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正文

MBA申请过程的方法论

[日期:2017-07-11] 来源:ChaseDream论坛 作者:贾斯丁丁 [字体: ]

一直在CD潜水。Offer出来一段时间了,也没有想过要写些什么。直到最近有个朋友reapply,交流了不少,发现自己有些东西,贴出来可能帮到更多的人,所以决定写一写。以下内容,全都是方法论层面的,均不涉及对自我的认知和挖掘。另外,不保证正确,只是个人的总结。先说一下自己的情况:30,男,国内C9本科(纯文科),7年快消狗(管陪入行,后来跳槽了,所以申请的时候是个死销售),GPA 3.5+,G750/T111。无任何海外经验(一周的海外培训应该不算吧,也压根没写进简历里),土到掉渣。申了M7+Yale,最后去Stanford GSB。我不是大神,无论是上面的背景情况,还是继续读下面的内容,你就可以发现。

考试G+T

GMAT对我来说,就是场噩梦,考到怀疑人生。不想说考了多少次。。。中间有两次,考一半,撤了,犯恶心。。。后来认识到不少申请人,一次两次就760+,所以说人比人,气死人。G的复习,我后来想想是走了弯路的。最核心的,就是OG,特别是语法部分,无论是划线的还是没划线的部分,都要吃透。很多时候,我们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划线的部分;事实上,没划线的,自然就是GMAC认为对的。举个例子:this和that做代词,在之前的语法解释中,包括Ron的视频,都是错的。但是在OG2016的倒数第二题(好像是倒数第二题,不想去翻那本书了),未划线部分,this做了代词(类似I appreciate this之类的句子)。这意味着16年的考试里,this/that都可以做代词。我一直执迷于TN24, Ron,千行等材料,直到最后一次考试前,已经实在没东西复习了,才开始看OG。。。本末倒置,所以就自食其果了。

T考了两次,心疼我的口语,23。。。 一直给自己理由:不给我面试的都是因为我口语分数。这个理由,确实让我心里好过了一些。但是口语我尽力了,在第二次考之前,一个月的时间,我在iphone的语音里面录了近300次题目的练习。But,没鸟用。口语分数一直是22/23。所以,GSB给我的offer里面,是recommend我去读一个月的语言班的。But,太贵了,算了,自己在家练吧。这里也想第一次强调一下多申请的好处。我自己猜,很多学校还是在乎自己新生的profile的,特别是这些hard numbers。因为这些会是学校排名,对外招生,以及未来课堂效率的有力保障。我猜是GSB比较随意(或者说走心)的风格,让我成了漏网之鱼。

网申+论文+简历

在各个学校的网申要求中,GSB是内容最多的。甚至除了essay以外,还要录入一篇400字左右的类似“有意义的一件事”的文章。。。前前后后,用了近3个小时,把它家填完,过程中自然也是骂娘了无数遍。一般情况下,30-40分钟,一个学校就能填完了,最多不超过一个小时。BTW,我全都是申请的第二轮,在圣诞节前一个周末,一口气全提交了。

论文部分,我个人有三个策略:1. 两篇essay之间要有关联。尽量能让AO看到consistency。而且,这样的关联性,也能让AO尽快进入你第二篇essay中,去理解你。2. 主次要故事联动。讲关于自己故事的那一篇(what matters most to you/ your story about leading a team/...), 可以设计好核心故事,再配些小故事作为辅助/引子/总结(根据数字要求,选取1~2个),最后两个能连在一起。就像看电影,一定会主线剧情,也会有个“次线”剧情。这里我想就不用举例子了,都看过电影。这么做的原因,就是让essay更加立体、丰满。毕竟从头到尾读一个故事,而且用屁股都能猜到,是关于主角如何带领团队,利用各种技能,打败怪兽的故事,AO也会审美疲劳,除非,你的主线故事非常special。3. Lasting Value。据说这已经是Kellogg18年的题目了。但我觉得任何一篇好的essay,都需要讲到lasting value。比如一篇写发起NGO,筹集善款,帮助目标人群的故事。最后钱筹到了,人帮到了,你和团队成长了,故事以你的learnings结束了。这就差点意思。被帮助的人,两三年后,或者就在你申请的这一刻,是什么样的人生;当时的团队成员,此刻在做些什么?如果能巧妙的带入,会更加有趣、有力。以learnings结束故事,不会错;但是从结构的角度,不加分。

