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71党的BA申请总结
2018/11/12 14:28:14


趁着春节假期,想想还是应该记录一下这段难忘的申请季,要是各位能从中得到一点收获,那更是意外之喜了。

一共申请10个项目,9个录取,1封拒信。分别如下:

  AD(均为BA):

  WUSTL

  W&M

  Rochester $

  Brandeis $

  GWU $

  SMU

  UMD

  以及俩出于失学恐惧而申的MSF:

  REJ

  WFU BA

关于选校:
 
说实话,选校是一件非常personal的事,一个学校能提供给你什么,你看中的又是什么,都是需要自己去好好思考的。CD的选校投票在我看来大多有失偏颇,大家根本无法知道各个因素在你心中的权重,最后往往就投出一个bar最高的学校,参考意义不大。相比之下,不如找到在读的学长学姐,询问项目的优点是否如自己想象的那么好,项目的缺点是否真的难以忍受,再去做判断。
 
拿我个人情况举例,我希望留美工作3-5年之后回国,那么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就业相关的因素:地理位置、项目受认可度、career service是否给力、课程是否满足市场需求;其次是回国的认可度。由于我本科学校并不出众,综排在我心中的权重自然就会显著高于Top 985的同学(真是羡慕他们可以任性地选校);最后是一些个人方面的考虑因素:费用、气候、有没有一起留洋的男(女)朋友等。

关于标化:
 
标化自然是多多益善,但也不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除非一些分控项目),总的来说学校还是会从整体考虑申请人素质的。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我的硬件可以起到振奋人心的效果,但身边也不乏软实力强大,却因为标化硬伤而被好项目拒之门外的朋友。所以尽管分数不是一切,TOEFL 100,GMAT 700,GRE 320的硬指标最好还是要达到。对于大部分t1项目而言,105+/720+可能才是一个比较有竞争力的配置。

关于实习:
 
在这个人人都宣称自己学了几门网课的申请时代,一份或是更多数据相关的实习显得更加珍贵。一份含金量高的数据相关实习是对申请人怀有行业兴趣、了解行业环境、具备行业技能的证明,在申请中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补充一句:有关系并不丢人,在简历还不够亮眼的阶段,大胆地动员父母、勾搭学长学姐、海投去争取优质实习的机会吧。

关于中介:

这大概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本人因为家人的极度不放心,被迫找了一家还算真诚的中介,然而事实证明真诚可能是他们仅存的优点了。在我反馈文书初稿写得稀烂后,中介表示同意修改,然而二稿稳定的质量让我直接放弃,转向其他文书平台和自己修改;网申频频出错,好在我手握账号,及时修正了“校区随便选、签名日期是生日、推荐人title拼错”等低级错误;所谓的mock interview就是以电话的方式,毫无反馈地逐条读面经。。。万幸我早就做好了DIY的准备,各方努力下来也算是申请成功,然后被作为中介的经典案例拿去宣传。
 
但由此就把中介一杆子打死似乎也不太科学。平心而论,中介在申请中确实为我节省了一些时间,也起到了一定的心理陪伴作用(毕竟在焦急等第一个AD的阶段,有个人听你吐槽抱怨也是一种不错的减压方式),但性价比实在是太低太低。因此我推荐各位选择半DIY的方式,在选校、文书、面试这三个核心环节找靠谱的文书平台、学长学姐、甚至是付费的过来人咨询、修改、mock。其他的方面,还是自己亲力亲为吧,相信你也不愿意让中介用二十分钟/所的速度代办标价大几百的网申(还很可能填错)。
 
我在申请阶段大概用了三四家文书平台的服务,其中有几家感觉不错(当然,很大概率取决于你选择的顾问是否靠谱)。
 
此外,广交各路朋友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我在申请季就认识了很多大腿(抱紧)和优秀的申请人,大家平日里一起吐槽,录取了发发红包,被拒了抱团取暖,也给我单调的申请季增添了很多乐趣。

关于文书:
 
这大概是我付出最多的部分。如果简单粗暴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ChaseD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