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正文

[已黑完]即将毕业离职,小米过河拆桥、报复老板的JHU求学经历大放送

[日期:2015-04-27] 来源:ChaseDream论坛 作者:JHUGMBA [字体: ]

转眼间在JHU快两年了,下个月即将毕业!哥作为Admission Officer官方小米,在CD上也干了整整一年了,和许许多多申请JHU的同学交流过。作为自封的业界良心,我夸过JHU,也踩过JHU;推荐过JHU,也建议过别来JHU。下周起这个账号就要交给别人了,趁现在账号还在手里,跟大家聊聊我这两年在JHU的经历,给明年申请的同学们参考参考。帖子比较长,看不上JHU Carey的大牛或喷子可以不用在此浪费生命了。

依照时间顺序,主要和大家聊聊这么几个话题吧:

Admission,自己当年的申请经验+做小米期间获悉的内部信息

做了多年看客,今儿自己也爆个水得一比的BG吧~

本科211院校,英语专业,3.4渣GPA,GMAT 720,托福105,某大型外企水实习,某牛逼字幕组(已阵亡,唉)美剧翻译(当年觉得屌炸了,于是申请时也写进了简历……求别喷),2012年本科毕业,后在某高校做了一年项目经理(运营总裁班、土豪研修班什么的)~

Apply: JHU, Wake Forest, UIUC, Rochester, U of Florida,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Bentley, UNC等十所,专业不大记得了~

Ad: JHU, WFU, RPI, Bentley, UF……不太记得了

Rej: Rochester, UNC~其他的一直杳无音讯,怀疑中介暗中给我终止了、以免占别的客户的坑……

当年我虽然也雇了中介,但其实全程都是我自己一手操办的,从网申、到essay书写、还有期间与学校的各种联络,因为我嫌中介动作太慢了~我十所学校都是10月就全部submit了~当然啦,并不是说越早submit越好,你多花点时间修改文案肯定更好,但关键是自己要放在心上~

说到中介,其实我觉得大家只要不是特别特别忙,还是要自己DIY~哪怕雇了中介,也千万不要做甩手掌柜,自己一定要跑得比中介快~要是什么都甩给中介,就是等死了~我之所以本科毕业后工作了一年,是因为被迫的——因为我大四那年就是全盘交给中介,结果全军覆没,一个Offer都没有~之所以第二次申请还找中介,是因为爹妈不懂英语,不放心让我自己弄,所以非要找不可,我也只好由着他们~

其实找了中介,自己也一定要时刻紧逼!逼中介,逼自己!首先,中介毕竟不如你自己了解自己;其次,每个留学顾问手里有几十个客户,怎么弄得过来!被中介坑得错过Deadline的案例还少么?而且中介真的很坑!我明明是来了JHU,结果中介的网站拿我做成功案例宣传,却说我去的是Bentley……我怀疑中介跟B家有关系,拼命要把人送去B家~

但对于小白们来说,找中介的好处在于帮你定位~因为大多数人一开始都不知道自己能申得上什么样的学校,这个时候中介的经验就很有用了~可以一开始装客户,让中介给你做评估,做选校~选好之后就拍拍屁股走人,嘿嘿,自己申请去!(中介看到要追杀我了)~~懂行的人看我的选校,一眼肯定也能看出是中介给选的,但起码中介选的还是成功率很高的(我也自选了几家,自己申请,最后都Rej)~

说完中介,说说Admission Officer~不保证每家学校都一样,但肯定人事组织大致是这么回事的~

在JHU,我们没有机器筛选,所以你不会因为托福差个1分什么的就被自动淘汰掉~所有的申请都会经人手筛选~但招生官确实有一定的标准,比如你本科学校的档次、G/T分等,综合考虑~所以大家不需要过多担心……但如果你各方面都比较渣……那就Good Luck了……

每个专业都有不同的招生官、都有不同的标准~大家跟学校联络时,一般是从admission@jhu.edu之类的总入口开始,写邮件要说明自己申的是什么专业~建议大家要想办法找到负责你那个专业的招生官,找到他的联系方式,比如mike.cuneo@jhu.edu这样的邮箱,这样你能得到更快更准确的回复~和招生官联系不宜太频繁,因为大家每天有自己的工作,同事的邮件就很多,所以你每天找人家是很烦的~而且,许多问题要习惯先试着自己找答案,实在找不到才问~比如Deadline、Decision Date之类的白痴问题,JHU的网站都有~还有“我同学和我一起申的,她都收到面试了,为啥我没有?呜呜呜”这种问题,唉,我就不描绘我老板是怎样吐槽这种问题的了……

