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AT面面观
GMAT一共分三大部分:数学、英文和写作。在总分800分里,只包括数学和英文。写作成绩另外算分,最高为6分,餘下为5.5分、5分、4.5分……1分。考入哈佛、沃顿、斯坦福等顶级商学院考生的平均GMAT成绩为700分左右。但由於其他条件也很重要甚至更重要,所以,并不是说700分以上的GMAT成绩就可以保証能进那些顶级学府了。相反,低於700分也不代表与它们就次无缘了。但是,GMAT的成绩一定是越高越好。
GMAT考试时间为四个小时。一开始是写作部分,共写两篇文章。每篇文章可用时30分鐘。10 分钟休息时间之后,便是75分鐘的数学考试。再10分休息鐘后,则是最后75分鐘的英文考试。
全部GMAT考试是在电脑上进行的。每个考生在进出考试场时,除必须出示身份証件,还必需由电脑确认指纹。
考试结束后,电脑屏幕上会立即显示出数学和英文部分的考试成绩。包括写作成绩在内的正式成绩单会在三到四个星期后寄到考试者的住址。
还得一提的是,GMAT的题目每个月更新一次,同一个个考生每个月也只能考一次。
每次考试的交收费为250美元。其中包括了向考生所报的五所大学发送成绩单的费用。每向一所额外的大学发送一次成绩单加收25美元。所以,我认为任何考生都应该充分利用那五个名额、把它填满。至於以后是否报那五所大学,可以再议。
GMAT英文试题是一座高山
GMAT的数学部分共37题。题型包括几何、分解因数、应用题,不包括函数或微积分。题的难度总的来说不算太难,但也绝对不简单,大概和中国高中数学内容差不多吧。不少来自中国的考生都视数学部分为抢分部分。数据显示大部分中国考生的数学成绩为90%到100%,也就是说只错两、三题。而且不少人在数学部分考到满分。中国学生理工科基础好的优势在GMAT数学部分显露无疑。
GMAT的英文部分共41题。题型包括阅读、逻辑和修改病句。英文部分自然而然是中国学生的弱项。
首先,英文毕竟不是我们的母语。第二语言总是没有母语那麼顺手。
然后,英文部分的难度比数学部分大。就连母语是英语的美国学生都觉得英文部分是最难的。三种题型各有各的难法,阅读一般是最难的。
阅读一篇三至四段的短文,然后回答三至五道问题。虽然看似简单,可其实不然。短文一般为歷史、科学或商业案例方面的。大部分学生对商业案例短文的理解都不错,因为毕竟大家都是报商学院的。可一旦遇到歷史,或科学方面的短文,难度骤然增加。首先。要努力了解大意,记住时间段。可GMAT故意出绕圈子的短文。你非得真正吃透这篇文章才能答得出问题。并不是直接在文章中找答案。特别是那些讨厌的科学性文章,一个科学术语有十几个字母,一篇文章里有好几个那样的单词。别说我们了,就是美国学生也记不住!
相比阅读题,逻辑题很微妙。因为考生一旦掌握了逻辑题的思路,逻辑题就变得不那麼难了。若把握不住它的思路,逻辑题可以成为许多人的滑铁卢。逻辑题类包括寻找可以加强或减弱中心思想的答案;这个结论成立的前提是什麼;这段文章的最佳结论是什麼;如果结论成立那麼以下那一个选项也成立。要命的是逻辑题的出题思路不是写在书上,背下来即可。它是在做大量练习题的过程中,慢慢摸索出来的。每一类逻辑题的思路都不一样。
相比之下,病句修改题是较简单的。可英文毕竟是英文,它的语法随著时态、人物、主动、被动、单名词、多名词等多种条件不停变化。要想变成英语通、掌握英语所有千变万化的语法,除非是英语系的顶尖学生。很多美国学生都对语法部分怨气冲天。很多语法对他们来说因为不太常用,也得从头学起。要想在语法部分拿高分也只有一个办法 - 练!
