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正文

GMAT 两个月出分 770 [2020.09.27]

[日期:2020-09-29] 来源:ChaseDream论坛 作者:maplethu [字体: ]

写在前面

09.22 那个下午,正因 AWA 最后段总结没写完而懊丧,770(Q51 V44)的分数就猝不及防地出现在眼前,一时难以置信。出考场时,北京皮尔森打印成绩单的监考老师主动伸出手,笑着说“祝贺”。感激地握手,仿佛在做梦一般。那天 Verbal 的状态确实挺好,可没有想到结果会这么好。 从 7 月 5 日下单 OG 21 开始,我的 GMAT 之路在 9 月 22 日幸运地结束。

备战的两个月内在 CD 下载了非常多的资料,看了无数篇的心经,考完后想来回馈这个温暖的平台。 我深知自己的真实实力远不足以分享一些“心得与方法”,本身也一直都是按照前辈们的方法进行学习,并没有大牛的原创学习方法那么系统与深刻。 因此,我的这篇心经并不讲述系统性的学习方法(CD 前辈们说的够好够完善的了),而只是对前辈经验的简单补充与资料、模考的使用心得。 我的幸运经历很可能并不太具有代表性。但只要大家能从我这篇较为简单的心经中找到一些共鸣,能得到一点点帮助,我就非常开心了。

个人背景 国内 top 2 本硕工科,即将入职某外资咨询公司。没出国交流过,没考过托福雅思和 GRE,四级裸考 609,六级裸考 599,高考英语 138.
优势: 底子还可以,高中时对语法感觉很好。 阅读能力不错(主要做科研得看 paper),偶尔看看经济学人、FT. 半个数学竞赛党(Q 就不用复习了)。 自学过程中善于总结、规划、反思,对计划的执行力尚可。
劣势: 没有参加标准英语考试的经验,词汇量明显不足。 考试心态容易波动。 (备考时发现,最弱的一环居然是 CR,枉为某技校理工科学生)

备考过程(在家全职)

  • 07.05-07.10:熟悉 GMAT,搜集 CD 上的资料,做备考的规划,看心经
  • 07.10-07.23:一边刷 OG + OG Verbal,一边看曼哈顿 SC,看完后开始看 Ron-SC 视频(每个 1.5 倍速看)
  • 07.24-08.09:做 PREP 08&12 SC + PREP 08&12 CR+PREP 07 RC,扫了扫杨鹏长难句(感觉没什么用,弃之)
  • 08.10-08.16:二刷 OG,同时计时刷 GWD 的题(不当做模考,因为重题太多了)
  • 08.17-08.23:每天一套模考(先做官方 PREP,然后曼哈顿),准备 AWA 模板和练习,总结回顾 SC 知识点,保持手感继续刷 GWD(我首战前刷完了所有 GWD 的题)以及 AQ
  • 08.24 首战:Q51 V34 总分 710 + IR8,当场取消成绩,报名了 09.09 的考试(后计划有变,改为 09.22)
  • 08.25-08.27:学不动了,休息,放空自己,和大家一样怀疑人生
  • 08.28-09.09:再次启程,开始刷小安 81 篇 + PREP 07 SC + 二刷 OG 和 AQ 的逻辑链
  • 09.10-09.14:准备毕业答辩,没有怎么复习
  • 09.15-09.21:每天一套模考(Veritas),继续小安 81 篇 + PREP 07 SC + 二刷 OG 和 AQ 的逻辑链,同时复习 SC 笔记和 AWA 模板
  • 09.22 二战:Q51 V44 总分 770 + IR7,顺利分手

实战体会

最后出分 = 真实实力 + 心态/PACE + 设备 + 考试时间的选择(身体状态) (请务必重视每一项)
一战:出分 710 = 真实实力预估 730 + 首战心态不够稳定 + 宁波大学设备不友好(主要是字体)+ 报了错误时间点犯困。宁波大学考场的显示屏小,考试字体没有通过某种技术渲染过(我忘了是啥技术了),非常难看,和平时模考完全不一样。再加上首战紧张,我发现 Verbal 的题目我完全读不进去。此外,作死地报了下午一点半的考试,平时有午睡习惯,做完数学竟然眼皮子打架,在考 Verbal 的第一个 section 时遇到一篇很绕的短阅读(讲音乐修养对爵士理解的那篇)心态爆炸,整个 Pace 大乱,后续的很多 CR 都根本看不懂题干,SC 迷迷糊糊(一方面 split 是比较难找,一方面是自己的状态实在太差了)。可想而知,最后 V34,Q51,出分 710.非常不甘心,恍惚地踏上回家的路。

一战后的调整:买了 ESR,发现较有自信的 SC 只有 66% 的正确率,CR 极度拉胯,错了大概一半(但进过高分库),RC 表现倒有点超出自己的预期。于是我总结了失败的原因,并做出以下调整:

