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正文

[人间正道是沧桑: 起心动念之间,差距已形成] 我是如何斩获 G 770,美国全奖MBA的 [2019.01.18]

[日期:2019-02-28] 来源:ChaseDream论坛 作者:liuxiuqing [字体: ]

还有 1 个月我就要提前毕业了回国啦!万岁!望着一屋子的美国学生(我是助教),看着他们考试的样子,我的思绪又飘回了多年前自己坐在电脑前,被 GMAT 折磨得郁闷无比的那么多个日日夜夜啊!

记得考试,我是第一个走出考场。拿到成绩单后,整个人是麻木的。我根本笑不出来。

之前看到 CD 论坛里,那些考了高分的同学,说自己考到高分后,觉得自己一点也没什么开心。我简直不敢相信,怎么会不开心呢?你知道我有多痛苦吗?要是换了我,我简直要欣喜若狂了!。。。

但是,当终于轮到我,当我最终真的拿到那张成绩单时,一霎那间,我真的懂了,那些同学真的没有装逼,真的是开心不起来。因为为了这张成绩单上的数字,我付出了太多。

我当时的心里,简直是在咒骂这个考试:这该死的考试,真把我害得好苦啊!

好好好,各位宝宝,允许本宝一上来发泄一下悲愤之情啊!

下面言归正传,“干货”统统给你!

好,先拿出诚意,我的语法分享课《比 Ron 语法更简明的 GMAT 语法视频》。由于无法在帖子里插入视频,所以我只能把它挂在网易云课上。

《比 Ron 语法更简明的 GMAT 语法视频》

链接:https://study.163.com/course/introduction/1006378016.htm

(1)考完试,那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但请相信我,那真的是整个出国留学中,我所体验到的最最艰难的一步。一旦你考到一个高分,那么申请入校的事情,多半是水到渠成的。

GMAT 的苦,以至于我后来看到全奖通知书,也开心不起来。。。所以,即便我现在可能是某些人眼中的所谓“大牛”,我心里明白,我也是从一颗小小的“牛牛受精卵”长成的啊!

这颗卵子包含了我的一些内在素质,例如,抗挫力、专注力、毅力,加上勤学苦练。

而这颗精子带来的是外部的养料,如大神导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看得更远)、志同道合的考友、真题资料,以及在中国的国学古典书籍,如孙子兵法(商场如战场,GMAT 考试就是一场战斗啊!)、孔、道、儒思想的长期熏陶下,建立起来的思维和心智模式。

这里想说下大神导师 GWD。早在 08 年我就上了他亲自授课的班。可惜的是,他现在已经不亲自授课了。SC GWD 并没有教得很细致,他只点了一些关键点,来表达他对 SC 的思维方式的理解。我是通过自己大量总结和不断专研,才掌握了 SC 精华和非常多的考点。而 CR 他讲的是“有关无关”概念,我感觉这对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同学来说,落实到具体判断的时候可操作性不是很高,倒是这个概念纠正了我错把“逻辑”当“推理”的理解错误。但大家可以看到我后文写的CR部分心得,都是通过自己刻苦总结,才最终走出来的。

我也是学习了正确的商科思维方式,这可以说是在考G的路上先“明道”,不走歧路,这一点可以说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然后通过自己的长期归纳总结来发现考点,不断剖析自己思维的“盲点”,训练正确的解题思维路径,再加之勤学苦练(那么什么是勤学苦练呢?就是做题做到看到题目就想吐、看到题目就想把复习资料都撕掉、想用脑袋撞墙、想躲到厕所里、想挖个地洞钻进去、想跳楼、更想把出题老头都拉出去枪毙了(哈哈哈,开个玩笑,但当时真是那么想的呀!)。即便如此,还是要控制住自己的心,集中所有的专注力来做题。吃饭、走路、等地铁、等公交、站着、坐着、忙着、闲着、睡觉、甚至做梦都在分析错题、反思自己的思维路径。。。),才最终挣脱了GMAT的魔抓!简直就是魔鬼训练营啊,有没有?真的是应了那句老话:纵使G虐我千百遍,我待G始终如初恋。

GMAT的过程就是不断取势、明道、优术的过程。

(2)考 G 需要非常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支撑!

