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正文

Offer@UMN(HRIR)&TAMU(OB) - 兼迟到的总结

[日期:2008-10-22] 来源:ChaseDream论坛 作者:Ln9527 [字体: ]

Offer, Minnesota HRIR PhD 2.9收到email说被放到waiting list上,4.4收到email的Offer. 整个过程没有过interview。

Offer, Texas A&M University, Management PhD (OB/HR) Accepted, 2月、3月两次面试。

个人背景:

交大工商管理本科;GPA3.41;近三年HR工作经验;GRE V560/Q750/AW3.5 (这些硬件条件感觉低于PhD的平均水平的)

推荐信US教授一封(个人感觉起很大作用),大陆AP一封(具有海外背景),台湾教授一封。

国内论文有一些,基本上算是凑数的,没什么用;申请时正在写一篇工作论文(第一作者,和前两个推荐人一起合写,目前被AOM接受,正准备投Journal),具有有多大作用也不清楚了。

PS:等最后决定去哪里了再分享一下这次申请的经验和教训吧:) here it is:

申请心得与启示:

随着签证、体检及行程的确定,今年的申请工作也算是尘埃落定,有一个完满的结局。虽然Offer已经来了很久,也早已做了选校的决定,由于本人天性慵懒,长时间来无心对过去这一段漫长而曲折的经历进行思考与总结。现在,终于有这样一个机会,静心反思,聊作对自己人生一段重要经历的记载,也寄希望能对后来的追梦人有所启示,尽一份微薄之力。

说到申请以及得到的结果,可以简单有几个词概括,幸运、神奇、曲折、坚持。我的申请过程可以说是相当特别的,甚至有一点点传奇的味道,但是这一段特别的经历并非不可复制,相反也许能对那些没有出色背景申请资源却又无比坚持的申请者以鼓舞和启示。

我05年上海交大管理学院毕业,毕业之后选择留在学校里从事HR方面的工作。工作之余,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生目标等诸多问题进行思考和规划,并确定了未来为止奋斗的目标。至此,确定了PhD申请的决心。大学里的工作虽然不像很多人想象中的轻松,但毕竟相对于企业,可以有很多自己支配的时间。利用这些时间,我开始了G/T的准备和考试。在学校的另一个好处就是你有很多可以进行研究活动的资源,国际期刊的数据库,一些专业领域内的学术交流活动等。这段时间的生活是紧张而忙碌的,工作、GT、读文献、参加一些学术活动,每天时间排得很紧,总感觉时间不够用。这些平淡无奇经历相信很多申请过的人可能都有体会,但是平淡的背后却悄然孕育着机会。

随着对OB/HR的研究方法、内容有一定了解,阅读了一定文献的基础上,我同几个研究生朋友设计了一个研究项目,并调研回来了一批数据。由于准备比较充分,数据的质量还是不错的。有了这样一批数据,我的研究就有了一个大致的方向,等到真正开始分析数据时才发现自身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的极度匮乏,于是开始了痛苦的边学边做的过程。 对OB熟悉的人可能知道,国内的研究同北美的落差实在太大,刚开始遇到问题时往往是无人可问,即使有了答案你也不知道是否正确。还好,有个师兄在HKSTU读OB专业的PhD,给予了我相当大的帮助,将许多他们上课用的资料、论文发给我学习。其中我重点学习了OB研究中还算比较新的multilevel analysis这种研究方法,而这种方法正好可以用来分析之前收集的数据。这样边学、边分析,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终于在数据中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结果,但是当时还不知道这些结果是否有价值。正巧那时碰到来交大访问的Prof. Larry Farh,向他展示了这些发现。他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提了一些改进的建议,并鼓励继续下去,多读一些文献看是否能找到合适的理论来解释数据结果。这在当时无疑对我是莫大的鼓舞。随后,我围绕数据结果的变量,开始大量阅读文献。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也提出了几种对数据结果可能的解释,但是每一种都无法完全说服我自己,研究进展陷入瓶颈,不知该如何进行。

