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港美 MIM/MSF混申 申请经验总结 [2018.05.07]
2018/12/13 14:32:14
从去年6月的第一次考GMAT,到半个月前拿到了最后一个ad,这场漫漫申请路总算是画上了句号。
也算是走了一些弯路,也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自我怀疑期。感谢CDer的陪伴和相助,也想和大家分享心路历程
【AD】
LSE Gmim (Decision)
IC ESB
HKUST MIMT
Brandeis MAIEF(1.5W)
JHU MSF
【定位】
对专业的选择,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不要随大流。
大部分的申请者都以是否量化作为课程质量的判断标准, 其实我觉得这是很有偏见的。
以我自己来看我对自己的定位就是,我不喜欢量化,热门BA方向的对口职业对于我来说不太有吸引力,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与人交流和更多元的环境,因此我也没有申请任何的BA项目。
我自己的职业规划是咨询+VC,因此学校的名气和校友圈对我而言非常重要,另外也比较关注soft skill的培养,这也是我决定主申管理专业的原因,因为大部分的管理专业都会保证最后录取人数的diversity。
所以说我觉得需要好好考虑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方向,比如坚定留美,可以关注项目的就业率和所在城市的主要行业。
【背景】
实话说我的背景其实不算特别出彩,这里我理解的出彩是指我的标化成绩和实习经历都不足以成为决定性优势,因此文书的准备是我申请的重点,也是花费时间最长的地方。
211财经,外语转管理专业(平级转),3.5+/4.0, T 109(24), 雅思7.5(6.5), GMAT 700(硬伤)
实习:咨询PTA为主
有一段交换经历
【过程+timeline】
GMAT -血泪史,我考了5次G,一直考到了去年12月份,这也是我整个申请中最失败的部分
主要有这几方面的负面影响
1/浪费时间:因为需要准备考试基本无法兼顾实习,包括文书也没办法很花精力
2/心态消极:实话说一次次没有考过的时候,真的特别崩溃,会不断的怀疑自己是不是没有能力完成这个考试,并且会让我觉得G低是会导致我申请会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我没有申请很多的冲刺学校, 也因为文书准备时间太匆忙赶了两个女神校的R1,在同一天被惨拒
语言 - 我托福雅思都有考,语言基础比较好,基本裸考一次过
雅思7月 准备了一周,刷了4本真题
托福9月 准备了十来天,做了TPO
我自己觉得语言考试最好不要和G同时准备,因为备考的逻辑真的不太一样,准备时间多留一些会比较有底气
申请-
R1- Duke LBS (10-11月)
这两个女神校在同一天拒了我=
后来复盘原因大概有几个
1/R1竞争真的很激烈
之前听了前辈的建议(特别是LBS)说是越早申请越好,位置比较多,后来我觉得这真的要分情况
不可否认的是,如果三维OK,实习充足,目标坚定,早申请肯定是没有错。但很多时候,因为自身条件没有特别出彩,比如三维没有高到成为绝对加分项,以及文书思路甚至都没理清,职业规划也没有好好research,这个时候赶R1其实胜算真的不太大,甚至会和很多海本竞争直接炮灰,越是bar比较高,又真的非常想去的梦校,个人建议是稍微晚一点点申请,先用中档次的学校试试水
2/文书
不可否认我到申请的后面阶段翻看9月写的文书,简直惨不忍睹,很多经历没有展开写,回答也答非所问,亮点不突出,这对于管理学专业的申请算是非常致命了,这个也建议文书反复修改,最好找人提建议,自己的话很容易钻进死胡同
3/三维
之所以把这个放到最后是因为我觉得三维一定是重要的,但是不是决定性因素,达到平均水平之后其实重在综合考量
如果还在准备的早起阶段,还有时间可以搏一搏,自然是越高越好
包括我后来拿到录取的项目,我的标化成绩在所有人中(至少中国申请者)都非常不出彩,尤其是像LSE这样非常在意绩点的学校= =
因此三维这个东西能高就高,也不需要过分强求
R2- HKUST/ JHU/Brandeis (12-1月)
这三个学校是有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ChaseD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