没有捷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电脑计分的一种方式,越在前面的题分值越高。电脑会在你考试的过程中增加或减小下一道题的难度。如果做对了,下一题可能更难,但分值也更高。如果做错了,下一题难度会降低,分值也更低。一般在十五题之后,难度就会保持平稳,这时候错个两三道题对总分的影响非常小。所以在75分鐘的考试里,一定要争取把前十五题全部做对,以确保高分。
总之,GMAT考试是一座山。这座山不管在哪一个国家裡都是一样高,并且哪裡也没有捷径。要想考得好只有坐下来、静下来、踏实实地做大量习题。功夫用够了,火候自然也就上去了。可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一考GMAT550分,大败
不了解GMAT难度,又忽略自己的不足,考GMAT只会失利。心态不对,上补习班也不能够真正「读懂」GMAT,参加考试必定失利。
既不知己又不知彼埋下失利伏笔
我开始复习、準备考GMAT是在2005年7月。那时候,我经常听到从国内来的读过MBA的同事们说:GMAT不难,有的甚至认为它很简单,只要是从中国来的学生一般都会考高分。他们说的不错,能来美国读MBA者个个都是毕业於中国名牌大学,他们能在「地狱」般的全国高考中脱颖而出,文理两方面的基本功是非常扎实。所以,对於已经攻克国内高考大关的人来说,GMAT也就不在话下了。可我的情况与他们大不一样,在国内我只读到高一,并没有参加过高考。坦白地说,在国内读高一时,我的理科成绩也仅仅是中等偏上,谈不上拔尖。所以在美国正过得一帆风顺的我,很容易忽略了我与大部份中国MBA之间的这个巨大差别,开始时觉得我也是稍稍準备之后,便可以轻而易举的拿下GMAT。一开始就轻敌,这也给一考失利埋下了伏笔。
轻敌就是笨蛋
开始準备GMAT,我只是在书店里随便买了一本《GMAT For Dummies》(笨蛋GMAT)。此书书名的意思是,笨蛋读了这本书都可以去考GMAT了。我想我肯定不是笨蛋,读读这本书应该是够用了。
於是,我带著这种放鬆的心情,每天下班后开车到Barnes & Noble书店读上两、三个小时的书。在做练习题之前,有时还点上一杯咖啡读一点体育新闻作为休息。七月和八月我可是一点不觉得累。只是一心想把GMAT赶快拿下,免得天天来书店。《GMAT For Dummies》上的练习题我大部分都会,虽然说我也错上几道,可我看了答案解释后就认为我下次一定会做对的。
在复习的过程中,我的几位中国同事告诫我不可小看GMAT,并推荐我用新东方出的练习题。我嘴上说「行!我去练练新东方的题。」可心里却想「手上这本书应该够了。何必再多做题,自讨苦吃呢!」
就这样,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所谓準备之后,就急忙到网上做了一次摸底考试。满怀自信的我,被摸底考试的490分的成绩惊出了一身冷汗。读了两个月的我只考了490分?这怎麼可能?再次摸底考试,只得到500分。我终於开始意识到GMAT确实不简单。
看到差距上补习班
就像中国的新东方,在美国也有几家有名的考试补习学校。比较有名的两家是Kaplan和普林斯顿复习(Princeton review)。两校都是收1100美元,作为8个星期GMAT补习班的费用。我在开始时是非常不愿去任何补习班的。
- 一是因为我的好几个GMAT考得很好的同事,都没有参加过补习班,自己复习后去考的。我要是参加了补习班,岂不是还未「开战」已输了他们一阵?
- 二是有朋友告诉我,上了补习班考试成绩也不一定有提高。
- 三是因为1100美元确是一笔不少的开消,我不太情愿。
所以,要面子,怕没效果又怕花冤枉钱,我犹疑不决。最后在与父母的沟通之后,我终於放下架子,交钱上了补习班。我上的是Princeton Review,选择它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几位在那读过的美国同事的大力推荐。我想我的水平应该和这些美国同事差不多,所以,他们读过有效果,我也差不多。