然后学校的网申系统确实有bug,status经常稀里糊涂的,说你incomplete,不用担心啦,submit掉就行了,缺材料学校会通知你的~切记每天查邮箱,不要都甩给中介就好了~说到邮箱……注册用的、网申时填写的、简历附件里的……这些个邮箱都要查查~而且最好都用同一个啦,不然你自己也难受~

Summer Intensive,传说中的坑爹新生培训营

我是2013年入学的,当年学校第一次搞Summer Intensive Program。由于是第一年搞,所以只拿了我们GMBA做实验,一共就21人,除了一个沙特的,其他都是中国人(含台湾)。据学校说,搞这个program的是因为前几年的国际生都很慢才习惯美国学校的生活和节奏,教授反映也很大,所以才让国际生提前来适应适应。Program的基本内容就是每天半天商科讲座,半天语言课。课程和正式课的形式一样,让国际生习惯美国学校的教学——比如勤查邮件、使用Blackboard、购买Case、Case预习和讨论、Team Project、Presentation等等。这些技能、或者说习惯,当时对于我确实特别有帮助。作为从没出国学习过的土鳖,我以前在国内从来不知道啥叫Blackboard,syllabus是啥,从来不知道原来教育的信息化、网络化可以这么发达。如果不是Summer Intensive,我估计刚开始正式上课时肯定得跪一阵子了……可能连课件、作业题目都找不到……

但观众肯定会骂我了,因为根本没有这种duang duang duang的Program!说实话,我来聊这个Program,可能确实是不够客观的~因为我们那年才21个人,学校提供了非常好的资源。所有的讲座都是学校最受欢迎的老师来讲,还有许多有意思的活动~现在几百人参加……我也说不好质量会有何影响了……而且更可恨的是强制参加、连很多美本的也要参加,圈钱的味道确实很浓~但我这里要说一下:美本的同学确实可以argue一下,申请waive,大不了和老师skype一下,甩下一句"Fuck off! I am good enough to teach you English!"~~But again,如果你啥都甩给中介,自己从来不看学校发来的邮件,连怎样申请waive都不知道,那谁都帮不了你了。

Anyway,我觉得Summer Intensive对于国内本科的同学是很有帮助的~但美本的同学,一定要拼命argue去waive掉!3000块钱够自己去玩好几回了!

补充一句:最近收到的风声,今年(2015年)的Summer Intensive还会组织出海游船……感觉很不错啊,不知是真是假……

P.S. 关于申请waive掉Summer Intensive,老板说:“There are instructions with the information they get about the summer intensive program, so if they've readthe materials they are given, they will have the information.”所以大家仔细看看学校发来的文件哦!

Study at JHU,Living in Baltimore……………………………………………………爱过

CD上很多同学问起JHU的时候都会这么问:“JHU到底好不好?”或者“JHU究竟好不好?”

从“到底”和“究竟”这两个词,就能看出JHU的尴尬位置。世界顶级的大名校,商学院却又这么新、中国人这么多。这几点都是事实。但另外有人说“课程水”,对此我就不苟同了。我和很多申请者和在校生都聊过,分析了一下“课程水”这个说法,觉得这当中有很大的主观成分。

首先,咱们中国学生在评价一门课程的时候,往往只有一个标准——这门课quant不quant?如果一门课不教数学、没有量化分析方法、不使用MatLab、R、甚至Excel建模都不用,那必然被判定为水课。

其次,在JHU,咱们中国同学集中在MSF专业。MSF的同学大多数都是本科金融、会计、或者类似背景的,非常系统地、长期地学习过金融知识。而JHU的MSF却重复了许多本科金融的知识,甚至有同学说就是把四年的金融本科压缩成了一年。所以判定为“水”。虽然我没有亲身体会,但很多同学都这么反应,看来确实是事实。

我觉得以上这两点是大家黑JHU课程水的主要原因。我承认这两点确实很重要。懂不懂Quant是留学生在美国找工作的利器;金融本同学来读研,肯定想学得更多、更深。但是站在办学的角度来看,这两点是不成立的。站在美国同学、Part-Time同学(基本也都是美国人)的角度来看,这两点更是不科学的。