逛 CD 论坛、发帖提问、与考友探讨考题、报班学习、背单词、刷 OG、PREP、曼哈顿语法、GWD、做模考、参加备考梦之队、向考神大牛讨教经验,刷考位、改考期、再刷考位,等等等等,大概是我能想到的、所有备考能做的事我都做了。显然,这里面不少是弯路。

由于是边工作边备考,所以备考的过程格外艰辛。而且上下班是来回 4 小时的路程。所以,每天等我回家,能够坐在电脑前开始复习 GMAT 时,差不多就已经是晚上九-十点钟的样子了。

然后,每天都至少保证3个小时的做题练习时间。经常,晚上做题做到怀疑智商、怀疑人生。这时候我就会听一首歌——《夜空中最亮的星》。 真的是从歌词中汲取力量。今天,我其实发现一首更好的歌:华晨宇的《寻》。极其励志,又好听到爆炸的一首歌!相信你听第一句,就会爱上这歌!(B站视频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9923103?from=search&seid=6698796019341636302)。两首歌的歌词有些相似呢。下面摘录《寻》的开篇,先鼓励下大家。

"枕边没有风浪,怎么我们会跌荡摇晃, 伸手不见月光,怎么繁星能闪耀光芒。 脚印会旧,而梦还在走 太阳尚远,但一定会有 等到天亮,我们都寻找到最漂亮愿望。"

再献上我很喜欢的视频的结尾语:

“世界不是用来看的,是用来行走的, 走远一点,才能离它更近一点 宇宙里最大的声音,是寂静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我们什么都不说 只听见万物生灵 除了这一生,我们又没有别的时间, 能走多远,就走多远。”

但是,就算是被 GMAT 虐成这样,第二天一早,我也总能精神抖擞地去上班。不过,坐在公交车上的我。样子看上去肯定是神情凝重,眉头紧缩的,更确切地说有时候是呆若木鸡的。

因为我的脑子里想的全是GMAT的题。通常我是抱着厚厚的资料本,边做题边思考。很多次都因为思想太集中,而坐过了站。我感觉那段复习的日子我快要精神分裂了。

因为我就在想:为什么很多时候我掉进出题老头们挖的坑里,而我丝毫没有意识到呢?看完答案才恍然大悟,我的大脑为什么就那么容易上当,为什么就无法勘破这些坑呢?GMAT 的这些题目到底是怎么利用我大脑的惯性思维,使我掉进陷阱的呢?这种体会在 CR 和 RC 部分特别明显。

无数次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路径,检查自己思维中的盲点,琢磨自己到底是在哪一个思考的环节走上了岔路。不夸张地说有时一道题,我能反反复复地复盘思考一个小时以上。

你说一个道 1 分 30 秒就能做完的题,我能研究一个多小时,还经常百思不得其解。真的怀疑自己脑子是不是被驴踢了,你说是不是要精神分裂了?

之后,就是大神导师 + 自己的刻苦专研,才终于走出,刚才已经说过,这里就不累述了。

(3)说一下为什么我没有去刷考?

说真话,是因为我害怕,我会越考越怂。我不允许自己失败。我在论坛上,看到太多同学因为连续考了几次,都没有理想的分数,在那里哀嚎。。。 很多同学拉锯战,分数越考越低。或是本来分数还可以,然后一个大跟斗栽到 580,然后丧失了斗志,最终放弃了 GMAT,甚至是自己出国的理想。这些前车之鉴我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很多同学会有一种错觉,认为一生可以有8次GMAT考试机会,那就慢慢折腾吧。在我看来,其实这是一个相当严苛的限制。因为,你一年只能考五次,五次考不好,你的申请就必须再等一年。而且你第二年,乃至你的余生,就只剩三次机会了。

不要以为你看到 CD 论坛上那些五站上 700 的帖子,就认为这考试只要努力,只要多考几次,就能上 700了。你看到的这些帖子都是幸存者偏差。更多人是考了三次就再也没有勇气考了。。。这些人是不会再来发帖子的。(感觉这又是一道 CR 题)

如果,在第一年的五次机会里,你再赶上换题库、没有准备好、临时有事、临时状态不佳、发挥不佳的话,你算下你真真能完全押到库尾,又状态发挥都好的情况能有几次?

明白了这些道理,你就该明白为什么能上 700 的,10 个人里只有 1 个。

你每考一次,实质上就是把自己拉得离 700 更远一些。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GMAC 公布的中国考生平均参考次数是 3、5次。

而且,这个换算还不是线性的,基本上你考完第三次,再上700的概率是断崖式下降的。我们且不说你上一次的考试分数是否会影响下一次考试题库,单从信心和精力这一点上说,就是这样的:

建议大家不要随意去刷考!

