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 IMC 申请总结 [2018.02.03]
2018/11/7 11:22:34
原谅我用了如此滥俗的标题,但是某种程度上这也确实是事实。
上海双非广告学专业,GPA 3.42, wes后3.58,T 105 G 318(156+162+3.5)以上一个典型的渣校渣背景无误了。
但是我还有这些:
实习两段,一段2个月的4A,一段七个月(延续至今)的迪士尼市场部实习,简历上列了两次获奖,一次oneshow广告比赛终极提案银奖,一次MSU广告比赛铜奖。
推荐信一封系主任,一封比赛时的西班牙导师,一封实习时的老板,后两封都是她们自己写自己上传的。
无论是“英国大学申请中心”这样的微博账号,还是CD上的offer或定位帖,再或者是各大中介的秀offer,都十分熟稔这种报BG的套路,但是这种套路会让人误以为以上这些名词的罗列就足以决定申请的结果。
如果真的是这样,我并不能拿到女神校的offer。所以我决定分享一下我申请之路上一些“小想法”,希望能帮助到二轮的面试者和以后的申请者。
定位,一个好的申请者是自己的marketer。
我最近在读一本很经典的书《定位》,里面一直在强调“定位”的思想。如果把申请者视作品牌,把招生官视作潜在顾客,“定位”思想依然十分适用。能赢得招生官的申请者不一定是面面俱到的,而是定位精准的,就是你需要从你的背景中找出一点最能让招生官记住你的东西,然后你的所有的申请材料都要围绕着这一点来讲故事。或者这么说,就像是写议论文一样,你需要找出一个论点,而你的经历就是你的论据,你要选出最有力的论据来支撑你的论点。
比如说,我的“一点”就是创意。所以在resume中,在文书中,我着重分享了我比赛的作品以及作品背后的思考,而那些与这一定位无关的内容,则被大胆舍弃,比如我的社团经历,英语比赛获奖,甚至我的大创和科研经历。根据《定位》一书,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冗杂的信息并不会让人印象更加深刻,反而会适得其反。同样,在申请者爆炸的时代,你将你的经历全部逐条列出,并不会帮助招生官加深对你的印象,反而可能会稀释关键信息。
同样,当你有多个论据可以支撑一个论点时,则需要选出最能强力支撑论点的。比如,其实我的广告比赛获奖经历不止上文中两个,但是这两个对我来说是含金量最高的,意义最大的,那我就没必要把别的小奖放到简历或文书中浪费空间。所以每当我看到有人报BG说自己有小奖若干的时候我都觉得很无奈。再比如,当我的实习经历足以证明我在real world克服挑战做创意的能力时,我就没必要再罗列课内的项目。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resume。我一直坚信resume一页就够了,并且在各个申请群里传播这一观点,但是总是有人会跳出来说我经历太丰富,一页放不下……每当这时,我真心想说,写成两页并不意味着招生官就会花更多时间来看你的经历,反而会被无关信息干扰而错失掉你真正的闪光点。
说到resume,再多说一句,在和小伙伴们peer review的时候,我发现许多国内的中介完全不懂真的resume该是什么样的,花里胡哨,这个需要自己留心啊。
“逆袭”早在申请季之前就已开始。
很多中介喜欢大肆吹嘘自己的逆袭案例,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丰功伟绩”。但是这也是非常误导的。一个人能申请到梦校,归根结底是因为她自己优秀,好的中介只是帮助她充分地体现了她的优秀而已。(没错,我就是变着法儿地夸自己)
所以,我之所以敢申IMC,就是因为我知道,我的大学前三年的经历,是有“不虚”的。软实力无法像三维一样用分数具化,但是你所经历的一切会清晰地在你身上留下印记,然后在你申请的每一个环节中都体现出来。
比如,我的第一段实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点“水”,因为我并没有接触太多具体的工作。但是,我参加了许多次公司的内部讲座,看那些广告大佬们聊人生,聊作品,真心受益匪浅。也是在那次实习经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ChaseD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