简历,模板CD上很多,随便哪个学校的官方模板,都OK。里面的写法,我有两个策略:1. 轻重缓急。一般情况下,都是目前这份工作的内容占多数,越往前的岗位,描述越少一些。这是符合职业发展规律的。越往前肯定越junior,写天天做多少表格,PPT,参与了多少项目,这就有问题了;至少证明当下的岗位,成就感是下降了的。2. bulletpoint对应能力项,均衡分布。假设做过3个岗位,那一份简历,在working experience部分就会有10个左右的bulletpoints。在我看过为数不多的简历中,普遍情况是,几乎十几个points都是讲leadership, teamwork, analytical capability。相信大家都看过各个学校的capability grid,那上面10几个能力项,我们都希望自己的推荐人给自己在每一项都打不错的分数,但是到了自己的简历构思,却忽略了这一点。当然,leadership之类的核心点,可以用2-3个points去讲,毕竟MBA都suppose要找leaders。但是整体分布,要有个均衡的概念。否则,干嘛还要推荐人给我们在那么多能力项打分呢。。。不过,如果自己的经历很牛,比如blackstone, 凯雷,高盛,IDG,JP Morgan等,这些小伎俩都可以无视。准确的说,这整篇帖子都可以无视。。。

面试

不要脸。这三个字,概况了我的整个面试准备过程。虽然我是个sales,但我不太会(或者说不喜欢)social,随时能够去求助的朋友,一只手能数过来。但是面试就是要通过各方面的渠道,找到insiders去求教。这里有一个assumption,就是被找到的这些insiders,都愿意帮助那些主动找过来的陌生人。事实证明,绝大部分,都是这样的,不排除有人特别忙,调了几次时间都没法聊的。Anyway,帮是情分,不帮是本分。通过A找到B找到C找到D,事先准备好问题清单,从主观到客观,不要放过任何你感兴趣或者学校会对你感兴趣的地方。关于面试部分,我有三个策略:1. 开场一定要好。这个开场,甚至是在做自我介绍之前,迅速建立起让双方舒服的交流氛围。因为甚至可能连自我介绍都没有(我面GSB就没有。。。)。可以是从面试官的办公室布置,彼此共同的兴趣,Ta那一届某个有趣的人,等等。这个过程,可能不到2分钟,也不算做面试时间,但是作用很大。2. 抗压。有些面试官会进入你的故事,一起交流一起揣摩;有些面试官想以一个旁观者甚至法官的角色来解析你的故事,比如GSB,我的面试官记了整整4张纸,正反页,全程很少眼神和肢体语言。这是每个人的风格,其实我自己也差不多,喜欢没有其他input,闷头听,边听边想。如果我在做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会采取这样的交流方式。所以,don't take it personal,做好各种可能的准备。3. 结束一定要好。这和开场是一个道理,就像和初次认识的朋友,聚餐结束了,该怎么说“我们散吧”。还是那句话,充分的事先准备和调查,让彼此舒服的方式结束这次谈话。毕竟,都走到最后一步了,善始善终。

最后说一下offer

其实我自己也没有想到GSB会录我。思来想去,感觉去年帮我辅导过的兄弟的一句话可以用在这里:学校最后录谁,随机性还是有的。并且有的时候学校就想录一些mediocre,来让整个班更接地气。如果说到接地气,我想,我是合格的。。。如果你有很明确的目标,那就just go for it,就像今年我认识的新生里面,很多就只申了GSB,或者H+S,或者HSW。当然,他们就职的公司,也就是我上面说的那些,所以有资本做这样的决定(现在的收入已经超过post MBA了,为什么还要将就。。。)。如果不挑,都行,那就给自己多一点机会。Anyway,我是个死销售,秉承着东方不亮西方亮,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的原则。在我看来,没有足够的实力(客观)或者没有对自己及学校充分的认识(主观)之前,选校这个话题,儿戏了。。。

差不多方法论上能想到的,就是这些了。整个申请过程,都是在CD上一篇篇帖子,一个个回复去寻找给养,感怀于心。现在结束了,趁记忆犹存,潦草成文,以谢前人。也希望能够给接下来的申请人帮助一二。共勉!

--------------------------------------

原文引自:
https://forum.chasedream.com/thread-1302366-1-1.html

参与讨论及查看更多的相关文章请访问【北美MBA申请区】
https://forum.chasedream.com/forum-13-1.html

打印 | 录入:steven
相关文章      
ChaseDream版权声明
活动日历
{{item.event_geo.name}}

{{item.subject}}

<<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