我的老师叫艾立(Ali)。她是一个二十多岁的美国女孩,高高的个子,金髮碧眼,鼻樑上架了一副黑眼镜。她从美国数学名校赖斯大学(Rice University)数学系毕业,真正的科班出身。在自我介绍时,艾立还告诉我们,除了GMAT,她还教LSAT(法学考试)、MCAT(医学考试)、SAT/ACT(大学入学考试)和GRE (一般研究生考试)。她自己参加这些考试时,正确率都达到了95%以上。我心想这位老师真是个考试机器人。不过她这麼一说,我对她的信心倒比刚见到她时高多了。随著补习课程的进行,艾立慢慢「征服」了我们。我们一班八个人,无论什麼问题,她都可以解答出来,我们都觉得她神了!有这样一位「高人」做老师,我还真有点幸运儿的感觉。
在为期8週的补习课程里,我每週按时按点一题不漏的完成佈置的练习题。那时候我是真正的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我想既然花了那麼多钱要读就认真读。在每业次上课时,我总会把每一道不懂的题都请艾立讲解一遍。在课外,我还会约艾立帮我单独补习两小时。在那8週里,我不仅完成了课程佈置的所有练习题,而且完成了学校网站上的额外练习题。我想,美国同事都是做了这些题考上高分的,我认真地做了他所做的一切,那我也能得到高分吧。谁知偏偏事与愿违。
考试大败:550分
2005年12月21日,是我在2005年最灰暗的一天。补习加考试一共交了1350美元,近六个月的努力,考场上奋战了4个小时后,我只得了一个低得惊人的分数550。我当时简直不敢相信。付出了如此多时间和金钱之后,我居然只得了550分。这是很多人不用复习都可以考到的分数。550分不要说哈佛,就连三流大学也不够。550分可能创造了中国人考GMAT的最低分。
我当时心情差到了极点。室外的万里无云让我觉得:「这是什麼鬼天气?难道12月不该下雪吗?」看见公路上的汽车,我也不满:「横衝直撞,难道你们都不会开车吗?」看著车里的GMAT复习书籍,我心想:「该做的我都做了。为什麼还考得不好?」总之,那一天是我在奥斯汀心情最差的一天。晚上朋友请我去吃饭都谢绝了。一直把车开回家,倒在床上,带著郁闷的心情昏睡过去。
再考又失利 - 610分
第一次考GMAT失败,我认为可能有发挥失常的因素,但之后我调整了心态从零开始再战GMAT。从时间到选用的教材再到做题的数量与质量,凡是考虑到的环节我都给予了高度重视。苦干了两个月之后我再次从考场出来时,那610的分数几乎使我绝望了……
总结失败教训再做考前準备
在考试失败之后,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我还要再考第二次。我心里很清楚,550分去哪儿都不够的。不管多难,我一定要再考一次。而且,说不定这次考试是发挥失常呢。
考试过后正好是圣诞节,我在这两三个星期里放鬆了一下。前文提到的瑞克的小女儿Kate正在(与德州相邻的)墨西哥留学,路不远,她坐车来到奥斯汀与我一起渡圣诞和新年。有意思的是,小Kate也一个劲儿地鼓励我,让我一定再去考一次。既然从家人到朋友都如此支持我,而且550分也确实低得离谱,我一定再考第二次。
经过大败的教训之后,我对GMAT更加高度重视。我在国内未参加过高考,在美国也没参加过难度大特别是关係重大的考试。可是GMAT不一样,考到高分不一定能进名校,但分数太低肯定就没戏。为了争取进哈佛的机会,我就把再考GMAT当作高考了!
在与补习学校协商之后,他们同意免费让我再次上一次为期8週的补习课程,并且辅导老师还是艾立小姐。我在这次上补习课,在心理上与第一次上补习课有了根本的变化。上一次我在上课的时候,总是觉得这个我会,那个也不难,我是中国人,我怕什麼。轻敌和想当然的浮躁心裡始终伴随著我。完成练习题时,不管是真的做对了,还是猜对了,只要是对了,我就为了完成任务而直奔下一题了。而做错时,我也只是以明白答案解释为目标。到底真正掌握了这类题与否,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当时是抱著一种只要做完这些练习题,我就会得到700分的心理。现在想想,那实际上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也正是这些心理上的不成熟,才导致在复习上的失误,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我再差也不应该只有550啊!
