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坦率的讲,我的申请经验可能并不有广泛的可借鉴性,非 211,非 985,雅思 6.5,最重要的是没有 GMAT 成绩。对,你没看错,没 GMAT 成绩。我觉得可能全网找不出第二比我情况更糟糕的申请人了,你们完全可以当做看小说的心态来看我的心路历程。
大学毕业之后,一边羡慕着同学们申请到了各自的留学机会,一边无奈的看着自己的申请成绩,我进入了一家微型的投资机构,主要是做的地方股权交易所的不入流的股权业务。后来 15 年的一次机会进入了一家以并购重组为核心业务的中型券商的场外业务部,这一待就是五年。虽然中间也有各种经历,或起或伏,但在心底里我还是没有完全熄灭留学的梦想。直到去年,各种糟糕的事情集中爆发出来,宏观经济层面、行业周期和行业监管导致很多业务没有了生存空间,加之公司之前的项目有雷爆出,多项业务牌照暂停。具体情况就不过多表了。总之,一咬牙一跺脚豁出去了,干脆出去上学去。
我承认把申请目标放在香港地区我有赌的成分,考虑到去年的香港环境,短期内可能有大量的申请人会由于安全考虑放弃这个地区的学校申请,竞争将随着去年的事件大幅减小。但是在机会主义者的眼中,这却是一次极佳的入场机会,而从长期来看,香港的安全和金融并不会出现系统性的风险,或许需要时间,但终将愈合。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香港本身还是以中文为主,文化差异不大,近似排名的院校语言成绩要远低于其他欧美地区要求,更何况香港很多的商科不强制要求 GMAT 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天堂。但香港也是存在劣势的,没有 condition offer,不能通过走预科的方式来降低申请难度。
11月递交了各学校的申请,就轮次这点上我对自己还是比较有清楚的自我认知的,第一轮不太可能有我,等到二月份以后的二轮三轮才有可能有反馈,毕竟学术背景和成绩差得不是一星半点,等吧。然后就等来了新!冠!疫!情!我整个人都不好了。估计期间香港的学校也是都是停摆状态,直到 3 月份,收到了学校给我给我毕业院校的询函,要求证明我的成绩及排名,直到这时我的心里才飘来意思暖意。但是吧,我的毕业校他也没开啊,把情况跟理工那边解释了一下,理工也表示理解,并表示同意启用其他替代流程。接下来就又是漫长的等待,直到了 5 月 5 号,理工发来邮件通知,安排 13 号笔试 15 号面试。13 号的笔试 11 点给我发题要求 15 分钟完成答题并于 11:25 之前以邮件形式回寄。我寻思着这 15 分钟的笔试能答的出来什么啊,也没啥可准备的,到时候随机应变吧。13 号 11 点题目发过来,问我申请的 motivation 是什么。我寻思这不就是白给吗,照着 PS 摘了摘准时提交。接着收到邮件提醒 15 号 11:00 到 11:45 standby.测试通话后会告知面试时间。
坦率的讲,我认为其实面试这种事情对于我这种工作快十年的项目狗来说基本上可以说是信手拈来,更何况还是经历过无数个在律所、会所、总部合规多方势力下反复蹂躏的项目的高级项目经理来说根本不在话下,紧张,不存在的,咱啥场面没见过不是。只不过平时因为没有英语工作环境,所以口语能力还是稍微要做下功课的,头天晚上熟悉了一下 PS 和 CV 的内容,然后找了找语感,准备工作基本上就是做了这些。反倒是行头准备的时间比口语本身准备的时间还要长,头天下午花了一下午的时间才选出了第二天的搭配,我甚至拿出了我工作之后攒下的第一笔重金打造的“黄金战袍”。这身战袍说起来当时也是年轻,就可能是电影看得太多了,就梦想着自己进入了投行也得整这么一身高级定制西服出入各种高档宴会和豪华写字楼等社交场合。结果做是做出来了,却完全没有应用的场景,工作的时候从来没穿过。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是打有我以来出席过的最重要的一次场合了。
到了 15 号当天 11 点,我穿好我的“黄金战袍”,端坐在电脑前,开始等待测试 call in,10 分钟过去了,20 分钟过去了,30 分钟过去,我开始有点坐不住了,要不我拨过去问问咋还没到我呢。再等一等,如果打扰到前面的人也好有结构解释不是。11:40 我拨了过去,告我 2:10 到我。合着就是要我打过去,我寻思那你叫我 standby 个什么劲儿呢。到了中午,小憩了一下。
