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桥大学(耶鲁交换)毕业感言——兼谈自己的MBA学习方法与收获 [2017.09.09]
2017/9/14 14:36:56
大家好,我就是曾经的summerbird2503,但是因为以前的雅虎注册邮箱作废,没法找回密码,看到大家的问题,也没有办法及时回答,非常抱歉。经过了两年的MBA历练,我想把自己的收获与成长和大家做一个交流,期待对大家的MBA申请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所参考。
MBA毕业感怀
——写在三十五岁的人生十字路口
三年之前的一桥被录取感言至今还记忆犹新,记得当时自我警醒的说了一句——我也知道这个MBA只是个起点,人生更多的挑战还在后头。不幸言中,三年后再回首,看到了这三年的成长把自己真正推到了一条更为艰辛的创业路的起点,没有回头路,只能往前冲了。但两年的MBA训练已经让自己没有那么害怕,也更愿意追随自己内心的声音了。一句话形容自己的这段海外求学生涯,那就是“辛苦,但不痛苦”。
这两年,经历了前两个学期的魔鬼式训练,真正体验到了一桥ICS(I can‘t sleep)的真义,也第一次感觉读书还可以这么难。在三十三岁的高龄,和一群投行咨询背景出身的小年轻(尤其在耶鲁)同堂竞争,用不太熟练的英语来分析公司财务运营状况,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之任务。但被推到了这个位置,天生不服输的那股劲让自己硬着头皮就上了。在会计、金融等硬课上,刚开始每次发言都是一次煎熬,因为我知道我的发言可能不太有营养,但是为了那40%的课堂贡献分,我必须说!直到现在还清晰地记得那种举手时的彷徨、挣扎,到最后的豁出去的无畏,这个过程的心理意义大于知识意义,尽管那些具体的算法已经开始模糊,但是金融课上我竭尽全力,争抢发言机会和在别人可能异样的眼光中坚持大声说出自己想法的体验已经镌刻在记忆里,尽管最后我获得98的高分,也学会了如何更优雅聪明的选择时机表达自己,但是我还是最感激自己这段看似吃相很难看的阶段,因为这才是我真正受到挑战和威胁时的本能反应,我骨子里面还是有着“斗士”的本质,这份骨子里的野性与血性让我明白在最艰难的时刻,我可以相信自己的本能,恰如《飘》中斯嘉丽在面对战争饥饿时那种一定要活下来的勇气与决绝。
而另一方面,我也更深刻的明白想让自己更为从容,我必须提高自己的商业“基础体能”。多年的体制内生涯让自己的动手能力是有问题的,想法大、却有些空洞,更愿意指挥、而不是自己动手,所以真正回归学生状态来做事时,才发现对工具的使用,对想法落地的商业经验,对各种商业套路的掌握差得太远。想起刘润在《五分钟商学院》里面说过的一句话“我们所谓的悲情往往可能只是因为自己能力不够,对于巨人过河来说是不需要战略的,只有小松鼠过河才需要制定战略”。我想,这种意识到自己商业“小松鼠”特质的自知和朝着“巨人”扎实迈进的行动力是我在这两年求学生涯中的最大财富。具体来说,我收获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 多元文化环境下的语言与思维切换
因为暴露在纯英语的环境下,而上课又全部采取案例教学法,上课发言成了重中之重。其实我是个爱讲的人,多年的辩论与演讲经历让我并不害怕面对公众讲话,难的是用英语来辩论。刚开始一些同学反馈我讲得太长,要点不清楚,我想这可能是语言能力不够的问题,不过康永老师的一句话点醒了我:“如果你觉得观点讲不清楚,你首先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本来就想得不够清楚,有时候是思维的问题,不是语言的问题。”因为有了这份觉察,每当我想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我先会仔细审视一下我的逻辑链是否清晰,是否有好的例子来佐证(更像法律人的思维了),然后列出要点和关键词或者直接画出推导图,用了这种方法后,我发现我的表达更清晰了,而在语言能力不够的条件下,逼着自己只讲要点,相反,母语的废话也开始变少了。这是多语言与思维切换的一大益处。
但是多元文化下的交流还是困难重重的,尤其在时间紧、任务重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ChaseD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