原因有两点:

1) 尽量以最无懈可击的形象给学校。不要以为学校只看最高分。。。虽然学校对外宣传都是这样说。商学院喜欢一次就能把事情做对的人。因为商业上你可能错一次,就永远不会再有第二次机会了。

2) 你的上一次考试成绩,可能会从整体上影响到下一次你碰到的题库和成绩。虽然GMAC官方没有承认过这一点,但我个人对此是认为保持谨慎态度的。因为当年听GWD爆料过一个题目选错后再改对、以及选对后又改错,与一次选对、直接做错,得分和失分情况都是不一样的。还有,用鼠标满屏乱飞会被扣分、阅读题目时用鼠标拖着读也会被扣分、秒选会扣分、连错三个严重扣分、诸如此类等等的评分规则。我对这些规则,都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谨慎些总是没错的,因为避免这些动作也不难。何必以身试法?

(4) SC:重中之重。 之前看到两位同学,把下面这个”简单“的题,搞到很复杂,在这里抛砖引玉一下:

完整题目如下:

Emily Dickinson’s letters to Susan Huntington Dickinson were written over a period beginning a few years before Susan’s marriage to Emily’s brother and ending shortly before Emily’s death in 1886, outnumbering her letters to anyone else.

A. Dickinson were written over a period beginning a few years before Susan’s marriage to Emily’s brother and ending shortly before Emily’s death in 1886, outnumbering

B. Dickinson were written over a period that begins a few years before Susan’s marriage to Emily’s brother and ended shortly before Emily’s death in 1886, outnumber

C. Dickinson, written over a period beginning a few years before Susan’s marriage to Emily’s brother and that ends shortly before Emily’s death in 1886 and outnumbering

D. Dickinson, which were written over a period beginning a few years before Susan’s marriage to Emily’s brother, ending shortly before Emily’s death in 1886, and outnumbering

E. Dickinson, which were written over a period beginning a few years before Susan’s marriage to Emily’s brother and ending shortly before Emily’s death in 1886, outnumber

解题步骤:

第一步: 抓破题点-outnumber这个词。

第二步: 这词的划线部分之后是her letters to anyone else, 则返回句首找到 Emily Dickinson's letters to Susan Huntington 的表达,至比这题做完了。

为什么这样判断?因为 outnumber 它代表的是一种比较概念,而英语这个语言是极其讲究对称性的,所以比较的两个词必须在词性上完全一致。

用时 5 秒钟。需要 1 分 30 秒吗?大家可以看下 OG 上是否会给你这样“一剑封喉”的解释。(有时间我会写一篇文章,谈下为什么OG不会给你真本质的的解题思路。)

并不需要背单词,不用读句子,不需要理解句子,不需要费脑子,对吗?SC 里有相当一部分题目都是这样,并不需要进行以上所有这些动作的。

GMAT 考试是一个测试应试者脑容量的考试,我们要想尽办法节省每道题目所占的“带宽”。

当然我也有看到有人质疑说:“现在考试实际情况是只要碰到那种题,就说明妥妥的低分库可以报下一场考试了。”

那么,我想解释一下:

首先,现在考试难度是不是比以前变难了?我这里有一个刚认识的学妹也在问我,现在考试是不是比以前难了?然后我问她为什么这么想呢?然后她说因为她已经考了五次了,还没上700。她说考试时碰到的那些题目, 她都觉得很难选,非常纠结。

然后我就让她给我举一些例子。我看了一下,发现并没有超出我以前总结的考点的地方,甚至有些题目还是十多年前的。

例如,有一篇关于比较海蛇与陆蛇血液循环系统的阅读文章,我 2008 年刚开始学习 GMAT 的时候,都已经做过了,而这篇文章居然还出现在 2018 年的考试中。

其实,大家只要看看自己现在手上的复习资料,里面很多题目绝对有十多年的历史了。

而且,GMAT 这个考试的考点,除了 RC 没有固定考点,SC 和 CR 的考点相对来说比较固定的,最最固定的就是SC,可以说万变不离其中。

其次,我们对题目难易的判断,会存在一些主观性的偏差。我们总是偏向于觉得自己做不出的题目就是高分库的,而自己轻松能够解出来的题目,可能就是低分库的。实际上并非如此。

