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季接近尾声,结果也出的差不多了,在还没有上本科之前就关注CD论坛,学到很多东西,也想把自己的一些关于选校的想法跟大家分享,特别是针对HK的IBD。如果大家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还希望跟大家多多交流。
过去两个Recruiting Season里拿到过高盛香港投行部终面,汇丰香港投行部终面,野村证券香港投行部终面,摩根大通Global Banking终面,虽然没有拿到最后的Offer,还是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一些感悟。
关于选校
很大层面上选校取决于对于未来的求职方向的考量,因为对现在特别流行的BA/Data不是很了解,所以只从Consulting和Finance的求职上分享一下个人的看法。
1. 项目长度
咨询行业和国内的券商求职直接招全职的居多,所以一年期的项目是完全适合做两者的Recruiting的。但是对于Finance来说,尤其是Hong Kong/Singapore Investment Banking,通过实习拿Return Offer基本上是必经之路,所以在不考虑开销的情况下,项目的时间长度最好是一年半或者以上,(如果是MIT的MFin当然12月也ok),这样有一个找实习的周期,对于求职也可以有比较充分的准备。MSF有1年半或者2年长度的会相对比较少,但是经济学硕士或者一些相关的专业也是可以考虑的。
2. 关于Target School
因为自己本身走了两个HK的Summer Analyst Recruiting Process,加上跟无数学长以及校友的Networking大概有这样的一个Target School List。
对于香港IB来说,美国的Target School有全美Top 10的学校和Ivy,Northwestern, UCB, UCLA, USC Marshall, UMich Ross, NYU,英国就是传统的牛津剑桥,LSE,LBS和IC,当然不能排除个别项目在香港也有找到不错的工作的。学校是一个方面,过往的实习经历以及GPA都会是非常重要的考量,通常来说HK IB会卡3.5的Cumulative GPA,越高越好,如果GPA非常高的话非Target School也可能可以拿一些大行的面试。
除了以上提到的Target School,也具体谈论一下几个项目。
Tier 1肯定是MIT Finance或者Yale Silver Scholar,虽然身边很多想做Quant的同学觉得MIT的这个项目不是很合适,但是在HK IBD,真的是非常给力,Princeton的MSF比较Quant,就不在这里讨论了。
Columbia的相当多的项目其实都有机会拿到面试,虽然录取难度可能不尽相同,但是HK现在对于项目的分辨能力还是弱一些。MAFN, MSOR,MSE,SIPA的IFEP Concentration,往年都有输送毕业生进入HK IB。
3. 关于专业
有很多小伙伴会非常执着于Finance相关的项目,其实本身对于HK IB来说专业相关,或者对口当然是更好,但是也不是必须的。尤其是本科已经是学商科或者金融的同学来说,硕士专业的选择性可以大一些。举个相对极端的例子来说,Columbia的ERM项目比较偏Risk,口碑也比较Mixed,但是今年也有人成功Recruit拿到Offer或者拿到Citi HK IBD的面试,所以总的来说学校Brand > 专业/项目。
4. 关于项目地点
项目地点肯定是大的城市的Part-time positions和相关的实习机会比较多,纽约,洛杉矶,波士顿,芝加哥之类的都是非常好的选择,可以通过学期中的Part -time去给自己增加工作经验,准备来年的求职。
5. 关于申请季
因为本身自己GPA不高,背景也不Quant,有很多硬卡GPA的学校就炮灰了,比如MIT MFin和Columbia MSFE,但是有一些学校对GPA和专业的选择性会广一些,比如Duke MMS,会更加注重于文书,只要文书写得好,GPA低一些也是ok的。所以在选校的时候要先分辨清楚录取的一个Preference,是不是分控,还是文书占主导。个人感觉,通常来说英国的硕士,尤其是牛津剑桥LSE,LBS,会非常严格的卡GPA,见过进Oxford Financial Economics的最低的GPA是美本Top 30的3.7. 这些学校相对而言看GPA和上过的课会多过于实习经历。美国的硕士在卡GPA方面会没有那么严格,当然还是越高越好,不建议在牺牲/伤害GPA (低于3.7) 的前提下Double Major,能多选数理或者编程的课就选数理的课,现在越来越多的传统文科项目都对Quant有一定的要求。
因为自己只申请了美国的硕士,给大家一些推荐申请的学校的相关专业的项目,(未包含特别针对Quant的MFE项目),至少在简历关是没有问题的。
Yale - Silver Scholar, Stats,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Economics
MIT - MFin
Stanford -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有自己的Finance Track、Concentration]
Columbia - MSE [跟CBS合办也算是享受了CBS的Title], MSOR, SIPA, Economics, Stats, AA, ERM
Duke - MMS, Economics, Financial Economics
Cornell Dyson - Master of Applied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Michigan Ross - Master of Management
USC Marshall - Master of Finance
UCLA - Master of Applied Economics
Update 3/4:
有的同学会问如果两个项目之间录取难度有差异,录取难度是不是也应该加入考量的范围。个人的理解是如果两所学校都属于Target School List,且满足地理位置和项目长度的要求时,当然可以考虑录取难度的差异,选择更Selective的项目。但是如果不属于Target School List且想回亚太就业,可能录取难度的差异就没那么重要了,选一个能过简历关的学校可能对于求职的加成会更大。
Update 3/16:
关于申请研究生跨专业的问题,英本或者陆本的同学可能在专业选择上不是很灵活,本科阶段换专业有难度,导致申请研究生的时候是跨专业申请。这样的情况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来弥补:
1.通过每个暑假或者Part-time的实习去补充,举个例子,本科学工科的朋友可以去券商的Industrials Team做并购的实习,既跟本科专业相关,又跟金融对口,非常合适。
2.通过海外的暑校课程去证明自己在该方面的学习能力。
如果完成了以上两点,那么跨专业申请时文书也就不再是一个难题了,因为以上两点可以帮助你串联出一个跨专业申请的故事,而且会非常有说服力。
关于毕业求职
在跟一些申请的同学聊天的时候会发现很多人会抱着想在美国先工作几年再回国的想法,我个人觉得对于未来想要做纯投行的同学来说需要深思熟虑,本身研究生在美国找BB的全职或者实习(General Investment Banking, 非Sales and Trading/Quant Positions)都是非常难的,如果在一家相对规模较小的投行,能够带走的Transferrable Skills又会有多少,国内或者香港的投行对这家公司的认可度又有多少,都是需要好好考虑的问题。折中的方案是找一些至少在国内有办公室的Boutique IB, 举个例子,比如Lincoln International, BDA Partners, 或者是大城市的国内的金融机构,比如纽约的高瓴,中金,或者湾区的一些PE, VC,这样回到国内到外资投行相对而言也容易一些。
之后如果有想到的再补充~
--------------------------------------
原文引自:
https://forum.chasedream.com/thread-1317698-1-1.html
参与讨论及查看更多的相关文章请访问【商学院Master申请区】
https://forum.chasedream.com/forum-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