  1. 力求解决设备和身体状态对考试的影响问题:刚好 9 月回北京,可以换考场了,设备问题大概率可以解决;后者得慎重选择考试时间。
  2. 实战中高分库 CR 难度远超过预期,主要体现在题干和选项的理解、提取信息难度高:准备重新梳理 OG Hard 题 + Advanced Question 的逻辑链,同时分析了看不懂题的原因主要还是阅读能力不足(CR 的那 4~5 行题干由于要理解并提取逻辑链,阅读难度绝对只会高于所谓的RC中的长难句!),更加坚定了“提升阅读能力”这一主线。
  3. 继续通过做题来积累 SC:SC 虽然只有 2/3 的准确率,但我还是选择相信自己的真实水平(平时准确率 90%,句意理解也还不错)。认为一定会厚积薄发,拿出之前没有做的 PREP 07 SC 继续积累,同时往错题集中加入一些模考中的错题。
  4. 尝试让自己的心态变得更加稳定,甚至麻木:找来 Veritas 练了四套模考,进一步锻炼自己的承压能力。
  5. 保持 RC 的感觉,持续提高阅读能力:坚持经济学人和 FT 阅读的同时,找来小安 81 篇开始疯狂刷,一天 10~15 篇,对于 N 个问题的阅读,在(4+N)min 内计时完成。正确率每篇大概错 0~1 个(一般 6~7 个问题)

二战:出分 770 = 真实实力稳中有升 + 用模考进一步锻炼心态 + 北京皮尔森设备很好 + 选择了个人精神较佳的下午三点。考试时遇到大概 1/3 的数学,做的飞快,我记得大概 45 min 做完了数学(出来休息的时候考场老师说了句:你做的挺快的),洗了一把脸征战 Verbal.这次的设备字体就是正常的模考字体,太亲切了,与第一次相比简直要哭出来!做 Verbal 的前几题都是 SC,发现 split 比第一次的明显多了(我觉得读的进题目了!),做的速度也飞快,整个考试中的 SC 我 90% 都有把握,此外也在正确选项中发现了很多与平常 OG 句子里不一样的结构(也就是出现了很多 750+ 大牛说的:看上去不太像是对的,也不是最简洁的,但排除了其他选项后就是语法正确的最后答案)。CR 仍在后面几题出现了吃力的情况(太难了),但所幸只有 20% 的题有点琢磨不准,放弃了一题。RC 没有遇到太大问题。而且我感觉考场这些 RC 的长度比练过的很多文章都短好多,还是容易理解的,出题也没有其他非官方模考软件那么刁钻(比如veritas)。由于我 RC 和 SC 的极佳发挥,我的 PACE 一度比原定的提前了 2 min,因此有更多时间来攻克 CR 难题。哪怕这样,我做到最后三道题时竟然还是只剩下 5 min 了(可想而知有些 CR 题花了 3~4 min).由最后成绩推算,V44 我个人感觉应该是 RC 全对,SC 错 0~1 个,CR 错 2~3 个。

备考的一些小 tips:

  • 请一定一定重视战略层面的规划工作。身边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永远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盖战略上的懒惰。然而大多数人在战术上也做不到勤奋,因此引用一句我未来同事的签名“为战术上的懒惰,愿做战略上的所有勤奋”。我在备考时,希望自己尽可能不要犯任何可能浪费时间的错误,因此花了足足 5 天的时间制定了备考计划(咨询...通病?),包括搜集并筛选 CD 上的各种资料,制定各阶段的复习细则和策略(这个不可能一开始就做到完美,而是反复打磨、迭代),通览了和我目标类似的 CD 心经,并在之后收藏几篇心经每隔一周就重温,用于反思、安慰和给自己鼓励(不少大牛写的是真的妙,个人最推荐的心经是大神 Yaoland 的 https://forum.chasedream.com/thread-974307-1-1.html
  • 阅读能力,永远的神。请一以贯之地提高阅读能力(内修)并辅以一定的方法论(外炼)。这是我反复细品我推荐的上述心经并结合自己的备考感受所验证的真理。这句话你一定不止在一处心经里见过,但它远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得反复在刷题、模考、实战的反思中品味并真正意识到这句话背后的意义所在。就像我在实战中的体会一样,高分段 CR 的瓶颈很可能就在这。
  • CR 是高分段实战中绝对的大魔王,而最难的就是读懂题,逻辑漏洞数来数去就那么一些,OG 里展示的很全了。把题变难的套路有:1、提供多个 premise,让你感觉逻辑链超复杂;2、增加题目长度,制造时间上的紧迫感;3、放入生词搞心态;4、用各种绕弯的表述来让你看不懂选项的意思。
  • 务必重视设备与身体状态对于考试成绩的影响。如果能选考场,就尽可能找设备口碑好的考场(在微信备考群里多打听)。一定要选择自己平时最精神的时段参加考试,风油精什么的该用就用上。

我的分科备考策略(一些常规的就不展开说了)

1、每天惯例

  • 词汇:每天 400 个墨墨背单词。一度背的有点怀疑人生。但请和我一样坚持,词汇是阅读的基础。
  • 阅读:经济学人每天 1-2 篇,睡前抽空看看 FT.