再次,即便我们在考试的时候遇到了低分库的题目,整个考试的成绩最终是按照我们整体的答题情况来决定的。并不是说我们一旦遇到低分库的题,我们这个考试就完蛋了。

所以无论如何,大家在考试的时候,不要被这些主观判断因素干扰,一定要咬牙坚持到底。

那么大家所关注的语意呢?不是说语意不重要,我举例说的是一类可以秒选的题,这个时候就不要浪费宝贵的时间和脑细胞去研究语意了。

不要用自己臆测的语意来预判,语意是通过理解考点和掌握正确的解题思维后“得”出来的,而不是靠主观“想”出来的。也就是说做完题目后,题目的真实语意才会显现出来。

因为如果你一看到题目,就试图根据题干本身,去琢磨这道题目的正确语意,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如果 A 选项不是正确答案的话,那么相当于你试图从一堆乱码中去理解语意,这样不烧脑才怪!而且更糟糕的是,你很可能把语意从根本上理解错了。

另一种情况是,如果你不掌握正确的考点思维,那么你选出来的答案很可能就是一个错误的选项。而这个时候,你自认为这个选项的语意上完全没问题呀,但是却不是出题者要表达的那个意思。

如果复习和考试的时候,还无法直接通过“明显的点”来排除掉迷惑项,那么就说明你还没有把SC吃透,所以会做得很纠结,感觉不出选项之间的差异点。

其实,在一般人看来那些十分纠结的迷惑选项,与正确答案之间有着巨大的本质区别。所谓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5)CR:背后都是商业逻辑、数学逻辑和统计学逻辑

为了把 CR 吃透,我曾经用了整整 3 个月的时间,整理了多年的 CR 机经,试图摸索出 CR 究竟是在考什么?到底什么才是出题老头脑中的相关无关概念?CR 究竟在考哪些逻辑链?也就是说我想总结出 CR 的所有考点。

通过这样的总结,我窥见了CR最本质的理论基础。相关无关性、逻辑链的提炼,只是我们在做题时采用的“术”,而CR真正的“道”,其实是在考察我们对商业逻辑、数学逻辑和统计学逻辑的辨析、理解与掌握。

而要快速秒杀CR题,就需要我们对GMAT考试中常出现的那么些商业逻辑、数学逻辑和统计学逻辑有所了解,并熟练掌握系统的思维方式,在搜索到题干中的关键词时,能够瞬间就想到这些数理逻辑公式。

比方说,当你看到关键词有百分比的表达,就要想到这道题可能要考虑百分比的基数问题,或者要同时考虑分子、分母问题。

下面举个例子,

In general, jobs are harder to get in times of economic recession because many businesses cut back operations. However, any future recessions in Vargonia will probably not reduce the availability of teaching jobs at government-funded schools. This is because Vargonia has just introduced a legal requirement that education in government-funded schools be available, free of charge, to all Vargonian children regardless of the state of the economy, and that current student-teacher ratios not be exceeded.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f true, most strengthens the argument?

A. The current student-teacher ratio at Vargonia’s government-funded schools is higher than it was during the most recent period of economic recession.

B. During recent periods when the Vargonian economy has been strong, almost 25 percent of Vargonian children have attended privately funded schools, many of which charge substantial fees.

C. Nearly 20 percent more teachers are currently employed in Vargonia’s government-funded schools than had been employed in those schools in the period before the last ecionomic recession.

D. Teachers in Vargonia’s government-funded schools are well paid relative to teachers in most privately funded schools in Vargonia, many of which rely heavily on part-time teachers.

E. During the last economic recession in Vargonia, the government permanently closed a number of the schools that it had funded.

这道题目的题干逻辑链是这样的:不管经济如何,向所有这个地区的学生,提供免费教育机会后,作为分子的学生数量会增加,而师生比率又不能比现在大。所以,作为分母的教师数量也会增大。

题目问加强,那么我们只要找到一个选项能够说明,学生数量会越来越多就行了。而B选项的意思是说在经济好的时候,有25%的学生会去读收费的私校。那么,在经济不好的时候,这些学生就很可能转向不收费的公立学校。也就是加强了题干所说的学生数量会增加这个条件。所以是正确答案。

当你仔细分析其他选项,就会发现他们都和这题的逻辑链没有任何关系。也就是俗称的“无关项”。

其实,当我们把 CR 能力提升上来之后,你会发现我们光靠看这些选项的论述重心主体(A-师生比率、C-更多老师、D-公立学校老师、E-政府),就可以判断出这些“无关项”了。因为正确的重心主体应该是讨论学生的情况,而只有B是在讨论学生的情况。

