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终于我也到了写心经的时刻。
复习中CD网友们的热心令我感激,执著令我感动。带着感激与感动,以及连日来如丝如缕的感冒,我在此记下复习考试经历和心得,以求为后来人提供参考和启发,并与过来人切磋和共勉。
暗刃简况
国内名校本科,国外一年求学,当下供职外企。大四考LSAT分数174(94%),托福650。2005年8月初开始复习GMAT,经过在职复习1周,停顿5周,脱产复习1周,于2005年9月21日考试,10月上旬接到正式成绩单,数学50(95%),语文44(97%),总分760(99%),作文5.5。
关于牛人
被目为牛人无疑令人暗爽,且这邪恶的满足感屡试不爽。但牛人也自有心魔:格外渴望承认,为强烈的虚荣心所折磨,是为命运的买一赠一。我要端正态度:本文但求有益读者,为水平相似者提供参照,并且最好即便水平不同者也能有所启发。
复习起步
7月下旬同学聚会,老同学X建议一起考G。28日经其推荐登录CD,29日下载资料。30日在未作任何复习情况下先做PP3第一套,数学50(97%),语文38(84%),总分720(96%),作文均达到相当篇幅。感觉时间充裕,题目明快,遂做出参加考试的决定。立即报名,希望排在9月初,但最早的位置也到了9月21日。
接受朋友建议,我有意将复习时间缩到最短,以最少投入获得中等偏上分数为目标。1周在职复习,主要是OG,考前一周攻坚并做GWD。
复习阶段说
总结一下,复习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联系。用各种方法将自己与考试相联系,例如搜集信息,打听讲座和学习班,有空就翻翻手头材料。此为底层辅助性的工作,智力牵扯最低。下面将讲到摸索和领悟,有趣的是就我印象而言,惮于摸索、钝于领悟者往往专于联系,勤勤恳恳,勉为其难。此类人最易在成功者介绍经验时提出成功者自己都未曾在意的细节问题,有意或无心的避开了复习的关键。高明的联系者会通过他人经验类比和客观分析作出复习进路的选择,迷失的联系者则缺乏判断相关性与可靠性的能力,因而只好道听途说以始、跟随大流以终,并无助的集中于关注诸如泛泛的“权威性”一类的问题(“某某老师是不是最权威?”)。
二、摸索。此为复习的攻坚阶段,也最显示出命运的迥异:有的人行云流水一日千里,有的人筋疲力尽倒在途中。此阶段值得讨论复习思路,例如,“阅读逻辑题题干的时候应该关注什么,读完达到什么效果”。有时捅破一层窗户纸,就由摸索而上升到了领悟的境界。止于摸索者大概是各类复习者中考试时最紧张的一类:摸索而未窥到诀窍,令他们深知问题的复杂却缺乏应对之策。模考成绩的不稳定和模考后检讨错题的缺乏效率是摸索者的显著特征。缩短摸索阶段的关键在于多动脑:做题时清醒意识到自己的状态如何(从而排除状态影响而考察自己实际水平,同时探索引发和保持较好状态的方法),对于做对与做错的原因多分析(要具体,例如做错不要泛泛归结为“我粗心”而是要探究哪种题境或哪类知识点容易引发自己哪种类型的粗心)。要与敌共眠,要抓住要害。
三、领悟。拨云见日,豁然开朗,这才开始精神兴奋、心情舒畅、信心倍增。此方为复习的“破题”。成绩开始稳定,检讨错题有的放矢,复习效率陡然提高。
多么的遗憾,有人也经历艰苦跋涉,却终于未能踏足这美丽的绿洲!