首先,商学院不是教数学的,更不是教计算机的。人们来商学院学习,是为了研究商业运作的规律、了解不同行业、结交人脉、提升就业平台。对于美国学生来说,他们更喜欢教授们跟他们聊市场动向、政治风云、经验分享。同时,同学们在上课时也相互分享自己的经验。就好比你在国内读书时也喜欢侃大山的老师一样,也许你也觉得这老师怎么这么能吹牛逼,课特别水,但我敢打赌,这种老师的课一定是爆满的,你都不一定选的上。但如果你来了美国,老师也这么跟你侃大山,你就不一定喜欢了,因为他的话题背景不同,你根本听不懂、没有共鸣!人家讲的是美国的事、美国的人,什么格林.斯潘、杰佛利.斯基林,你哪怕事先有了解,也很难有共鸣。就好比你做教授,跟美国学生讲“老江身经百战,大战华莱士,谈笑风生”“赖昌星blablabla”,人家老美也觉得你讲课水得一比。所以,往往是这种课美国学生多,technical的课中国学生多。你看Mkt的课老美就比MSF的课多。

其次,商学院的学生并不一定本科就是读这个的。很多人、尤其是老美,本科时并没有学过那么quant的东西。Part time的人更不用说了,数学什么的早忘光了,而且年纪也大,你教他耍R Programming,他根本hold不住。如果他平时工作就是Data Scientist,要玩SAS、Python、MatLab什么的,那他根本不会来读MSF,直接读个Part-time MBA然后升官发财去了。

所以,学校不可能把课程设计成全部都是教数学、教编程。

聊聊我自己的亲身经历。

我们专业从Orientation就开始上数学课,叫Quantitative Methods。纯数学课。上文说了,我本科是学英语的,大学就没学过高数,高中也是文科班,所以数学一塌糊涂。那是第一次接触到统计、概率等高数理论,什么normal distribution、z value、p value、covariance……要疯了。后来正是开学后,又开始学会计,做财表,先学用T Account做,然后又是在电脑上做模型,算什么EBIT、WACC。对于金融、会计本的同学来说,可能都是小意思,但对我这个没商科背景的就难了。班上很多同学也像我一样,非商本科,或是毕业多年,美国同学更是如此。但让我惊奇的是,我们班外国同学数学太好了!根本和想象的不同。以前老听人说美国人数学如何如何渣,一元一次方程还搞半天。但实际情况根本不是这样的。咱班一些年纪较大、工作多年的同学数学不太灵焕,但本科毕业就来的却特别好。很多同学是名校毕业,比如杜克、普渡、哥大等等。

GMBA的课程quant : non-quant基本是1:1。像我前面所说,美国同学更喜欢不quant的课。到第二年大家选了concentration了,比例就不一定了。学entrepreneurship的基本没有quant的课;学finance的就要被MatLab和R玩死了。而且分concentration后,班上基本都有part time的美国人,数学能弄死一大堆。和Mkt的同学一起上的课明显老外会多些,比如我上过的Digital Marketing,而且课堂也很活跃,中国同学也很积极,可能是因为被感染了吧,或者话题比较熟悉。而和MSF的同学一起上的就全是同胞了,比如我上过的Financial Crisis,而且老师讲的都是美国的事儿,中国同学也没共鸣,上课死气沉沉的。我自己选课也刻意冲着Quant和Programming的方向去,因为知道这些都是留美必备的知识。说实话,我以前连Excel都玩不转,只是当成表格来用,最多知道个加减乘除和求和。现在建模什么的小意思了,数据透视、What if analysis、V look up、solver什么的都是上课教的。还有R Programming也是在课上学的。然后自己再自学了SQL(这个强烈建议学),考了SAS证(据说是高薪必备),还学了点儿Python,捣鼓了一下HTML/CSS等等。很多课都会教编程的,主要是R、MatLab、还有Excel VBA,因为做金融分析和数据分析是必须的。中国同学一定要去选点儿,一来增加留美的筹码,二来减轻“课程水”的感觉——再给学校平反一下,是主观的“水”。我学编程的时候经常向我国内的基友请教,他是学软工的。他经常感到奇怪:“你在美国到底学什么专业的啊?不是学商科的么?怎么老搞计算机去了”呵呵呵呵呵,我感觉有个同学说得很有道理:“留学生根本不必纠结读什么专业,因为条条大路通CS。”

