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 的话可以去转转;如果目的是 show commitment,我觉得趁早拉倒吧,别浪费时间。20 多岁的人应该工作都很忙,如果你的工作居然能请出一礼拜的假飞到美国去 show commitment,那说明工作不饱和,让人不由得质疑你的工作是否有简历里写的那么多 achievements。在你已经熟读学校网站的所有角落,撩遍所有能找到的校友的情况下,campus visit 的边际效应极低,如果工作忙,不建议在录取前去。通过 campus visit 增加的那一丢丢了解,并不能帮到申请。最好的 campus visit 时间点是录取之后,这时候应该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下,看哪个学校的 vibe 和自己最合适。

选校的时候我定了两条标准,一是金融要强,二是大城市。我读 MBA 的目标是从国内市场换到海外的一流投行,所以我很看重金融方面的职业资源,又因为现在签证越来越难,大城市有更多的跨国公司,可以想办法 hustle 到一些其他国家的机会。在此基础上如果学校的文化比较谦逊、和睦,就更好了。所以我锁定了美国的四个加欧洲的金融校。这几个学校都比较难申,尤其是 Wharton 和 Booth,所以我没有把期待定得很高,我的预期是 CBS 和 LBS 录一所即可。

4.R1 申请的几点体会

体会一: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重要性最高。

我的申请结果可能低于一些好朋友的预期,但是还挺符合我自己的预期的。尽管我的背景看上去不错,但细想其实有几个致命伤,一是工作经验短,二是本科成绩差,如果说这两个问题还都能解决的话,第三个问题则是死穴:缺乏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不是在美加英混个水硕就能叫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的,必须要有和多元国际背景的团队合作的经验才算数,所以要么本科在国外,要么工作在国外,最最不济至少客户也得是国外的。我这种本科国内然后混了个水硕又回国工作的,基本等同于没有。这样的话不管你的实际能力、水平、品格如何,在申 MBA 的时候目标学校就需要掉一档了,比如能力够 HSW 的人就可以多看看 CBS、Kellogg,能力本来在 M7 ex HSW 的人最好多申俩 S16 保个底。MBA 申请有很多的“死穴”,我个人认为对于目标 M7 和欧洲 Top2 的人来说,可能只有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和标化考试是真正能决定成败的死穴,其他问题都还是有办法解决的。这是我的第一个感受。

体会二:MBA 难说是“择优录取”,真实最重要。

第二个感受是,MBA 申请和高考、找工作都不一样,MBA 的名额不是按能力分配的,not even close。MBA 就像女神找对象,差一点的学校招生就像网红找炮友,顶尖的学校招生就像林志玲找丈夫。我们 CV 上的学校、公司、title 就是我们的颜值。虽然长得帅的男生确实比长得丑的男生更容易泡到女神,但是婚恋观成熟的女生不会只看颜值,而是会综合很多因素来选择嫁给谁。长得再帅,性格不合,女神也不会青睐你;风趣幽默、博闻多识、品格坚韧的男士,即使长了个雷佳音的大脑袋,也一样能吸引到女神。当然,学校选择学生的时候当然也会犯姑娘们谈恋爱的时候常犯的错,比如有的学校明显就是 resume school,那免不了会招进来很多简历上一水的 brand name,而真实水平一般般的人。

最近和朋友聊天,听到很多人提到一个概念叫做“留学套利”,就是很多在国内考不上顶尖大学的人,考个 SAT 和 TOEFL 去了美国 Top30 的学校,学习能力完胜美国人,相比陆本,美本学生毕业后在国外能相对容易地进入名牌企业,三四年后申请 MBA 的时候依然有优势。这个套利机制存在了很长时间,直到最近几年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优秀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将套利空间压缩到所剩无几。吃到这波红利的那一代人是很幸运的。没吃到红利的后来者,只能认倒霉了。

类似的不可控因素还有很多很多,所以 MBA 真的不是一个比谁优秀的游戏,它更像相亲,有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ChaseD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