事实是,人与人的领悟能力可以有云泥之别。那悟性高的,乃是考试之神的宠儿(当然未必是命运之神的宠儿)。他们可以进行最名正言顺的投机取巧,并以此最强烈的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慢热而终于领悟的人,值得为自己的成就热泪盈眶。
四、掌握。领悟之后加强全面性和系统性。掌握者在复习尾声基本会有“无出其右”的感觉。但是,大多数复习者最多止步于掌握阶段初期。原因很简单:领悟阶段才是投入产出比值最为理想的阶段;进入掌握阶段,边际效应造成单位收益递减,而巨大的后续投入反而令人容易有“输不起”的心理负担。因此宠儿们避之唯恐不及,并以自己的不全面和不系统反证自己的聪慧,再次满足永远饥饿的虚荣心。
以上四个阶段,联系贯穿始终,一如直到复习之前,仍要到CD充电。摸索者需要尽快领悟,但领悟者(连同个别野心勃勃的摸索者)不宜过早进入掌握阶段(花费精力追求全面性和系统性),否则难保功不唐捐。
总而言之,领悟阶段回报最高。
尽早进入领悟阶段,并确保至少停留在这一阶段到接近尾声,这就是复习的关键。
了解复习的阶段论,有助于全盘规划,整体把握复习进度,向正确方向推进。
复习过程
回顾可知,复习之初我的逻辑和阅读已经接近领悟后期,其后的复习证明了这一点。由OG开始,逻辑和阅读速度可以轻易达到90秒一题,速度稳定,错误率维持在3%以下。相应的,我的复习方法是每做50题对一次答案,对于OG中的解释则只看自己做错的部分,错误原因与今后注意之处一目了然。(个人估计这得益于1)自己爱好思辨的性格以及LSAT早年的引导;2)海外求学经历和狂看英文小说的爱好。)
与此对应,联系紧密的作文也证明可以轻取;而数学则大致在掌握阶段初期,为了温习和自我安慰而在临近考试时看了钱永强版总结论述作为掌握阶段的推进。
问题主要在语法。复习之初我采用和逻辑、阅读相同的方法,但很快发现OG错误率轻易超过10%,更成问题的是做题时缺乏思路,总结错题进展不大。这证明我在摸索阶段,尚未破题。为此改变方法,做一题看一题答案,并细读解释。苦于知识点过于零散、缺乏归纳,于是购买了新东方的语法改错精解,果然有帮助。该书正文我只抽着看了几十页,最有价值的反而是前言,开宗明义,廓清迷惑。目录也是个有启发意义的提纲。因此建议学习语法先阅读此篇前言和目录,随后OG加补充阅读。此后我的语法迅速进入领悟期,考前约在领悟中期。
多说一句新东方:其并非逐一因材施教,而不得不是因读者/学员大多数人的复习水平(即不开窍的低水平)和智力程度(即十分平庸懒惰的程度)而施教。因此对新东方材料一定要在理解自身水平的基础上警惕对待。若复习终点在百里之外,新东方愿逆行九十里前来迎接和带路。已经走了五、六十里的,没有必要陪着走回头路,远观一下即可。
考前脱产复习开始做GWD,但缺乏标准答案和题目重复令复习效果打了折扣。随题所附答案错误较多,网友订正版本也有明显错误。记得一题我认为橘子姐姐的答案不对。考试时恰好遇到同一道题,我义无反顾选择了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但这里仍要对橘子姐姐致以敬意。)做GWD最大帮助在于通过增加训练而提高信心和临场感(而不是为了求多求全!)。因此一定要严格按照考试节奏,控制时间。练习时如考试,考试时如练习,此为小学一年级生取得好成绩的第一课。13套题,我截至考前做了不到一半。
CD上有针对具体考题的讨论区,但我稍作浏览便避之唯恐不及。盖正确思路只有一个,而错误思路则五花八门,不值得与之纠缠。一道题后有数十跟帖,一一读来,十之八九是在花费时间体会错误思路,而高人指点埋没其中,觅之如沙里淘金。究竟谁人有如此兴致,将精微曲折的问题,拿来与参差不齐的陌生人,做缺乏效率的讨论?
正路歧路
友X与我同步复习,也从OG开始,但做题速度时快时慢,错误率时高时低,总结缺乏效率。由此判断,其整个语文部分均处于摸索阶段。随后他开始做LSAT,回过头来发现帮助不大,而所剩时间不多。不知何人提出LSAT可帮助复习GMAT?听来又似新东方偏方大全中的一种。病急乱投医,是为急切和盲目之人设下的陷阱。我断然看不出,领悟不了GMAT的人何以能去尝试领悟LSAT,而能领悟LSAT的人为何不从一开始就去专注于领悟GMAT。
复习的原则,在于不断的思考和评估:评估进度、效率,思考解题诀窍。领悟阶段的特征就是兴奋:你发现了诀窍,应用中思维被激发,产生快感。因此复习应当以兴奋为导向,追求和保持兴奋的感觉,这是真正的G点。找不到G点要想办法,而不能做无用功,以致绝不想死却不知所终,并且开始感觉到撑。
G点在哪里?领悟者才有发言权。这方面,薰衣紫草姐姐的心经是经典之作。临考试前我读到薰衣紫草姐姐的大作,深为之折服。每个字都说到了我心里,是对于领悟状态的精辟总结。这里要向薰衣紫草姐姐致以崇高的敬意:你永远是最棒的!
世上有了薰衣紫草姐姐,对于G点我本不应再去聒噪,何况一蹴而就之中,我本来就缺乏足够深入的反刍。但为感谢读者坚持到此,以下仍结合与苦寻G点的友X在复习中的讨论,集中于逻辑和阅读做狗尾续貂的补充。(语法G点参见新东方前言和目录,对于其强调正确之上的准确和简洁,大家一定也早有了解,因从略。)
逻辑分析
对特定种类的逻辑题,我经常能在初读题干之后就预想到答案大致是个什么样子。达到这种水平可以说已经初步领悟。所以,逻辑之进径,读好题干为首。此恰为“破题”。
如何破题?准确阅读是基础。有的同学习惯于“模糊阅读”,此尤以性格随和的同学为甚!其对于头痛的英文,满足于知道个大概意思。然而GMAT的逻辑题干在于阐述逻辑结构,用语常有外科手术式的准确性,强调阐述的是A而非与之十分类似的B。前面囫囵吞枣,后面一定会被迫作若干次的蓦然回首,奇怪的是有人乐此不疲!