再说说所谓的“水课”。我第一年的时候还没觉得,因为GMBA的课还挺紧凑的,quant的也多,可第二年一下子多了好几门不教数学的课,有点儿不习惯了。有门课叫Cyber Security,听着很吊的感觉,是Ms ERM和MS Info System的课,老师是个博士,还是NASA的Project Manager。我当时上的时候还说:“哥在Carey一年多了还没见过这么水的课。”但这个班上基本全是老美,只有四五个中国人。而且老美们特别喜欢这课,在课上非常踊跃的交流经验。我分析一下,就是我上文说的那个结论。

另外,GMBA有个好的就是Innovation for Humanity (I4H)和Discovery to Market (D2M)两个Project。把学生派到几个发展中国家和非营利项目做Consulting,能学到很多consulting的知识,锻炼global communication的能力。机票住宿等费用全包,每周还发200美元生活费……当然,其实都是咱自己学费里的啦~

要说GMBA比别的学校的MBA弱的地方,就是学生比较年轻、工作经验少。咱班平均工作经验只有5年左右。大多数中国同学都是2年以内,只有两个7年的。老美也有少量应届生。毕竟GMBA是个full time的专业,工作经验丰富、年纪大的得养家糊口,一般选择读Part time MBA去了。咱班只有几个老美是拖家带口来读的。有个美籍印度裔哥们以前是个医生,把大奔卖了攒钱来读,大牛一个,现在拿到了他一直以来的Dream Job,去湾区一家Health Care飞黄腾达去了。学生的总体素质非常好,工作能力都很强(我感觉在这里上学更像是工作,天天就是Team Project),老美尤其是说话圆滑、沟通能力和leadership了得。

说了半天GMBA,同学们可能会不爽了,因为大部分人申的是MSF和MKT。不好意思,原谅对MSF和MKT的项目确实不如我对GMBA那么了解。但我猜大家也能看得出我的态度:强烈推荐GMBA。对于MSF,本着业界良心,我不推荐大家来,原因我上面也说了:并不是它不好,而是它无法满足中国学生的期望。尤其是本科金融的同学,来了可能都是学过的东西,没必要。况且中国人真心多啊多啊,真是接近99.9%的中国人比例。虽然有名校的牌子,但Career Development做得还不行,我下文会继续讲。所以我不建议同学们来读MSF,尤其是金融本科的~另外还有自认学渣、对留美找工作也没信心的,去纽约可能更好。JHU学费太高了,而且MSF那么多中国人抢着来,所以奖学金也给的少~有别家的offer就去别家,特别是给奖的、纽约的,比如UMD、Fordham等等。我这么说,可能要被MSF的在校生和校友骂了,但我再次申明:“不是项目不好,是满足不了中国金融本科学生的期望而已。”而且要真的有校友来骂我,我还真开心了,因为这就是一个JHU Carey学生该做的事——维护你的母校。那些黑自己学校的人,我实在无法理解他们的丧心病狂。

至于MKT,虽然中国学生也很多,但比MSF还是好一些,尤其是上起课来好很多,很多老美会来选MKT的课。我觉得同学们可以自己选择。不过MKT似乎留美成问题,因为语言、文化的问题,人家招marketing肯定偏向于本地人。

Real Estate是JHU有名的专业,师资好,校友好,据说Real Estate有自己的圈子,还不带Carey其他专业校友玩儿似的,可能是有钱人多,而且工作机会目测不少。

Info System是Carey唯一的STEM专业(不懂的小白鼠请自行百度),有长达29个月的OPT,边干Contractor(临时工)边找H1B Full Time,毕业后留美两年妥妥的,特别适合那些“希望在美国工作两三年,然后回国发展”的同学~插一句,很多同学(包括当年的我自己)都是这么打算的、面试时都是这么跟招生官说的,但招生官心里都知道“做梦吧,你多半只能毕业立马回国,不然就是找到工作再也不走了。”不过话说回来,Info System听起来很technical,但据说其实“水课”多,大家自己看着办吧,我觉得还挺适合作为2nd Degree的,要是没找到工作,立马拿来备胎。

聊聊巴尔的摩。

相信大家最关心的就是治安问题了。其实真心没那么可怕。我们这么多人、这些年都这么安安全全的过来了。总之就是一句话,不作死就不会死,你一眼就能看出来哪些地方是“此地不宜久留”的。

