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正文

普通71党的BA申请总结

[日期:2018-11-12] 来源:ChaseDream论坛 作者:ppzzppz [字体: ]

趁着春节假期,想想还是应该记录一下这段难忘的申请季,要是各位能从中得到一点收获,那更是意外之喜了。

一共申请10个项目,9个录取,1封拒信。分别如下:
AD(均为BA):
WUSTL
W&M
Rochester $
Brandeis $
GWU $
SMU
UMD
以及俩出于失学恐惧而申的MSF:
REJ
WFU BA

关于选校:

说实话,选校是一件非常personal的事,一个学校能提供给你什么,你看中的又是什么,都是需要自己去好好思考的。CD的选校投票在我看来大多有失偏颇,大家根本无法知道各个因素在你心中的权重,最后往往就投出一个bar最高的学校,参考意义不大。相比之下,不如找到在读的学长学姐,询问项目的优点是否如自己想象的那么好,项目的缺点是否真的难以忍受,再去做判断。

拿我个人情况举例,我希望留美工作3-5年之后回国,那么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就业相关的因素:地理位置、项目受认可度、career service是否给力、课程是否满足市场需求;其次是回国的认可度。由于我本科学校并不出众,综排在我心中的权重自然就会显著高于Top 985的同学(真是羡慕他们可以任性地选校);最后是一些个人方面的考虑因素:费用、气候、有没有一起留洋的男(女)朋友等。

关于标化:

标化自然是多多益善,但也不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除非一些分控项目),总的来说学校还是会从整体考虑申请人素质的。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我的硬件可以起到振奋人心的效果,但身边也不乏软实力强大,却因为标化硬伤而被好项目拒之门外的朋友。所以尽管分数不是一切,TOEFL 100,GMAT 700,GRE 320的硬指标最好还是要达到。对于大部分t1项目而言,105+/720+可能才是一个比较有竞争力的配置。

关于实习:

在这个人人都宣称自己学了几门网课的申请时代,一份或是更多数据相关的实习显得更加珍贵。一份含金量高的数据相关实习是对申请人怀有行业兴趣、了解行业环境、具备行业技能的证明,在申请中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补充一句:有关系并不丢人,在简历还不够亮眼的阶段,大胆地动员父母、勾搭学长学姐、海投去争取优质实习的机会吧。

关于中介:

这大概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本人因为家人的极度不放心,被迫找了一家还算真诚的中介,然而事实证明真诚可能是他们仅存的优点了。在我反馈文书初稿写得稀烂后,中介表示同意修改,然而二稿稳定的质量让我直接放弃,转向其他文书平台和自己修改;网申频频出错,好在我手握账号,及时修正了“校区随便选、签名日期是生日、推荐人title拼错”等低级错误;所谓的mock interview就是以电话的方式,毫无反馈地逐条读面经。。。万幸我早就做好了DIY的准备,各方努力下来也算是申请成功,然后被作为中介的经典案例拿去宣传。

但由此就把中介一杆子打死似乎也不太科学。平心而论,中介在申请中确实为我节省了一些时间,也起到了一定的心理陪伴作用(毕竟在焦急等第一个AD的阶段,有个人听你吐槽抱怨也是一种不错的减压方式),但性价比实在是太低太低。因此我推荐各位选择半DIY的方式,在选校、文书、面试这三个核心环节找靠谱的文书平台、学长学姐、甚至是付费的过来人咨询、修改、mock。其他的方面,还是自己亲力亲为吧,相信你也不愿意让中介用二十分钟/所的速度代办标价大几百的网申(还很可能填错)。

我在申请阶段大概用了三四家文书平台的服务,其中有几家感觉不错(当然,很大概率取决于你选择的顾问是否靠谱)。

此外,广交各路朋友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我在申请季就认识了很多大腿(抱紧)和优秀的申请人,大家平日里一起吐槽,录取了发发红包,被拒了抱团取暖,也给我单调的申请季增添了很多乐趣。