在准确理解句义的基础上,读题干的若干分句时,应敏感于其逻辑结构。对于题干中的结论,应敏感于其所阐述的因果关系。一道题干读完,一个小逻辑结构及其导出的因果关系了然于胸。而选项一定会和此逻辑结构发生反应——或增添支撑廓清外围,或击中其缺陷令其轰然倒塌。达到此种敏感的人,常常不用蓦然回首。就算回头重读,也很有效率,明确知道自己想要更准确把握的是这个逻辑结构的哪个环节。
可供出题的小逻辑结构有限,因而有几种范型经常出现。举例而言,“A伴随B,因此A导致B”就是个明显的例子。对应的削弱型选项想说的经常是:其实是B导致A,或者,其实是C导致了B和A。我一直记得自己初中时在参考消息上读的这样一个真实例子:某调查显示偶尔喝点酒的女性健康情况比从不喝酒的好,因此喝酒有助女性健康。(喝酒伴随健康,因此喝酒导致健康。)如果用此作为题干,削弱上述结论的可以是:1)有研究表明人在较健康状态下更倾向于饮酒(健康导致喝酒);2)开朗性格的人更倾向于饮酒,而性格开朗对于保持健康有很好的效果(性格开朗导致了喝酒和健康)。
又如,对于题干中“A导致B”的结论,加强型的选项可以是:1)A导致C,而C恰恰导致B(正面阐述原理),2)解释A如何导致B(与逻辑结构无关的支持性分析),3)没有A的时候B也不发生,4)排除一个与A竞争的原因C(没有A只有C的时候B不发生),5)类比。上述加强的程度不同。削弱型的选项反其道而行之,例如有A的时候也不总是有B,有B的时候也不总是有A,加强一个与A竞争的原因C,等等。值得注意的是类比没有逻辑联系,但是一个经理人作出决策的时候这仍是有效的参考。
回到主题,谈的还是敏感:你能否在阅读题干的时候体会到其中的逻辑结构呢?
阅读分析
友X问我细节:做阅读的过程是怎样的?
我总是先通读全文。如同逻辑的题干包含着小逻辑结构,阅读也包含着句群结构。一篇文章的第一段可能是这样的:人们一直认为A导致B,原因是a1和a2。对于a2有争论x,但是x显然是不对的。这样读下来,提纲挈领,各句在此结构中各安其位。
精神不够集中的时候,或者段落中表述繁复/生词众多的时候,第一次阅读可能未能完全掌握其意义,因而有小小的不安,但迫于时间的压力我会一直读下去,直到不安积累到无法忽视,于是终于迅速返工跳跃性的重读前面有问题的句子,甚至联系着钻研上下几个句子以了解其意义和掌握句群结构。但如果无法迅速收效只好放弃,留待做题时再作更有针对性的重读。
由此你可以看出,一切是在严格的时间限制内进行的。有的人更愿意在复习中慢慢把文章读透——我认为这是不对的。首先, “在限定时间里把题答对”和“把题答对”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游戏,后者培养不出在前者中制胜的许多关键技巧;其次,慢慢看反而容易导致低效率,用的时间越多,得到的反而越少。回到小学生守则第一条:练习如考试,考试如练习。
答题的时候为求安心,多半会到文中重读,但由于了解句群结构,大方向早就有,找得准也读得快。
考试及其他
坐在鼎钧外间我看看七宗罪。写作文的时候较为兴奋。数学前十道里居然有两道极偏的题,成功破坏了我的节奏。语文越答越难,以致没有答完。相对于答题的不爽,760的分数就申请而言则应属高低适中,令我喜忧参半,被迫享受了残缺的美。成绩寄送很快,几间学校也发来活动邀请。
回顾考试,最挠头的语法令我受益最多,对于提高英文写作明显多了思路。考G果然不失为有益身心的业余活动。这是我最近的一次考试,也是准备资料与指导文字最充分、备考过程最自觉的一次考试。感谢CD网和诸位网友。愿我们有缘因这虚拟空间中的际会而有朝一日成为现实世界的朋友,继续关于梦想和追逐的话题。(另外,我十分想见薰衣紫草姐姐!)
2005年10月于北京
--------------------------------------
原文引自:
https://forum.chasedream.com/dispbbs.asp?boardID=34&ID=139685
参与讨论及查看更多的相关文章请访问【走出GMAT困境】
https://forum.chasedream.com/index.asp?boardid=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