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连续考 5 次的话,5 次为一组,每组的平均分想提高 10 分我认为是需要能力有实质性提高的。

GMAT 的思维方式和逻辑严密度比较符合商科专业的要求,本科学经济学、金融、管理的人会有一定优势,理科方面物理、化学、生物专业的人会更加适应 GMAT,文学、数学、哲学、工科的人一般需要多花点时间适应。美本比陆本会有优势,因为 GMAT 经常逼急了靠语感做题准确率也挺高,陆本不管你英语多好,语感方面终究比美本还是有差距的,美本相比美国人也有差距。但从录取结果来看,admission committee 应该是考虑了这些差异的,美本的 GMAT 平均分似乎比陆本还是高一些,说明 AO 对美本的分数要求更高。

我自己的备考策略是,CR 靠 Helr,SC 靠 Ron,RC 靠自己。我的英语强项是阅读(托福阅读从来没低于过满分,高三的阅读理解也基本是满分),所以我没有在阅读上花时间,每天保持读英文报刊的习惯,维持语感和反应速度。CR 我是看了 Helr 的讲义后茅塞顿开,正确率瞬间从 60% 飙升到 90%,模拟题基本能控制在每套题总错题数 5 个以内,此处不再赘言,大家请自行搜索 Helr,强烈推荐!

SC 是很多人没想明白的死结,很多人把 SC 当成数学题来做,用摸索出来的语法规则去排除错误选项,这个思路完全错了。SC 考的是把一个能明白在说啥但表达方式有点问题、或是有点不专业的句子捋顺了重新说一遍的能力。一个符合 GMAT 标准的句子需要做到含义准确、表述专业、简洁明了,三个要求的重要性依次下降。所以其实根本就没有啥绝对正确的语法规则,GMAC 根本不是按语法规则出题的,什么 that 只能修饰东西不能修饰人,that 只能用于限定性修饰,形容词必须修饰挨着的名词等等……这些规则,都是可以打破的,只要打破以后语义准确就行。语义准确的基础上,要做到表述专业。所谓专业,我觉得就是有逼格、不尬,像个成功商业人士的口吻,或者想象一下你在英文办公环境中怎么给领导和客户发邮件,专业到这个程度就对了。

举个例子:

Tom used to be a war hero who killed Iranian soldiers who murdered civilians.
Tom used to be a war hero who killed Iranian soldiers that murdered civilians.


有很多 GMAT 讲义会告诉你,GMAT 不用 that 修饰人,必须用 who 修饰人。但这两句话放在一起比较的时候,2 胜出,因为不管用 that 还是 who 都不影响句意,而 1 里连续出现两个 who,读起来尬,所以选 2。只有很少量的语法规则是绝对不会打破的,难度系数越高的题能打破的语法规则越多,因为 SC 真的不是在考语法,而是在靠商务写作和逻辑能力。SC 的逻辑不是 CR 那种硬逻辑,SC 就是看你能不能把句意理解准确,能不能捋清这句话到底说的是谁在干嘛,干出了啥,导致了啥,影响了谁,等等。

已经半年没接触 GMAT 了,有些当时的领悟现在都忘了,如果有机会再慢慢分享吧!

3.择校 & School Research

我不觉得对学校的了解程度能影响申请结果,school research 在申请表和 Essay 中几乎没有地方给你表忠心。对我来说更偏向于排除我觉得对我帮助不大或者我不喜欢的学校。比如说 Wharton 虽然贵为金融第一校,但在录取 CBS 的情况下我不会去 Wharton,因为通过 了解我发现自己接受不了 Wharton 的 aggressiveness,在这种环境里待两年肯定会很不开心。School research 我觉得可以从这么几个方面入手:课程/专业设置、就业资源、地理位置、校园文化。很多人会忽略地理位置,但这是很大的失误。很客观的说一句,CBS 和 Stern 能有各自的地位,地理位置至少贡献了 50%,如果把这俩学校搬到 Ithaca 去,那真不好说还有几个优秀的人愿意去。
关于要不要 campus visit 的问题,我认为申请阶段没必要。如果去的目的是近距离了解学校,那时间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ChaseD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