当然,这种只看论述重心的方法,我并不是很推荐大家去用。因为这种方法需要对备选项的预判做到万无一失(同样的逻辑链,出题者可能会给出不同的“攻击”方向),而且需要很强的瞬间把握句子重心的能力。实战中,建议大家还是要把每个选项都读完整。

我的 CR 思维方式,完全不同于简单地按照题型来分的加强题、削弱题、假设题、评价题等等思维方式,也不等同于“有关、无关”的概念。

虽然,相较于题型分类法解题,“有关、无关”的概念更接近于正确地CR思维方式。但毕竟,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比较缺乏可操作性。

有幸的是,我通过自己的总结,反而窥见了 CR 的本质。具体来说,就是我通过对 CR 题中所出现的“场景”的分类总结,提炼出各种场景下最常会考到的商业逻辑、数理逻辑以及统计学逻辑。

例如,如果你看到一道题目是在讨论“动物”,那么你明白出题老头会在这一场景下,考察什么样的商业逻辑、数学逻辑和统计学逻辑吗?或者,换句话说,如果现在让你来出题,你想一下你会立即想到写些什么内容呢?

你是不是只能想到prey和predator?好,那么我告诉你就我多年的总结来看,可能会考到的逻辑链就是:

A)(用食物链来表达的)总量=密度*区域范围;食物百分比量与吃食次数关系。

B) 从保证食物和抗衡天敌两方面来考虑。

1)天敌的好处理论; 2)天敌制衡理论; 3)食物减少无害理论; 4)食物竞争者的好处理论。

C)灭绝

1)食物和 habitate(食物与天敌); 2)人类捕杀与疾病原因(天敌)。

大致上就不会超过这三种类型的逻辑链。当然,这三个大类下,还会分出更细的经典逻辑链,但数量也十分有限的。

再例如,让你用”房地产“”酒店“这两个场景来出题,你会怎么写?是不是更没思路了?好,那么我来告诉你出题老头们的经典思路:

房地产:税额=税基*税率×量(人数×人均量)

酒店:税额=税基*税率(档次)×量(人数×人均量住的晚数)

所以,你看当我们看到“场景”,而脑袋里没有闪现出这些理论和公式的话,只想着去根据题型来思考,是不是很小白?是不是很容易就发散了?

请记住,通过 CR 我们要学习的是如何正确看待数据,以及如何取样、如何通过实验论证各种现象、如何正确看待实验结果。

(6)RC:本质是考察快速获取信息、把握作者观点和中心思想的能力

大家都知道,GMAT的考试时间非常紧张,如果考场上阅读硬是逐句理解的做法来做,会非常费时费力,而且正确率并不高。

RC的本质是考察快速获取信息、把握作者观点和中心思想的能力。在阅读文章时,要快速合并信息同类项,按照信息不同类项,从逻辑角度分析文章。

有时候即使读不懂文章细节,从逻辑行文的角度分析文章结构,也能让自己快速找到正确答案。

另外,不要把GMAT考试作为英语能力的考试来复习。GMAT阅读单词和句子都不算难,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即使文章你读懂了,也未必能把题目做对。因为,GMAT阅读真正考察的是逻辑思维能力。

下面举个例题:

原文大意:

P1 :研究人员研究小孩对东西的认知。实验一:在房间的沙发后放布娃娃。给小孩子看图纸/微缩模型,图纸模型上画出了房间的布局,标注了布娃娃的位置。小孩看完图后,进入该房间找布娃娃,结果找不到。小孩不知道 要去沙发后找玩具。

P2 :实验结论:2岁以下的小孩不能正确认知图纸和实物,无法把图纸和真实关联起来,不知道图纸表示出了实物。小孩能够分别识别实物和模型,但无法建立起两者之间的关联。

P3:为了证实实验一的猜想,又做了实验二:研究者先带孩子参观该房间。告诉孩子,现在我们变个魔术,东西都缩小了,然后给他们看图纸,并告知玩具藏在图纸上这个缩小了的小帐篷里。接着让小孩进入房间,到真实大小的帐篷里寻找玩具。小孩这次找到了。

实验结论:如果人为地替儿童联系其实物和模型,他们就能够识别了。

问题:研究人员告诉小孩那个图成了现实,是为了什么?