在做研究的这段时间里,GT的准备也在同步进行,但是由于还要上班,准备的时间真的就很有限了。时间到了7月份,GT的结果出来了,成绩相当令人崩溃-GRE 560/750/3.5 iBT 88(还好二战考了个幸运分100)。奇怪的是看到这么崩溃的分数,我居然一点都不感到崩溃,看来当时的心态还是不错地。成绩的结果无法改变,当时又逢假期,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初有眉目的研究当中,以期能有什么收获。于是,开始按照JAP的典型套路开始将数据的结果逐步整理成文章。说实话,当时心理是一点普都没有,这辈子写过最长的英文就是GRE作文了,一下子开始写英文论文还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我还做了另外一件事,后来这件事对我的申请是决定性的。我把我发现的结果和我简单的想法整理了一下,发给了我研究的这个topic的提出者。当时也只是想学术交流,并没有期望太高,这也谈不上陶瓷(这个教授的系就没有PhD program)。信是7月末份发的,一开始是石沉大海,等到了8月中旬,AoM会议结束之后,突然收到教授很长的一封回信,对我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了回应,并对结果表示了明确的兴趣,信末提出一个难以置信的建议,如果我有机会完成初稿的话可以发给他看看,如果我愿意,可以做我的合作者。当时是相当激动!仿佛黑暗中前行的人看到一丝曙光。之后我夜以继日,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初稿,发了过去。让人激动的事再次发生,我的初稿教授非常人可,以至于问我从哪里获得的PhD,现在在faculty是什么Rank(因为在邮件中我们没有交流过任何个人信息)。人当时都有点飘。当我回信说明我的情况和打算申请后,教授非常坚定鼓励我申请,并说尽可能提供帮助。由于那段时间教授课程比较多,我和教授商量又邀请了从HKSTU毕业的一个faculty加入文章合作者的团队(我的第二个推荐人)。一来二去,教授就文章修改、我的申请学校、推荐等很多问题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并少见的将写好的推荐信发给我看。可以说这封推荐信是我所见到、我能想到,最有力的一封。申请期间,我申请了18所学校,每个学校的推荐信格式,提交形式都不尽相对,教授不厌其烦,能网络提交的帮我网络提交,不能提交的从美国一所一所的邮寄,到后来录取过程中时时关注我的进程,特别在我面试完Texas A&M,教授亲自打电话到给program cordinator游说,再到后来作选校决策,教授全面分析了两个项目的优劣势,甚至在他的同事当中做了一个vote选择。时至今日,我深怀对教授的感激之情,对一个素未谋面之人尽心尽力尽责,实为难能可贵。

启示:

商学院PhD的申请很不容易,甚至比想象中的更困难,特别是对我我们这些从国内直接申请的人而言更是缺乏一些关键性的资源-有力的推荐,教授资源等等。幸好的是学术的交流是平等而开放的,无论你在哪里,无论你是什么人只要你能提出有价值的观点,你就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学者去沟通去探讨。常常看到有CDer困惑于如何找到好的推荐,其实完全不必拘于能够接触到的那些教授,网络的存在可以使我们同任何一个人交流,二是如果以学术交流的目,平和的心态真正去探讨一些学术问题,往往比目的性很强的联系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三选择合适的教授,在学术研究、观点上真正可能对你感兴趣的教授,而不一定是PhD program committee成员。

后记:

正如我提到的,对比大多数的申请成功者,我的条件很一般。本科毕业,GPA不高,GT不高,在我下定申请之前也没有什么离奇的经历。但是,在我决定走上这条曲折而不平坦的道路之后,我的决心从来没有动摇过。回想我选择这条路时候的条件,如果评判的话,被录取的几率几乎不存在,然而当我走上这条路时,条件会不断地发生变化,你根本不知道未来会有什么样的情况发生,你无法掌控,但是唯一你能决定的是你要不要走下去。回想整个过程,我常常问自己,如果今年我没有那么幸运结果会怎样,我想我有答案,如果那样的话,我也许今年不会有所收获,但是我坚信在未来的几年内,我一定会在某个优秀的学校里继续实现梦想,也许道路会曲折一些,但是终会到达。你的决心有多大,你的机会就有多大,但在上路之前,提醒一下自己,你想好了么?

--------------------------------------
原文引自:
https://forum.chasedream.com/dispbbs.asp?boardID=61&ID=315555

参与讨论及查看更多的相关文章请访问【商学院Ph.D交流区】
https://forum.chasedream.com/list.asp?boardid=61

打印 | 录入:steven
相关文章      
ChaseDream版权声明
活动日历
{{item.event_geo.name}}

{{item.subject}}

<<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