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龄”申请,港科 PHD 申请总结 [2021.06.07]
2021/7/31 22:41:56

打工人,要有信心啊!

商学院博士项目当中,工作过的博士生大有人在。但是亚洲地区普遍直博,习惯性学术生涯一条路走到底,所以我的申请 package 就是比较另类。申请的时候就基本上没有考虑大陆学校的博士项目,第一是国内的“申请考核制”的套路实在是不熟悉,第二是,还是更喜欢欧美的教育模式。又因为疫情的原因,父母不同意我申请欧美的学校,于是就和大部分申请人一样“卷”在亚洲,集中在新加坡和香港了。

为什么读 PhD?

我以为我会在我工作的银行躺平,Credit Analysis 的工作有点技术含量,也没 KPI 要背,然后划水到 VP……然后我的生活竟是波澜不惊。我们部门碰到了中美贸易的制裁,又遇到了全球疫情,好像我也没法躺平,于是让我下定决心,趁着最后的机会去读 phd program?

读博在我心中还是非常崇高的一件事情,虽然研究生毕业有有意申请,但是总觉得自己没有下定决心。同时我读完 Econ 的硕士之后,我一直在想我到底想做什么方向的研究,在没有完成对自己的认知与评估前,我选择进入业界,边工作,边挖掘我的潜力。

工作让我发现研究还是一件挺有成就感,很好玩的一件事情。工作里写完一个项目的 research report 的时候会很开心,感觉收获了很多新的知识。在上海工作的几年年,做过银行信审和私募基金的投资经理,我意识到信贷研究很有意思,财务报表里面可以有很多挖掘的信息。于是我重新 review 了一下自己的生活规划,觉得可以回归学术去探索信贷规则中信息传递的一些机制。随着年龄的增长,It is my time back to academic,(不然年纪就要更大了。),所以在这一个竞争极度激烈的时刻我申请 PhD 的项目。

学术及工作背景

本科 985+CCER 经双,硕士 US Top3 Econ MA,基本的学术背景还算是可以的,其实弱点也很明显,没有接受过任何的正统会计学训练,CPA 都是自学的,也没读过多少会计的 paper。工作狗没时间考 GMAT,裸考 GMAT 分数凑合用(但还是被我套磁的老师嫌弃了)

工作背景

私募投资经理,银行信审, US CPA 和 CFA Level III candidate。其实就是借着 US CPA 强行申请的 Acct PhD program。刚开始申请的时候,工作经历并没有让我有很多信心:第一是离开学术圈子太久了,第二是工作容易被老板 PUA,觉得自己很 weak,想着有书读就好了,第三是网络上工作之后申请的同学分享故事太少了,我很难找到那些可以激励我的案例,存在着信息偏差,总觉得工作是减分项(其实并非)。但是申请的时候跟自己的推荐人,以及其他 program 的在读phd的同学们交流,增强了我的信心,感觉自己的 package 还是很强的。所以啊,不能轻易被老板 PUA,还是要对自己有信心。

插入一段:工作经历是加分项还是减分项?

我在 phd 的申请群里面看到很多工作过的朋友的迷茫,我也看到很多帖子,很多人会觉得工作对于学术没有帮助,是减分项。这里其实要辩证的去看,首先是大部分回帖子的同学都是直博申请的学生,没有工作经历,单凭自己的认知来点评是一件不太科学的事情。另外,如果你的工作背景和你的申请方向是相关的,即便不是很学术,也可挖掘出其中可以帮助你申请的亮点。另外,不同的学校和专业,以及不同的 faculty 配置,对于工作经历的认可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我申请的时候,录取我的项目,都很明显的喜欢我的工作背景,当然默拒我的项目,他们录取的学生就是那种分数超高一路申请的学生。因此申请的时候,也要根据项目 faculty 的 appetite 进行匹配。打工人,要有信心啊。

申请

港校前 6+ 新加坡 3 所 + 澳门,是我能选择申请范围内的所有学校了。亚洲学校有一大好处就是申请费便宜,我申请完这么多学校也就 1500 人民币,等于美国的两所学校吧。性价比算很高了。

关于面试

这里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ChaseD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