2、数学

  • 这一部分我的备考没有多少参考价值,因为高中学过些数学竞赛,Q 对我没有什么难度。但有时候还是会粗心。
  • 数学词汇如果不放心的话,可以单独背背(实际上在我每天背的 400 个单词里都涵盖到了)。受过应试教育鞭打的国内同学大部分 Q50 是没问题的。

3、SC:非盲目的刷题 + 总结,SC 不相信捷径

  • 对于 SC,所谓的语感很难适用(部分平行结构除外)。虽说句意很重要,但是哪怕句意明晰,也务必做好心理准备:考场上的 split 并没有练习时那么好找。
  • Idiom 我没背过,但我还是比较确定考试中不会单独考你见都没见过的idiom(常见的基本大家也都有印象了)
  • 别刷非官方的题,每隔一段时间的总结与回顾同样重要。这里的总结要细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有种类似对你的错题集做 pivot 的感觉(excel 的数据透视表),你得发现自己 SC 的弱点所在。比如,举个经典的考点,because of dwindling supply/because the supply has dwindled 这两个选,我发现我自己就不太习惯把 dwindling 这个 modifier 去掉后自然而然排除(because of supply)这个选项的这种思维,发现好几道题都是这样的错误,我就不断提醒自己,考场上可别犯了。

4、CR:“理解题目后,一切都是 common logic”——引自某心经

  • CR 是我的一座大山,我至今也未能完全攻克,很羡慕那些逻辑能力超强的大牛。对于我来说,我还是再次强调阅读能力对于 CR 的重要性:读不懂题就是原罪。
  • 平时练习过程中,逻辑链和答案分析还是要老老实实写一写,这样的目标是归纳出官方出题可能设下的逻辑陷阱,真正培养对无关的嗅觉。

5、RC:“怎么舒服怎么来”——引自某心经

  • 我读 RC 从来不做笔记,也没用过小安阅读法,可能就是做到所谓的“全情投入”。任何方法,只要能读懂文章,就是好方法。
  • 练习方法只有且只能是:大量的读,先读你感兴趣的。Active reading 是需要锻炼的一种能力,那在起步阶段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呢?我个人觉得是:读你感兴趣的 topic,且必须从精读开始(不能一口吃成个胖子啊)。比如,我喜欢精读经济学人里关于中国的一些文章,像前几期有一篇的饭圈评论,读起来就很有意思。这样比较亲切的题材,你可能自然而然会开始思考:咦这一段交代了饭圈的什么?这一段为啥要写别人对于xx的评论?从身边的题材开始,我觉得很有趣味且容易坚持。我以前也不看经济学人,后来越看越觉得有意思。

6、IR 和 AWA

  • IR:学会弃题。说到底 IR 还是考察 Verbal 所要求的基本素质 + 非常 basic 的数学,但是时间确实不宽裕。如果时间不够就及时弃题吧,我一战是 8 分(弃了题目很长的 1 题),二战拿了 7 分(没弃),事后回忆应该是有一题粗心了。
  • AWA:练习为王。这块我是个不重视练习的反面教材,一战刚刚好写完,二战没写完(AWA 5)。我反思了一下原因:一是平时自己都用机械键盘敲,不太适应考场的键盘;二是由于懒,练的实在是太少了,我一战前练了三篇,二战前练了两篇。大家千万别学我,攻略的话推荐 LinCB 大牛的:https://forum.chasedream.com/thread-915723-1-1.html.

对各资料的评价

  • OG(含 OG Verbal):重要性不赘述了,至少二刷。一刷可以不计时地做,二刷必须计时 + 做完后每道题吃透(SC 解析去看 Ron)。
  • PREP:和主流观点一样,07 的 RC、08 的 CR 和 SC 非常值得一做,参考意义仅次于 OG.其他我感觉意义不算大,比如 12 的 SC,题目太简单了。
  • RON-SC:我是一个一个看的,强推(尤其是比较、修饰语等章节可以好好琢磨)。看的时候配合 1.5 倍速 or 2 倍速 + 自动生成字幕更佳(听力渣暴露了)。
  • Advanced Question(AQ):难度确实和实战近似,值得好好琢磨。
  • 曼哈顿:看了 SC 和 CR 分册。SC 就不说了,大家都强推,我看了 2 遍,可以结合 RON 的视频一起消化。CR 我个人觉得帮助不大。
  • Dustin:挑着看了 CR 的,讲得是很好的。如果有时间,可以多看看他的视频。
  • GWD:题目比较老了,也有一些重题,个人觉得难度略低于实战,作为练习材料是不错的。
  • 杨鹏长难句:个人扫过一眼,我感觉对于基础不好的同学可能有一定作用,但是绝对没有吹的那么神,很多句子从练习资料里单拎出来会造成句意晦涩。不过意群等概念还是不错的,可以简单过一遍。
  • 700-800 系列:这应该是曼哈顿题库的资料,总体上和官方的出题思路不大一样,实在没有题做了再去试试吧,别被带偏了。
  • 小安阅读 81 篇:个人挺喜欢的,题材很广,也有前辈做成了左右栏的排版。拿来狂刷阅读挺有意义。难度适中。

