawyer1 大牛的贴子,我都没有学习过,扫过一眼,觉得不必记得那么复杂。
请注意,这并不是说备受推崇的Lawyer的方法无用,而仅仅是,不适合我!
相反,我采用的是另一位备受推崇的大牛方法(不好意思名字忘记了,回头查查),他的方法只有一两句话,意思是说,不用注意什么技巧,就是记得紧扣元素关系。
这句话深得我心,我看题时,就记得看题目中讲到了哪些对象,这些对象的逻辑关系是什么,这些逻辑关系凭什么推理成立,如何假设、加强、削弱之类。
因此,我分析错题、疑惑题时,认真地用中文,把题目中交待的内容、正确选项、我错选的混淆项,一个个写下来(差不像翻译简述了一遍),然后写一下,正确选项为什么对,我为什么错。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一遍加深印象。
给大家举几个例子。这些例子我写在Excel表格里,现在直接贴过来的。
OG11-55题:
低收入家庭常常不能负担他们需要的小孩照顾。政府将对低收入家庭进行退税,退他们交的收入税,每个四岁以下小孩1000元。这个项目使低收入家庭的四岁以下小孩得到更多的照料成为可能(make it possible)
类型:Weaken
正确选项:许多(Many)低收入家庭收入太低,根本不交收入税(既然不交税,这个政策也不能退税,让他们有更多的钱)
我错选:一些(Some)低收入家庭,有一个家长可以照料小孩,不会将退税的钱花在照料小孩子上(至少他们有钱了,可能这么做,只是没有这么做)。
错误原因分析:1)题目的结论是“使A可能”,关键元素是可能性,反对的也应该当“A是否可能发生”,而不是“A会发生”。2)Many Vs. Some
经验教训:要紧扣结论中要求Weaken的元素。你看,我并没有去分什么类,我错,就是因为没有看清楚,结论中到底说的是“什么元素”,是A,还是A的可能?一旦我看清楚是“A的可能”,不需要什么技巧,也明明白白。
OG11-89题:
蝙蝠翅膀的血管网络仅用于散热,热量仅来自于蝙蝠扇动翅膀。因此,考古学家日前发现有翅膀的恐龙S在其翅膀皮肤下面有类似的血管网络,证明了假说——S飞时也扇动翅膀,而非仅仅滑翔
类型:Assumption,架桥
正确选项:S不可能长了这种血管网络,如果这些血管网络没有用的话。(意指这些血管网络一定有用。)
我错选:S扇动翅膀明的热量,不可能靠除了血管网络以外的方式散出
错误原因分析:
- 假设1:B血管网络仅用于散热,散热仅来自于拍动翅膀
- 假设2:S也有血管网络
- 结论:S也拍动翅膀
- 架桥:S的血管网络也用来散热,或者,S的血管有用(后者没有架到底,但架了)
- 断桥:血管网络根本没用
- 错误选项:即使还有别的器官可用于散热,也不能否定血管用来散热
经验教训:没有明白原题的推理关系,一旦我把原理的层次一一剥离写出,就一目了解了。
在我所做过的约500题中,我这样总写了有50道(如果你每天5题,最多最多一小时)。我翻一翻,发现自己容易错哪几类。有些是因为这种题型没做过,一时糊涂,下次就不会错了;有些是因为元素没有认清;有些是因为元素间的关系没有理清(一般是元素较多、题目较长);我还发现,比方说我充分必要条件类推理易错,some Vs. many易错,题目故意把结论埋在中间而不是在篇首或篇尾……
渐渐地,我就训练出了自己的思维能力,紧紧地盯住元素与想推理关系,基本不错。
阅读,直接说方法
最后写写可爱的阅读……估计同学们会觉得挺没有用的……因为,不好意思,偶只做了OG11,而且只做了一遍半。大家要记得用适合自己的方法。
-
首先,我还是水平自测,发现NN贴中公认,每分钟15行,每题1分钟。NN贴中还说了很多,要不回视,要记大框架,细节题回去定位。错误率20%。
令人喜出望外的是,我基本马上做到了每分钟10-12行,每题不到1分钟。我读得较慢,但是记得清,35行短文章,基本不回去定位,直接做出答案,最多回去瞄一眼确定。如果是长文章,略微忽略些细节,细节题回去定位。但我争取都读懂,错误率10%,每三四篇错一题,当时略超时。
如果我当时做不到这样的水平,我想我会再钻研别的方法的,宁可延考。
-
其次,我虽然没有严格依据携影姐姐、小安与木木的方法,一轮又一轮总结,但是,我仔细钻研领会了小安与木木逻辑简图;同时我牢记携影姐姐说的,宁可同一篇多看看,也决不做太多。
所以,OG每做一篇之后,我都写一遍逻辑简图。训练自己留意文章总体思路;同时,了解每一句话的作用,在上下文中是在干嘛,相当于每句都bold face一把。
如果你去看一眼我写的阅读JJ,就会发现,我是能够回忆得多么详细,为什么呢?因为我在训练中,就是要能认出每句是在做什么,读完那七拐八弯的文章脉络清晰地呈现在心里。
-