放下架子从零开始準备「高考」
我第二次补习班可大不一样了。上课的时候,老师说什麼、同学们问什麼,不管我已经懂或者不懂,我都仔细的听著、记著。我的心理是「我只考了550分,放下架子,从零开始!」
每天一下班,我就在办公室里做练习题。同样的练习题,这次做和上次大不一样。我一定要在确认自己掌握了这道题,下次再做肯定不会错的基础上,再去做下一道题。简单一句话,对自己负责。
不懂的题我一定去问个清清楚楚不可,猜对的题也被我当成做错的题对待。在完成和弄懂学校练习题的基础上,我又额外给自己加量。以前朋友推荐我用「新东方」的练习题时,我不是觉得多餘,就是想中国那套在我身上没有。为了第二次能考好,我不管它三七二十一了,从朋友那儿讨要了五本厚厚的新东方练习题集。阅读、语法、逻辑、数学、写作各一本。在完成了补习学校的练习题后,我开始啃这几本书。
补习老师艾立也从原来每週单独为我辅导1小时,增加到了每週3小时,甚至更多。我一般在办公室从下午6点读到晚上10点。我的星期天也都贡献给了GMAT。至於喜爱的打篮球、练肌肉、看电影、逛商店等一切娱乐活动,外加与朋友吃饭、泡吧等社交活动都全部被我拋在一边。任何事情都为GMAT复习而让路,就像国内準备高考的高中毕业班的学生,我想在第二次考试时把它一举拿下,这种身心上的煎熬,我不愿意还有第三次。
从2006年1月初到了3月末,我共用了近400个小时的时间来复习GMAT。补习学校教材裡及网站上的七百多道练习题我通通做了两遍。新东方的练习题除写作与阅读外一共做了九百多道。负责出GMAT考试题的部门GMAC(Graduate Management Admission Council)所出的《GMAT真题800道》,也被我通通做了一遍。我不仅做了这些题,我还可以拍著胸脯大声说:这些题我都真正明白了。
终於,苦练的效果开始慢慢显现出来了。第一次模拟测试我得了突破性的640分,这可是我第一次上600分。不过640没什麼值得骄傲的,但让我看到了希望。第二次我得了670分,离700分的目标越来越近。第三次680、第四次690分,第五次、也是正式考试前最后一次模拟试我得了史无前例的710分。我当时的心情就像是要修成正果,飞赴西天的感觉。接二连三的在700分边缘的模拟测试分数,也让我对三月末「杀G」有了信心。
三月份是美国大学篮球的世界盃,我这个铁杆球迷是铁了心了一场也没看。考试的前一天,正好是杜克大学(Duke)与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LSU)在美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季候赛八分之一决赛的一场火星撞地球,我终於打开了电视好好地欣赏了一场刺激的篮球大赛。我所喜爱的LSU也爆冷击败了一号种子Duke。看完球睡了一个好觉之后,我吃了些早点,直奔考场。这一切都好像预示著我第二次考试的顺利。
再次考试又失利
这次考试地点与上次不同,所以我还特意在考试前去踩点。谁知,地点不同连考试题也与上次大不相同……
一开始是写两篇短文,没问题,我準备得顶好的。一个小时后,我按时停笔,感觉良好。第二部分,数学。第一道题,挺简单。第二道题,我得好好算算。第三道题,我怎麼完全没见过这类题型。第四道题,还是没见过。第五道题,还是没见过。这时我心里是七上八下,因为我知道前面10到15题的分值是最高的。我这样五道题中猜三道的开头可太危险了。我几乎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了。从第六道开始,无论曾经复习过类似的题型与否,我都仔细的演算几遍。有时一道题我竟用了五、六分鐘。在做最后10题时,我只剩不到七分鐘了。无奈之下,我只好又是边算边猜,好歹把所有的题都做完了……
这时,我彷彿已经感觉到了700分不太可能了。可我又想:「还有英文部份呢!得不到700,得个680也凑合了!」回到座位上后,又开始做英文题。英文题的状况比数学稍好,起码我做得没那麼吃力。可由於时间不够用最后七、八道题也是「猜」过来的。考试终於全部结束了。
在电脑计算出我的成绩前,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心理及格綫 - 650分。几秒鐘后,我全身僵硬了……我只得了610分。天啊!这怎麼可能?我所有的模拟测试分数都比它高。这三个月地狱般的复习,做近二千多道练习题,放弃了一切娱乐活动,就换来个610分吗?我还能做些什麼呢?我当时心里充满了不解和沮丧。更可怕的是,我有点绝望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为什麼这次就不是呢?也许,我这辈子注定与700分无缘了?