争议选项 1 :告诉现实与 symbolic 之间的关系。

争议选项2:验证他们的猜测,小孩知道了关联后回去沙发处拿玩具。

这类争议选项,可以说在 GMAT中遍地都是。因为 GMAT 这个考试,考查的就是选项间极其细微的逻辑差别。

这篇文章的英语原文,就单词和英语句子难度来说,绝对是非常容易读懂的。但是,在考场上,大多人都无法瞬间作出正确选择。

一般没有 GMAT 高分经验,且对 GMAT 缺乏长期研究的同学,是很难一眼就识破出题者的意图的。

拿这题来说,两个选项的逻辑意思的最大差别就是:选项 1 说明的是研究人员告知小孩那个图成了现实的意图,而选项 2 回答的是研究人员做实验 2 的意图。选项 1 才是问题所问背后最最本质的逻辑。这是 GMAT 阅读的精髓之一。

(7)心态:从怀疑智商、怀疑人生到心有成竹

“狭路相逢勇者胜”。GMAT这个考试拼的是“势”,也就是“势气”,其次,才是实力,思维能力。

由于 GMAT 考试是自适应考试,也就是说它会通过不断交错题型、交错题目难度,来测试我们的最弱点,然后不断就这一点对我们作出攻击。所以,做题的时候一定要保持一致的 pace。而且,千万不能连错三题。

另外,我想说的是一定要设立高分目标。这一点极其重要。如果你是蚂蚁心态,再小的石头都是障碍;如果你是雄鹰心态,再高的山峰也敢尝试!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8)要读名校吗?

能拿到 UCR 全额奖学金一部分是 GMAT 高分,一部分是本科学历(上海交大优秀毕业生 TOP 5%)、工作背景(曾就职于三家世界 500 强的跨国企业(美国霍尼韦尔公司、德国 SAP 公司、法国施耐德公司),分别担任全球和亚太区职业经理人职位。),和软实力。我们班上的美国同学,本科毕业于斯坦福和 UCLA,UCB 的都有。学校排名越高肯定奖金越少的,因为同时录取我的 UCD,UCI 给了我半奖。

我没有申请第一梯队的商学院,是因为虽然高分是有力的竞争项,但两年前的形势是,基本没有奖学金。(2018 年开始形势有所变化,所以大家千万抓住这个好机会。)而且,第一梯队的目标都是young candidate,我在这点上有无法弥补的硬伤。

我有自己的定位,因为我的工作经历已经够丰富了,而且学成肯定要回上海的,因为有自己的创业教育公司,再花近二百万买一张名校的学历,对我来讲意义不大了。

反而,我觉得在美国的工作实践才是最有价值的。学校给了我TA(Teaching Assistant)的机会,每周给商学院的美国本科生上两节课。我觉得这是理解美国教育体系、美国大学的好途径。来看看美国学生对我的评价吧。

同时,我还在我们商学院的市场部和国际关系部实习。在与教职员工和学生们的接触和沟通中,我也进一步深入地了解了美国社会、美国人的价值观、美国文化,以及锻炼了与美国人、乃至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打交道的能力。

不过话说回来,对于刚二十几岁的 young candidates,我还是非常建议你们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努力申请名校。原因是,你们处在事业的起步阶段,投入到名校的成本,还有足够长的时间可以收回这些成本,并在相对较长的时间段内,享用名校的溢价。

例如,特朗普在他写的《交易的艺术》中说,他自己从沃顿商学院毕业后,并没有觉得自己和商学院的同学们有什么特别聪明和厉害的。但是因为他的这张毕业证书,让很多人对他刮目相看,在生意场上取得了很多合作的机会和资源。

再说我们熟悉的马云,如果年轻时的马云,手里拿的是沃顿商学院的本本,而不是杭州师范大学的本本,他当年会找不到工作吗?

毕竟,这个世界,从来都不缺千里马,少的是慧眼识人的伯乐。当年马云找遍了华尔街的风投,受尽羞辱。被当作做黄页、做互联网的骗子。。。最后,还是孙正义主动约他,只聊了 6 分钟,就想给他 3000 万的风投。


祝大家早日与 GMAT 分手!!!

--------------------------------------

原文引自:
https://forum.chasedream.com/thread-1337262-1-1.html

参与讨论及查看更多的相关文章请访问【走出GMAT困境】
https://forum.chasedream.com/forum-34-1.html

打印 | 录入:steven
ChaseDream版权声明
活动日历
{{item.event_geo.name}}

{{item.subject}}

<<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