PACE:近似匀速但注重第 2、3 个 section 我目标是 750 分,所以 PACE 参考的是这两篇(推荐目标 750 的各位好好品读):
94saga 大牛的:https://forum.chasedream.com/thread-1276778-1-1.html
xl2290 大牛的:https://forum.chasedream.com/thread-1337905-1-1.html

个人采用的 Verbal PACE:
题目 1 10 19 28 36
剩余时间 65 49 32 15 0

各阶段自己的看法(仅供参考):

  • 1-9 题(16 分钟):不要过分注重前十题,争取又快又准(我知道很难,但这里的意思主要是千万别因为广泛流传的“前十道题”说法变得过分谨慎,甚至花过多时间重复确认答案,放弃了速度)
  • 10-27 题(34 分钟):每道题分配的时间最多,个人感觉最重要的部分,全力做题,尽量不弃题(最多弃 1 道 CR)
  • 28-36 题(15 分钟):同样认真对待,但完全可以考虑弃题(1~2 题,不要连续弃题即可)

模考的选择:主选官方 PREP,其他模考主要用处就是积累与巩固 SC 知识(明显偏的考点不用管)、锻炼承压心态和稳定 PACE,分数参考意义不大。

  • 官方 PREP:推荐 pack 5&6,与实战较为接近。但我认为官方 PREP 的数学、SC 和 CR 的难度仍低于实战(可能题库里的题太老了),因此可能实战仍比模考低~20 分左右。
    历次成绩参考(买了pack 5&6):
    Exam 01 780 (不准,我做完PREP后去做的)
    Exam 02 790 (同上)
    Exam 05 760
    Exam 06 730
    这是我一战前做的,我感觉 Exam 06 是和实战最接近的。虽然我一战分数 710,但我估计当时个人真实实力应该在 730 左右。
  • 曼哈顿:数学偏难。SC 偏简单,CR 思路清奇(比如爱钻数字的字眼。但不得不说有些题挺鬼才,能开拓一些不太寻常的 CR 解题方向,长见识了),RC 普遍较短但还是有一定难度。
  • Veritas:数学毫无参考价值,出的和官方相去甚远。SC 还不错,原因是 Veritas 有刻意模仿 OG 的题,有些题甚至看到和 OG 一模一样的句子结构和考点,只换了一些人名,Anyway,可以拿来巩固 OG 的考点。CR 思路也不大像实战。RC 又长又难定位,参考意义极小。
  • 由于 RC 的又臭又长,某种程度上 Veritas 比曼哈顿更虐(微笑脸),建议各位实战前可以去 Veritas 找找虐,纯练抗压下的心态,别太在意分数,掌握看不懂文章的情况下猜题的艺术(?)

后记

我无疑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少走了很多弯路。 这趟备考旅程虽短,仍让我深深体会到来自精神和身体的巨大压力。在家备战的我,非常钦佩在这条道路上顶着生活与工作重压持续奋斗的考友们。

在 CD 看过的无数篇心经坚定了我一直以来的信仰:厚积薄发。 我没有出国学习的经历,语言基础也并不像很多大牛一般出众,但是,我踏踏实实地做了所有我能做的东西(战略规划与总结、刷题、做了市面上所有能做的模考等)。 770 的分数,有一定的天赋,有一定的运气,但大部分仍来自于我两个月的工作量(后期已经没有题目可以刷了)。

衷心祝愿看到这儿的大家都能早日和 GMAT 分手,进入自己梦想的院校。 在此我也想给自己立下一个小目标:2~3 年后如愿申上 GSB 的 MBA. 诸君,共勉!

--------------------------------------

原文引自:
https://forum.chasedream.com/thread-1372139-1-1.html

参与讨论及查看更多的相关文章请访问【走出GMAT困境】
https://forum.chasedream.com/forum-34-1.html

打印 | 录入:steven
ChaseDream版权声明
活动日历
{{item.event_geo.name}}

{{item.subject}}

<<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