骨子裡不服输
走出考场,坐到汽车裡,繫上安全带,双眼看著前方奔驰前进的车流……我感觉混身热血在涌动,内心最深处在说:「不!你可以做得更好!」
说句揶揄自己的话,幸亏是考了个低分数的610,它促使我下定决心要屡败屡战,不能屈服於一个小小的GMAT。我不信许多人能够考上700分,我就比他们差。不甘心因为区区一个分数而让哈佛离我远去!见了棺材,不掉眼泪,把眼泪吞到肚自裡去。分数考610,但精神不能垮。现在已经不仅仅是考试的问题,而是对意志的鎚打了。天将降大任,不仅要苦其心志,而且要把他仍到太圣老君的炉子裡炼一炼。突然,我笑了,好像高速公路比以前宽了、我的车也快了。是不是大彻大悟了……
三考720分,向哈佛进军
第三次考试获得720分,更重要的是在大战GMAT的过程中,我亲身感悟到了很多人生哲理。人的成熟比高分更宝贵。
天降大任必苦其心志
在二考结束后,父母与我做了大量的交流、沟通。爸爸笑著(我不知道他心裡是不是真得在笑)说你这点小事还值得鬱闷?他又一次讲述了「文革」中遭迫害时受到的磨难。并且说只有经过挫折并重新站起来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强者。妈妈用她当年「下海」时的经歷来激励我重新振作起来。她多次讲到「吃尽人间苦,方为人上人!面对困难,不进则退!」。
慢慢地我感到第三次做GMAT準备时,我的心理状态和復习方法上和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
首先,在心理上我少了许多「考不好就去不了哈佛,去不了哈佛就前途暗淡」的思想包袱,而多一分破釜沉舟「和它拼了」的背水一战的气势。甚至不是在準备考试,而是甘愿成为「天将降大任於我,必要苦我心志」的受磨炼之人,去走应该正常走的路。这次心理上的转变在我的復习过程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我下班后依然会做大量练习题,但我也会找时间让自己放鬆。该復习的时候专心復习,该玩放鬆的时候放开了玩。一向主张读MBA再找女朋友的爸爸,居然问我有没有女朋友。我明白他想让我有张有弛的用意,也就和他开开完笑。一把再好的弓,长期紧张著,可能就再也射不出箭了。每天有固定的学习时间,也有固定的健身时间,并且留出时间阅读华尔街日报时间(乐趣加锻练阅读能力)。把学习和休息时间精心安排,并按照计划去完成,我都觉得从心理到身体都没有上次那麼吃力、那麼累。由此我在復习的过程中精力旺盛、注意力更加集中。
从CD网站获益不小
在复习材料选择上我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前两次复习,我都主要用的是补习学校的材料,外加新东方2000年出的练习题。在两次考试失败后,我不得不怀疑美国人的练习题过於简单,而我手上那几本新东方的材料也有些年头了。所以,我决定在互联网上找习题。
正巧,我的一位中国同事刚刚考完GMAT,向我推荐了一个关於中国学生考GMAT、领签証、报美国大学的综合性留学信息网站www.chasedream.com(或追梦网,简称CD网站)。在CD网站的GMAT讨论专栏里,我看到了大量復习题和考GMAT的网友心得、建议。这时,我彷彿像找到了组织那样,发现还有那麼多莘莘学子在大洋彼岸与我共战GMAT。我是百分之百的中国人,可我以前总会对笔试考得好但不会说英语的国内考试高手们有一种不屑一顾的感觉。觉得他们只会考试,不会别的。现在看实在有失偏颇,我加入他们的行列当中共战GMAT。
在CD网站里,网友们讨论难题,分析新题型,通报各地考试信息,贴发自己考试成功或失败的心得。在这个网站,一大群不相识的朋友都为了同一个目标集合在一起,同舟共济,为了攻克GMAT而努力。我在CD上不仅了解到了许多关於GMAT复习的技巧,读了许多GMAT高手的「杀G秘诀」,而且还免费下载了共21套「天山」和「狒狒」中国版完整GMAT练习题。每天下班后做一套,每个星期六和星期天各做两套。我抱著「反正美国题做了没用,那就试试中国题」的心理,并未把它当成灵丹妙药,但基础越打越坚实。
在这次的复习过程中,我依旧把不懂的题整理在一起,一星期请艾立指导一次。但不同的是,我在第三次考试之前没有再模拟试题。二考失败的经歷,让我对模拟试题的準确度完全失去了信心。日復一日,题復一题,我决定在4月28日,三战GMAT。
三位名师
