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愿帖,17 Fall 半DIY申请总结 [2017.09.06]
2017/9/8 12:12:04
收了还算比较满意的offer,浪完了毕业季。看到论坛里很多小伙伴都在写还愿贴,楼主今天也来还一下愿,也是静下心来整理一下这个不是那么平凡的一年。
不过要写在最前面,以下的经历都是楼主的个人经历,各位未来申请的学弟学妹们仅供参考。
我们脱离校园进入社会,第一个要摒弃的就是一种线性的认知:不要认为三围到了多少,某些专业课到了多少分,刷了几份实习经历,有过交流志愿者等经历,就一定能收到xx学校的offer。人生的路有很长、也有很多种不同的路,拿楼主自己的经验,殊途同归真的不是说说而已。我高考没有考到最心仪的大学,但是,研究生还是申请到了很多那个大学的同学也梦想申请到的学校。所以也要在此告诉大家,不要认为自己没申到理想的学校就是世界末日,我们都还年轻,都还有无限的可能性。
先简单介绍一下楼主的背景。北方沿海城市985金融专业,GPA 3.6,托福105+,GMAT 730,一份二线内资券商债承实习,一份四大审计实习和一份一线内资券商的固守实习,有UCLA的暑期交流经历。申请季没有签大中介,申的很杂,申了美国5所,加拿大2所,英国2所,香港1所,新加坡1所,最后拿到了的offer分布:美国2所+1所wl,英国1所wl,香港1所,新加坡1所。纠结了快俩月,现在决定去美东那一所读金硕。
我个人和小伙伴们可能不太一样的经历点在于,虽然我大一刚入学的时候非常确定我一定要出国读硕士,但是我到大四前的暑假时还没有完全决定是否要出国。
纠结的点主要在于:
我是商科生,又是学金融的,美国好的MF项目屈指可数,而且还基本是国人在上,这样的话我出国的成本那么高,而换回的体验却可能不是那么好。而且毕业以后也很难留下来,大概率还是要回国找工作。
这里有一点是需要大家注意,尤其是刚进本科的商科生,国外的商科教育一般是本科后直接就业,工作之后再按需读硕士且一般都是申请MBA项目,所以外国人一般不太会去读一个非MBA的商科硕士。这也是为什么国外MF项目少的原因之一,因为本土没需求。
近年来美国社会和生活环境的不友好程度的提升而带来的不稳定性。
随着川普的上台和一些恐怖活动的增加,美国那边其实还是挺不稳定的。尤其我们还是亚裔,而且还不是native的亚裔(可能有移民倾向),或多或少的确实不是最受保护的一拨人。而且在美国“开放”的文化氛围和资本主导的社会中,会有很多我们不适应的点,比如众多流浪汉和吸weed的人。在UCLA交流的时候虽然感觉还好,但是同期在Berkeley交流的同学说,Berkeley town上随处可见流浪汉,有的时候还会追着你要钱,同行的老师在出发之前就说晚上不要出门,可见美国社会还是不那么安全的。
我个人的原因,因为我男朋友想直接在国内工作,我其实也能够着保研的线,楼主不太想异地。。。
因为实在不想保本校,所以纠结了很久之后还是决定要出国,但是这个时候留给楼主的时间就很紧张了,语言成绩还没有完全够用,也没有像别的同学一样提前签中介。回想那个暑假真是,一边实习,一边准备二刷GMAT,一边跟UCLA的教授重新取得联系,类似套磁,还一边在网上刷帖子,非常心力憔悴,不过好在还是挺过来了。问了很多中介,但是临近申请季要价都奇高,是真的高,看论坛上DIY好像也没啥,所以最后没有签约大中介,走了一条类似半DIY的路。
申请季对于DIY来说,我总结了一下,大概有几件大事儿。
第一件一定、永远、绝对是文书、文书、文书,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普遍观点是认为文书能体现个人特点,所以重要,这个完全没错。但是我要补充的一点是,申请学校,尤其是申请好学校好项目的情况下,qualified candidate数量绝对够多。大家都有一样优秀的成绩背景、一样优秀的实习背景、一样优秀的课余活动、一样清晰的职业规划等等,这些明面上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ChaseD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