关于文书:

这大概是我付出最多的部分。如果简单粗暴地量化,我大概读完了接近10本简历、文书、推荐信指南,跟完了CD整个17 Fall申请季,看完了近几年大多数经验贴,听了20+场相关讲座……并非所有的努力都是高效的,其间也绕了不少弯路,所幸最终还是得到了回报。

(1)简历:

简历非常重要。作为求职时的第一印象,简历在申请中也自然会被职业导向型的商学院给予极大关注。有两名AO在面试时就主动夸奖了我的简历,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怎样精确地描述自己的职责?怎样体现其对于公司业务的重要性?是否独创性地使用了新的方法?带来的效益能否直观地量化?一份好的简历改多少次都不为过,我在初稿完成后分别请朋友、老师、专业人士、native提过意见,层层修改后的质量跟初稿比起来,简直是天上地下。

(2)文书:

重要性不言而喻。好的文书首先要回答好几个老生常谈的问题:Why BA?Why us?Why now?Why you?前三个问题绝大多数人都会在提及,大体可以概括为“所有经历由点成线,逐步推进心理建设、行业理解、技术水平,最终达到“我要读BA”的目的,诸如此类的经验贴很多,不再赘述。仅仅谈一下个人对于BA申请中优势展示的理解。

BA是什么?我觉得可以概括为“数据分析技能在具体商业场景中的有效应用”。其中提到的两点,商业知识和分析技能,就是在文书中展示自己的关键。理工科申BA?那就可以突出自己的quant背景之深厚;商科申BA?那就可以突出自己的商业理解之深刻;什么都没有?那还可以吹自己的逻辑分析能力之强;背景独特的小伙伴还可以扯一下结合了BA技术在原领域可能的新应用(diversity大法好)。在展示了自己的强项之后,可以借由相关实习经历(这也为什么数据类实习如此重要)表达“我见识到了BA技术的强大应用,意识到了自己的长处在补全了所缺技能后可以达到的功效,因此我要读BA”的效果。

以上终归是泛泛而谈,听起来颇有点模板的味道。其中的细节,还得靠大家盯着自己的文书,一点点磨出来。“翻来覆去看俩小时文书,就改了三句话”这种事情,在申请季实在太常见了。参考朋友、老师、专业人士、native的意见也非常重要,不同的人很可能会发现自己因为全知视角而忽略的一些问题。

此外,职业规划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很多人(尤其是很多中介)还没有摸清BA的标准就业方向。金融转BA,职业规划写去券商做行研(emmmmm)的比比皆是,这种不太靠谱的说法一出来,在AO眼里就多少有点跟风申请的味道了。

关于面试:

这又是申请中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我的口语还行(S 26),再加上面部表情比较丰富(drama king?),在面试环节还算是略占优势。一般来说,得到面试就意味着你的硬件得到了学校的初步认可(也就是没有被一刀切)。接下来面试表现可能在录取中会占到一半以上的比重。对面试而言,似乎也没什么经验可讲,简而言之就是get well prepared。面经都准备了吗?mock了吗?正装换好了吗?对着镜头纠正过仪态吗?当你的回答都是yes,相信你也就不怕面试了。

在电脑前一坐就写了三个小时,暂且就到这里吧。半年前的我还活在失学的焦虑中,半年后却已经得到了完全没有想象过的录取,真是感慨于人生的不可预料。总的来说,上天会眷顾每个努力的人,所有的付出都会得到回报。也祝愿还在奋斗的各位小伙伴们好运。

--------------------------------------

原文引自:
https://forum.chasedream.com/thread-1317048-1-1.html

参与讨论及查看更多的相关文章请访问【商学院Master申请区】
https://forum.chasedream.com/forum-14-1.html

打印 | 录入:steven
相关文章      
ChaseDream版权声明
活动日历
{{item.event_geo.name}}

{{item.subject}}

<<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