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暂别贴】致CDer:2016申请季有感
2016/8/12 14:10:36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2016年的盛夏,回想起大二注册账号到现在CD已经陪伴我走过了两年。一无所知时到CD来寻找头绪,刷GMAT遇到困难时在CD上求得正解,申请时在CD上结识战友,面试前临时抱CD佛脚,拿到offer时来分享喜悦,屡屡被拒时来寻求寄托。如今,结束了申请季即将踏上新的征程,虽然没将从CD上获取的营养转化为最好的结果,但是还是想着来再写一篇帖子,回馈这个可爱的地方。
估计今后短时间内不会再发新的帖子了,不过和坛友的互动仍会继续。下面是我一个申请季来成天瞎想得到的诸多靠谱与不靠谱的感悟。
关于CD的作用:
CD的用处很大,比大多数人想象到的还要大。CD可以提供的不仅是面经、鸡精、各种精,也不仅仅是往届大牛和同届竞争伙伴的实力一览,更重要的是对学校和自身的双重把握:很多人很容易的在CD上找到自己奋斗的榜样,但能通过CD直接读出一所学校风格的想必不多,至少我不算。其实上,CD上丰厚的校友储备和MBA版块上诸多更成熟更珍贵的建议是容易被掩盖的宝藏。除去有时冠冕堂皇的学校官网,CD可以说是了解一个学校风格并查看学校是否fit自己最好的平台。国外尤其是美国的商学院讲究文化、讲究传承,即使在应届生身上的体现可能会弱化,但是“合适”依旧重要。别局限于某个版块,申请Master的同学们依旧可以从MBA等版块寻找到相当有用的信息。这点楼主也是后知后觉的,十分后悔。
关于CD的局限性:
作为一个入学前申请者聚集并占绝对多数的社区,CD无疑是有局限的,是biased的。和每一个社区一样,CD也形成了诸多看似正确其实值得商榷的的主流观点。比如,有很多学校在CD上被过度赞扬/贬损,有些甚至成为了“活在CD上的学校”;比如重美轻英,Oxbridge、LSE会被认为不如 US Top30甚至50,等等。这些观点的存在个人认为是因为大家了解信息的渠道单一。有时CD上的论点之间会相互强化形成共识,而主体参与者是申请者也就决定了CD上的认知可能不够全面。这个时候,就能看出诸位版主和多年回馈CD的大大们是多么珍贵的宝藏。他们有着申请前和就读后的双重经验,视野开阔且全面,经历丰富,又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数年如一日的给我们这些菜鸟CDer们分享,他们的经验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纠偏的作用,可以让CDer们避开一些思维的误区。在此对他们表示真挚的谢意!CD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传承才能成为商科出国党们的精神家园。
关于定位:
许多人包括我自己都喜欢查看各种拿到offer的童鞋的BG来判断自己申到这个项目的可能性。的确,这能给人以最初步最直观的概念,当观察的样本足够多的时候就会对录取标准有一个判断。但是要注意,用BG来判断得出的判断往往过于肤浅——你未必会与你背景相当的人取得相似的结果,而背景表面上看低/高于你的人的结果可能会比你好/差。因为除背景之外,决定申请结果的很大部分因素在于文书、在于面试、在于很多背后你看不到的工作,而这些都是BG上看不到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家商学院特别强调leadership,那么假如你的essay中没有突出足够强的相关特点,就会输给背景相似甚至不如你的人。所以申请的时候,根据BG筛选只是让你有一个粗略的概念,BG的横向比较和申请结果之间未必有很强的相关性。
关于学校和就业的关系:
其实楼主一度和CD上的一些申金融管理类的朋友有着一样的愿景:申上个还不错的MSF就可以进券商投行(他们不就是要个硕士嘛),申上了名校就稳稳的高盛大摩MBB(读硕士刷学历啊,其他就不差啥了)。现在看实在是too young。年初在申请结果惨淡心情低落的时候有幸和一个业界senior聊了一场,从此停止闭门造车,开始和各种业内长辈、哥哥姐姐、前同事聊,去了解行业动态,也了解就业市场的情况。慢慢的才意识到,其实情况远没有想象中乐观:全球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ChaseD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