时间来到了 2:00 醒来后我整理了一下仪容,准备迎接。2:05 我打开 ZOOM 连入了会议室,然后开始耐心等待,好巧不巧就在这是楼里突然传来电钻的声音。我寻思这不尼玛崴了嘛,现在去找也来不及了啊。算了,先进去看看情况,实在不行解释一下表示一下歉意晚点再接入也行。2:10 画面准时接入。面试的是两个男教授,看了下名字是官网上写的 BA 专业的两个负责人,一个是商院的副教授 XuXin 穿了件白色的半袖衬衫,看面相和名字应该是大陆人;另一个是 VincentCho(面试的时候看起来比官网上年轻多了)应该是本地人,穿了件 polo 衫。两位虽然没有那么正式得着装,但是比较得体的,但相比之下我这身“黄金战袍”的气场跟两位教授一下就高判立下了,有没有。先跟两位打了个招呼,然后马上跟两位解释了一下电钻的事,询问是否会影响通话质量,两位理解的笑了笑,短暂的试听之后表示没问题,可以继续,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下面开始正题,以下内容 V 代表 Dr. CHO,X 代表 XU 教授。
V:先做一下简单的自我介绍吧。
我:按之前准备的 CV 顺序把自己的工作经历和教育背景做了一下概要的陈述,并讲解了一下我现在工作的主要内容。
V:问了些无关痛痒的东西然后就 pass 给 Xu 教授了。
X:你为什么选择了香港进行研究生的进修学习;你是如何决策要参加这个项目的;你未来的职业规划方向是什么?
我:1)出于现实的考虑,香港和大陆的文化近似,需要花费的适应成本低,而且香港在全亚洲的地位无可替代,最重要的是香港是亚洲的金融中心,未来就业机也会有更多的选择。(总之就是一顿舔,舔就完事了)2)因为之前的主要工作都是协调各种机构之前的利益平衡,所以更像一个联络人,而对整个项目较少的起到决策性作用,遇到非常见情况尝尝要靠上层决策,因此想借助这个项目通过对数据决策论的学习是自己有一个提升(其实就是结合他们的四个必修课和几个选修课表达一下如何能够提升自己);3)关于将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一方面可能在目前的投行工作上往决策层晋升,另一方面通过这个项目学习到的数据分析能力向二级市场的量化交易方向发展,这个项目都能对我有非常必要的提升(这部分就是看你自己的真实想法了,如果你清楚自己想做什么方向的工作清楚表达出来就可以了。因为说白了这帮教授都是搞学术的,应该很难接触到各行各业的业务细节问题,对于我 CV 中提到的项目经历和学术背景没有做过多的询问,估计教授也是考虑到毕竟是快十年前的事了,谁也记不得。)
X:我们注意到你,除了 BA 专业还申请了我们学院的 Business Management 专业,你更倾向于哪一个?
我:更倾向于 BA.(其实 BM 当时对于我来说是做的 back up plan,如果 BA 挂了呢也不是不能去,但就是没那味)
X:那边现在有给你到反馈吗?
我:还没。(接下来我可能做出了全场最皮的一波发言)如果我能成功的得到 BA 的 offer,我愿意放弃 BM 的申请,立刻,马上。 当时我也不知道怎么就想起来了这么一句,但其实当时语气并不是很笃定的语气而是半开玩笑的语气,然后说完这句话之后我看到 Xu 脸上露出了迷之微笑。从我多年跟人打太极、推项目、与人斗其乐无穷的经验来看,我觉得那一瞬间,Xu 教授应该是看上了这个年轻人。看到 Xu 教授微笑着点了点头,我也欣慰的对他笑了笑,我知道这个 offer 应该是妥了。
X:你还申请了其他专业吗?
我:理工的吗?没有了。
X:所有的,包括其他学校。
我:另外申请了城市大学和 McGill 的 BA 专业,出于相同的目的。(主要我都是挑的能豁免 GMAT 成绩的专业,因为无论你如何准备成绩都没法提高的那种痛苦实在是太折磨人了)
X:那那些目前有反馈吗?
我:还没。(在那一瞬间,我感觉收到了灵魂的拷问,立马气场短了一大截,无 fuck 说。但是似乎也有一种说法是香港的高校不太倾向选择有较多 offer 的候选人,因为那会打乱他们自己的招生计划,也许这就是为什么香港的大学要收那么贵的占位费的原因吧)
X:你知道,我们大部分的课程都选在 weekday 的晚上,除了课程你有什么其他的安排吗?