适当按题型总结了,主要总结 出题点
+ 措词
+ 错误选项的特征。措词,就是留意正确选择的英语表达法。在GMAT中什么样的东东被称为是“situation”“phenomena”“theory”“opinion”“explanation”“define”“dispute”“supplement”“controversial”等等等等,体会一下,理解词在语言环境上的意思。
出题点,就是帮助了解GMAT爱出什么题,读到时敏感,无非是大写字母啦、大列举啦、对比啦、年份啦……
错误选项特别讨厌,“啊哟,这个好像在文中提过”,其实有一种错误选项是把其它不相干段落的地方插进来迷惑你,这样你会忍不住回去看一眼,确认无关。一旦发现,下次就会自信满满地想,“是提过,不过没有关系,是另一段的,GMAC的惯用手法了,真小儿科……”
这是举个例子,小安说过,“我不告诉你总结出来的规律,你自己总结吧,总结出你自己的规律。”
-
短文章分开做。我先集中做完了35行内短文章,因为文章短,记得清,是当场记住还是回去定位方法与长文章是不一样的。然后集中做完了长文章,因为文章长,废话(考不到的话)多,这时可以适当读得快一点,心里有个大概的印象。
-
反复体会速度,加强自己对时间把握的能力。不断地试验摸索,要读多快。用携影姐姐的话来说,就是“在正确率与速度间找平衡”,渐渐形成自己的节奏。
例如,我先发现自己怕慢,读得飞快,2分钟扫完30行,啥也没记住,还得重读;然后又放慢,结果读得太细,力争每个词都理解,记得太多,好多根本没有考到,读完一篇一看超时好多;就这样调来调去,找到一个可以让自己从容不迫读到够懂的速度。真的考试时,你不能读15行看一眼计时器,就是得体会。
-
如何读JJ。我现场考试时发现,除非机经能像我写得那种水平(有点臭P,呵呵),对实际做题的帮助不大(除非你时间来不及了,直接照机经选)。机经实际上是零散的。如果你自己做题,还是要自己根据对文章现场的理解。JJ的主要作用,是帮助你熟悉背景,大概知道讲什么。
对于比较复杂的现象,我建议查一查google/wiki,了解些背景知识。我举个例子。
我的机经原文:
第一段:开篇第一句是:Predatory pricing的战略,(这里用逗号或破折号插入,用同位语的形式补充了一下这个战略的定义,就是故意压低价格敢走竞争对手),是不怎么好的(原话大意是对压迫者本身的坏处比对victim的坏处更大)。原因是价格战要成功的因素在于(列举两个factor,句子都较长),包括1. 要本来市场份额就比较大,这样它降价才有影响力,2. 有足够的产能capacity来生产,3. 能够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最后一句好像总结这样会有损失,强调负面作用。(后面考到了第一段的结构,详见后。)
第二段:但是,也有人argue如果这些企业有deep pocket(口袋深,意指钱多实力强),也就是这些企业有其它盈利的部门可以补贴这个压价的部分。但是(转折),上述这个证据不relevant(考到,问这个不relevant是什么意思)。后面解释,因为这种补贴也应当以长期能够盈利为条件。递进,如果长期不能盈利,如果存在outsider financing 外部资金的提供者,这些外部的人也可以转而支持被迫害者victim,如果他们认为这种受害的情况是暂时的话。(最后一句比较绕,不要像我这样浪费时间看。)
第三段:因此,价格战成功还得有一个条件,就是潜在竞争对手的进入壁垒barrier高。(解释了一下,略。但是接着又否定):进入壁垒高往往意味着退出壁垒也高啦,(举例说明,)如果一个行业成功需要大品牌,但打造品牌很不容易,那竞争对手费了好大力气才搞出了品牌,人家也会赖着不走的呀。(后面又几歪了一些,总之,即使壁垒高,也很难)。
依据别人也许没有我这个版本完善的JJ,我查了Wikipedia什么是predatory pricing,你会读到:
Concept: In the short term predatory pricing through sharp discounting reduces profit margins, as would a price war, and will cause profits to fall. Competitors who are not as financially stable or strong may suffer even greater loss of revenue or reduced profits. After the weaker competitors are driven out, the surviving business can raise prices above competitive levels (to supra competitive pricing). The predator hopes to generate revenues and profits in the future that will more than offset the losses it incurred during the predatory pricing period.
