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职赴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留美 MBA 一年小记 [2019.10.08]
2019/10/9 14:07:56
从去年参加 6 月份上海见面会到 UCR 第二年学业开始,转眼时间一年已经过去。当初的决定或许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毕竟按照中国学生的传统原则,学校教育应该是顺着惯性不间断完成的。像我这样工作几年后,还决定出国深造,从家庭到个人到公司,全部放行,这也就给我的留学经历增加了几分反抗传统的非中国特色,与此同时,前途的未知性和价值观的再塑造几率必然呈上扬态势。
果不其然,从先期抵美的同学发回来的学校周边地貌照片,就对我这个曾在祖国东部和南方生活的北方人产生了第一波冲击:9 月份的南加州,植被面积低的可怜,还呆在夏季分外炎热的华东平原的我,就能够想象,没有绿植的滋润,那当是一种何其煞人的热浪。这一年的一切,便从这几张照片开始,不停地校正中美间的差异,不停校正自己前行的坐标系。
按照学校官方统计,MBA 项目同学的入学平均工作年限为三年。但是,数学的统计往往没有实际来的精彩。我可以在这看到本科毕业后直接就读研究生的学生,也有一些是工作十几年的企业经营者,高管,创业者,律师,美军退役官兵。
每个 MBA 学生一定上过夜课,在这些课堂上,我们经常能看到许多西装革履的在职 MBA,他们需要在下班后驾车挤上高速公路风尘仆仆地赶来。
MBA 的每位学生都是一个复杂而又独一无二的故事,大家对 MBA 有着不同的期待,我见过被父母要求读个学位的各个国家的学生,也有的人是本科毕业不知去向继续读个研究生边走边看,也有的学生是单位派出来公费出国,还有一部分是要学成归来子承家族企业的,也有是有像我这样想从之前工作中遇到瓶颈借助留美跳板攀登到一个新高度的学生。
其实每种想法都有它的合理性,无论哪种想法的同学,都需要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朝着预想的定位,不断校正自己的方向。用国际关系部主任 Steve 的话来说:就是让自己在离开学校的时候,把自己起飞的仰角变高。
对于 MBA 的学生,学院从各位老师、领导到院长,都嘱咐我们不要仅满足于课上内容的学习,要多重视和参与课外活动以及课外实践,我想这一点对于工作几年又回炉再提炼的学生深有体会。
毕竟我们中国学生在理论学习的能力上本身不是弱项,再加上大部分同学都有一些商科背景,所以面对 MBA 大部分的课程,其实是要把一些曾经学习过的加深学习和理解。但这个意思也不是要让大家掉以轻心,美国的商科课程想要过,还是需要下点功夫的,要想拿到高分,就更是难上加难。更何况,学校的一些优质资源的入场券就是一个好的 GPA,大家在参加课外活动的时候,一定要把成绩搞好,不要本末倒置。
关注过我们公众号的朋友也曾经注意过,美国的招聘会,多采用宴会形式,学生需要有比较强的沟通能力。由于美国各行各业细分,没有国内所谓的超级热门行业。所以每个行业和地域人种都能举办起规模相当的招聘会。身处不同招聘会,自己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身份位置也要随时切换。
比如说,我参加过学院为我们举办的招聘午餐会,在这里,我们可以结识到一些工商界的老板,毕竟是以我们学院为主题,各位大佬也会很热情的和我们打交道,愿意听我们聊的人也比较多。而在参加华人招聘会的时候 ,由于毕竟基本可以用中文交流,大家彼此之间都是比较直接,氛围偏向国内招聘会,但是这种招聘会中的用人单位除了关注我们的能力外,还对我们未来是否移民的打算也十分关注,这有可能影响到他是否愿意培养你。
我也曾经抱着体验的心态,去我比较感兴趣的体育行业招聘会应聘,在会上,我可以感受到亚洲人在这个行业的稀缺,参会的许多人都是转型的白人和黑人退役运动员,半天见不到一个黄种人,文化的巨大差异就这样直观的摆在了我的面前。上帝给哪个民族打开了哪扇门,在这个场合体现的分外明显。
除了找实习和工作外,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ChaseD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