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AT 580-710 五战经验贴 [2021.03.13]
2021/4/26 17:38:51
 
鉴于本人水平有限,仅分享考到 710(35,50)的经验,方法论和心路历程,想要考到更高分数或者天赋异禀的看官可以不用参考本帖,毕竟过手如登山,一步一重天,我对 GMAT 的理解很可能是局限的,和更高分数的人的视角完全不同,希望大家辩证地参考。

先介绍一下本人的考试时间线——总计学习天数为 100 天左右
一年前雅思 7(阅读 8)

基本等于裸考(买了本 OG 2020,随便做了点题上考场)07.18-第一次考试 580(23,49)-亚洲大厦
准备了 50 天(之前去实习了)10.24-第二次考试 640(27,50)-腾飞大厦
准备了 18 天 11.13-第三次考试 680(30,50)腾飞大厦
准备了 20 天 12.04-第四次考试 680(32,50)-腾飞大厦
准备了 7 天(之前去考了一次雅思 7.5(阅读 8.5))03.13-第五次考试 710(35,50)-苏州大学


先分享一下我对 GMAT 这个考试整体的看法:

我在这次五战开始准备前,看到了 CD 上一位前辈的总结——他说 GMAT 是考察一个商业领导者在不具备专业知识的情况下能否快速做出准确的判断,让我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尤其是针对于阅读。

具体地说,我认为不管是阅读,逻辑还是语法中出现各种很复杂很陌生的单词在大多数时候不是很重要不影响做题,比如疾病名称,一种古怪的主义。因为最关键的是,看懂这句话/段落的逻辑框架,是 A(看不懂的名词)加强了 B,还是导致了 B,这才是最重要的。那些复杂的生词不过是一个代号,一个元素,因此让我也改变了阅读的习惯,不过这个之后再说。

总体来看,我觉得在 GMAT 中,搞明白每个元素,句子和段落的功能/目的(或者说起到的作用),比他们实际上的内容更为重要。SC 中的每个语法知识点就像一个个带方向箭头的“拼图”,拼接起来后搭建成了一个具有合理意义的逻辑;CR 中的每句话同理代表一个功能,拼接起来搭建出一个逻辑框架;RC 的每一个段落同理。

结合上面两段,我想说的是:作为一个决策者,你不需要关注各种花里胡哨的浮于表面的信息:一篇有逻辑框架的东西,不管是冰川融化了还是倒霉的地方被殖民了,都不是太重要,只要能够抓住它背后的逻辑思路,比如 A+B 导致了 C,你总能做的大差不差。

针对这个考试,要考到 700 分以上,我认为有几点是比较重要的:

1.英语水平(650 以下的瓶颈)

有些经验贴说英语水平不重要,对于这个观点我是感到疑惑的,什么四六级很低的分备考了一下就能上 700 的故事让我非常的不解,因为你都看不懂他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怎么做对题目呢?——以我的 IR 为例,我一战只有两分,到三战四战的时候是四五分,五战的时候是满分,而且还多余了很多时间,主要原因是我英文的阅读水平在不断地提升,经历了从原先的只能理解只言片语,到最后理解非常迅速非常轻松的过程;同样地,我一开始做 CR 的时候,看的非常费力,花了七八分钟,也只能模模糊糊地知道个大概,还需要通过选项来猜测这道题是什么意思,到后来五战的时候,我在理解段落的时候 95% 的时候是没有障碍的,感觉和看母语几乎没有区别,才能让我专注于解题,搭建逻辑框架,感觉非常清晰,最后逻辑是 38.

对于徘徊在这个分数段以下的学习者,我的建议是:(搞明白题目意思是非常重要的!!!)

背单词,尤其是动词(知道这些词是加强了,还是削弱了)和形容词副词(知道他们表示的程度)
如果你一开始的程度是,做OG的题目的时候感觉是看到一堆乱码——xxxisxxx,theirxxx——这种程度的话,那去找个整理过的 GMAT 词汇表系统地背一下,或者用那种背单词的 APP,我自己是采用的前者,每天花一小时背。等到你背的差不多了,能看懂题了再做题目比较好,否则有点浪费题目,而且你也会觉得很痛苦,痛苦且没有必要。
多分析长难句,分析它的主谓宾定状补,搞明白这句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ChaseD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