In essence, the predator undergoes short-term pain for long-term gain. Therefore, for the predator to succeed, it must have sufficient strength (financial reserves, guaranteed backing or other sources of offsetting revenue) to endure the initial lean period. There must be substantial barriers to entry for new competitors.
But the strategy may fail if competitors are stronger than expected, or are driven out but replaced by others. In either case, this forces the predator to prolong or abandon the price reductions. The strategy may thus fail if the predator cannot endure the short-term losses, either because of it requiring longer than expected or simply because it did not estimate the loss well.
So the predator should hope this strategy to succeed only when it is substantially stronger than its competitors and when barriers to entry are high. The barriers prevent new entrants to the market replacing others driven out, thereby allowing supra competitive pricing to prevail long enough to dwarf the initial loss.
读完google来这段,再对照我的JJ,你明白我的意思了吧?JJ不是用来做题的,因为考题紧扣考试中文章本身的逻辑结构。JJ是大概给你个概念,这样你现场读到一个表达复杂概念/理论的句子时,因为你本来对这个概念有所了解,你一看就明白了……读完理解以后,把它当作你早已知道的知识,具体文章完全忘记吧,到现场专注于考题本身。
最后说一下我对阅读的总体体会。阅读只考一点,“在紧张的时间内,能够读懂”。
“宏观读懂”指把握文章结构与段内结构(每段讲什么,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是否定前句?引出后句?证明上一个观点?反对上一个观点?进一步解释?补充?),适用于主题题、态度题、段落作用题、句子作用题。这个通过逻辑简图、我前面提到的“每句都Bold face一把”一定能练出来的。
“微观读懂”指关注到、读懂一定的细节,即读懂重要的句子。首先具备基本的词汇量,其次能有读懂复杂长句的能力(可以通过杨鹏的GRE难句与语法训练提高),再次是迅速定位能力(通过题型总结对出题点敏感)。
我的细沙,到此结束。
--------------------------------------
原文引自:
http://forum.chasedream.com/dispbbs.asp?boardID=34&ID=401333
参与讨论及查看更多的相关文章请访问【走出GMAT困境】
http://forum.chasedream.com/index.asp?boardid=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