我:我之前还不知道这个情况,所以我们是和 part-time 组的学生一起上课吗?(理工的 BA 是一个 mixed-mode)?
X:是的。
我:既然说起这个事情,正好我也有一个相关的问题想问,我们这个专业的学生可以由 full-time 转 part-time 吗?
X:可以的只要你是 work visa 就可以,你是申请的 full-time 还是 part-time?
我:我申请的是 full-time,但是考虑到我的雇主在香港有也有子公司也是上市公司,我想可不可以转换成 part-time 模式,也许会更利于我的工作和研究生项目同时进行。
X:可以,只要你有 work visa 就可以转换,所以你要申请 work visa 改申请 part-time 吗?
我:我目前只是有这个想法,还不确定能什么时候能拿到香港这边的 work visa,我更可能的情况还是申请学生 visa 入境进行学业;(之前,确实跟香港子公司这边多个部门有过业务的接触,甚至有的部门有过业务合作,所以其实双方有个不错的印象基础,因此面试之前有过这个想法到那边半工半读还能节省点成本,顺利的话毕业直接工作,工作学习两开花,岂不美哉。但是其实还没有跟香港这边的老大正式沟通过,所以坦率的说心里没底,跟 Xu 教授那边也说了个活话,只要确定方案可行后面去子公司那边入职的事再慢慢运作。)
X:好的如果你要以学生 visa 入境的话,你后面可能要准备离职的事情了。你有什么其他要问我们的吗?
我:是的,除了刚才转换学习模式的事我还有几个其他的问题。
X看了看表:可能你要快一些了,后面的学生还在等我们。
我:好的,我尽快。我们的这个项目有没有关于 Python 的扩展课程可以供我选择,因为我看了下我们的课程设置有很多以大数据为决策作为基础的,现在很多大量数据的处理都会用 Python 进行处理,而且在二级市场量化交易中Python也是非常主流的工具,我在想有没有一些 Python 相关的应用方向课程作为我的扩展课程进行学习。
V:选修的课程中有很多我们是要使用到 Python 的使用的,比如什么什么在 numpy 和 pandas 模块下的处理和应用……所以我们没有 Python 的编程课程,但是我们的课程里会大量用到 Python 工具,你可能要提前自学一下 Python 的基础功能。(Dr.V 的大段东西说实话没太听懂,只能捕捉到一些关键词,只能做满意的职业假笑点头状态。后来查了下 Dr.V 的履历他是计算机的背景,发表的很多论文也是 MIS 在各行业的管理应用方向,估计听到他想聊的了就来劲了开始滔滔不绝。)
我连连点头:其实,这就是我目前正在做的(Python 其实,目前真的有在自学,但是一方面感觉网上的自学课程大多是开发编程方向的,顶多学学基础指令和函数,另一方面就是这样的自学距离实际工作中的应用隔得确实有点远。感觉就像:明白了吗?明白了。会用了吗?不会。)
说完X就直接开始着急火了的表示感谢了,我这会看了下时间已经 20 多分钟了,他们可能每个学生真的没给太多时间。
然后,我抓紧最后的时间为了一句:我大概多长时间能得到最终的结果。然后卑微的加了一句 if I may。因为意识到可能确实耽误了两位比较长时间,确实有些歉疚。
接下来,就是高能的时刻来了,V 说我们很高兴你可以加入我们的项目,X 教授补充到:我们已经可以确定选中你加入我们的项目,后续 Ms.CHOU 会集中把正式的通知邮件发送给你们。我几乎不敢相信:is that for real?V 和 X 又跟我进行了确认并表示如果还有其他问题后续可以继续邮件沟通。我开始不自主的跟两位开始发表感谢,感谢两位的时间,感谢能有机会参加这次面试,参加这个项目。
随后我们匆匆结束了视频。当时的激动我已无法言表,我甚至无法分辨收到 X 和 V 肯定的答复时到底有没有把那一声 YES 破口喊出,我的心里就只有一个声音:天!亮!了!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我的护照快要到期了,到期日是 2020 年 10 月 15 日。正是 10 年前的这一天,我开始了我的留学梦,那便是梦的开始的地方,十年前的那个逐梦的少年仿佛又回来了。我一介学渣经过努力,尚且能得眷顾拿到理想的 offer,相信大家心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得到自己满意的结果。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十载追梦,终将飞腾。各位追梦者共勉!
--------------------------------------
原文引自:
https://forum.chasedream.com/thread-1368953-1-1.html
参与讨论及查看更多的相关文章请访问【商学院Master申请区】
https://forum.chasedream.com/forum-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