在这次復习的过程中,我一定要感谢一对夫妇。他们既是我在Dell的朋友,又是三考前复习时的老师。Julia Lu是我的母校密西根州立大学的校友。她的GMAT考了720分。但听说Julia一般测试都在750分以上,所以720分还算是发挥失常了!她的丈夫Jeffrey Lu(卢光辉)曾是北京大学核物理系的高材生。他曾经以GMAT760分(即答题为99%的正确率)的惊人高分,获得拥有国际商业系全美排名第一的雷鸟大学(Thunder Bird)的全额奖学金,并在该校获得MBA学位。当Jeffery和Julia得知我在考GMAT并且遇到困难时,主动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无偿辅导我。他们二位都是大忙人。每天不仅工作量大,而且Julia正怀著身孕。可每个星期天早上,他们都会腾出一、两个小时来辅导我。好几次,他们都要我留下来一起吃午饭。我对自己这种「连吃带拿」的行为很不好意思。Jeffery与Julia的数学非常棒。虽然他们多年没碰数学,但我认为的所谓难题,对他们简直就是小儿科。可能由於用中文讲解的原因,以前艾立讲了几遍我也不懂的题,现在一下子就明白了。他们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最崇拜的数学老师:就没有不会做的题。
如果说Jeffery和Julia夫妇让我想起了数学老师,那艾立就肯定是最好的英文教授了。而艾立有她不可代替的优势 - 英文。她不仅辅导多种考试,而且还是美国高中教材编审部门的主要编审员。所有奥斯汀的高中教材只有在她过目并确认无误后,才能印刷。谁敢怀疑她的英语能力?!儘管没有再做模拟试题,但有这三位「大师」的精心指导,我明显的感觉到我做题的速度越来越快,错得越来越少,自然而然的自信心也越来越高。
720分水到渠成
2006年4月28日,我正式考试那天什麼都没想就去了。有意思的是我竟然用的是我上一次考试时用的那台电脑。看来真是有点「从哪摔倒,就从哪儿站起来」的意思。一上来就是写作。两篇作文。我已是常客很轻鬆的写完了第一篇。可第二篇我却有些卡壳,怎麼写都觉得不顺。眼看时间快到了,只好匆匆停笔。扫了一遍,交卷。我心想:「完了。一上来就给我一闷棍。」
数学部分倒挺顺。虽然,有几道题我不太确定,但也不至於像上次那样瞎猜。上次我觉得时间不够用,这次我居然提前十分鐘完成数学卷。这到底是我真的所向披靡了呢,还是又考了个一塌糊涂?算了,想也没用,还是专心考一下部分吧。
平时较难的英文部分,今天居然也客气起来。阅读好像没有以往的深奥;逻辑题不再是脑筋急转弯;就连语法题都变得浅显起来。我一路慢条斯理,仔细的地完成了每一题后,居然还剩下将近二十分鐘时间。我当时心里那个纳闷就甭提了。这倒底是怎麼了?看来又砸了!
成绩很快就会出来。在电脑将要显示出我的成绩时,我把脸侧向一旁不愿面对又一个600分。这时在我的眼睛餘光里,一个不是6开头的数字出现了。我转过头一看 — 720分!?我当时生怕看错,愣是盯了它好几秒鐘,定定神我才反应过来,真的是得了720分!奇怪,我提前半个小时交卷,居然得了720分。按一般逻辑不好解释,那是不是学问的提高也和100米赛跑成绩一样:有时候某一成绩会持续徘徊一段时间,但坚持练下去突然就有一个突破性的成绩出现了。在九个月的基础上,我在这一个月里真的有了一个大突破!正确率:数学90%、英文90%,总分96%。
GMAT720分的成绩、外加后来通知的作文成绩5.5(作文评分等级为6、5.5、5、4.5……),我可以坦然地申请任何一所商学院,我可以继续向哈佛进军了!
得到的不只是高分
考完试之后,我第一时间通知了奶奶、父母、Jeffery和Julia、艾立以及所有关心我的人。感谢他们在我考GMAT时对我的帮助!从2005年7月到2006年4月底,我花了近二千美元,投入了无数的时间,放弃了许多我想做的事,现在终於结束了在炼狱里的苦斗。
不知为什麼,这时我反而觉得只是完成了该做的事,心里少了一份「终於得到」的欣喜若狂,也没有太多的苦尽甘来的感嘆,而是觉得应该感谢上天,给了我这次「苦其心志」的机会。通过这次长时间地与GMAT的较量,不仅是战胜了它,而且也战胜了自己人性中的劣根性:虚荣、懒惰、脆弱……好象有一种脱胎换骨变了一个人的感觉。父亲对我说:「上中小学以父母的意见为主,上大学咱们商量,经歷了考GMAT应该以你的意见为主了。」父亲的阅歷极为丰富,我留学毕业能在Dell上班他都没有对我「放心」,现在他认为我已经亲身体会到、感悟到了许多人生哲理是一个成熟的人了。确实,当我回首再看大战GMAT,觉得720分的结局远没有过程对自己人生的意义重大。
GMAT成绩有效期为5年,但我有了一笔永恒的精神财富。
--------------------------------------
原文引自:
https://forum.chasedream.com/dispbbs.asp?BoardID=34&ID=183567
参与GMAT学习讨论及查看更多的相关文章请访问【走出GMAT困境】
https://forum.chasedream.com/list.asp?boardid=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