总的来说,巴尔的摩是个很好的城市,虽然可能衰落了,市里穷人多、黑人多,但在大华盛顿地区仍是个大都市。在巴尔的摩的生活是非常宁静的,尤其如果你住在Homewood主校区,在那里生活,学术氛围很浓。巴尔的摩没有纽约波士顿的繁华,霍普金斯的华人圈子也以研究生和进修医生为主,没什么少不更事的小屁孩。你在这里找不到北美吐槽君的狗血故事(小白请上微博找“北美吐槽”)。市区的夜景不会充斥着灯红酒绿、香车美女、和疯狂的大学生,只有游走在街头的瘸腿流浪汉和疯子。

其他的我也懒得说了,大家自己享受探索的乐趣吧哈哈~

找实习&实习,为啥大家都回国了?

说到实习,不得不为MSF/MKT的同学抱不平~因为实习一般都是放在暑假,而MSF/MKT的同学暑假却还要上课,赶着8月份毕业,根本没有时间实习~虽然不知道别的商学院是怎么设计的,但JHU这种设计确实非常不科学~

说回自己~说实话,我找实习时并没有很勤奋地找~首先简历就没有好好拾掇过,还是刚入学时写的那套~其次投也投得不多,美国这边投了十来家,国内只投了一家~结果美国这边拿了一个比较鸡肋的,国内那家三轮面试后也要我了~

这里我想聊聊自己的体会了:为什么大家都回国了?

其实很简单,美国渣渣公司 VS 国内牛逼公司,你选哪个?除非你下定决心留美,否则很少人会选美国渣渣公司的~况且这种选择还算好的了!大多数时候,是美国杳无音讯毫无着落 VS 国内牛逼公司(或者至少是个名字响亮的好单位吧)~这种情况下,恐怕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回国了,然后甩下一句“留美不可能”“学校不给力”“Career Service是渣渣”……

我自认是留美意愿非常强烈的,但当我面临这个选择的时候,还是选择了回国~国内要我的那家公司是家牛逼互联网公司,大家每天都用他们家的App聊天,实习待遇好,还报销回国的往返机票,我自然是没顶住诱惑就回国了~我那时想着,反正是实习嘛,我可以先回国干一个牛逼的,然后找正式工作时再在美国找~班上许多同学也和我一样,回国去了很好的公司实习~好几个同学都是单位报销回国往返机票,有个好哥们在上海,实习月工资18000RMB,当时我就惊呆了~但也有留在美国实习的,有各种规模的公司,但一般再大也不会比那些回国的大~后来实习完回来发现,其实虽然那家企业在国内那么牛逼,在美国却没几个人知道~哪怕知道,也就只听说过他们家那个聊天App,除此之外毫无了解~

现在,比我们早一届的GMBA师兄师姐很多都已经找到工作了,在抽H1B了~让我惊奇的是,2013年和我一起入学的一些MSF/MKT/RE同学,2014年毕业后一直也没回国~我不知道他们具体在干什么工作,但我看他们的朋友圈、Facebook照片,看到他们都还在美国,在纽约、在俄亥俄、在DC……在各种地方上班~找了几个关系好的一问,都有工作了,而且也都在抽H1B了~

给我的感觉是,在美国找工作并不是不可能,1年的OPT,还是有很多机会发生的~但大多数人是自己放弃了~尤其是国内美国同时找的同学,基本都回国了~有个GMBA师兄跟我说:“我在这三年,看过太多了~哪怕你只要出现‘回国、留美都一样’的想法,那你基本就是回国了!”后面有个回帖的同学,我很同意他的说法:“如果真的决心留美,就根本不会找国内的工作,也就根本不会面临上述的选择!”所以这也是我这一章节的Point:如果你决心留美,那就连中文简历都不要做,国内的工作一眼都别看。

要澄清的是,我并不是说留美了就了不起、回国就是失败~只是因为很多同学都想毕业后留下来工作,所以才默认留美为首选~至于我自己嘛,是觉得自己属于EQ较低的,回国了也很难在那种人事环境中游刃有余,基本就是属于老老实实天天加班、被老板压榨的~在美国至少不会那么频繁加班(作死入错行除外)~我实习时,每天晚上加班到10点,其实我一个实习生根本没那么多工作,但是领导不走、大家都坐到那么晚,这种氛围下你也身不由己啊,而且10点已经是最早的了~最近有个调查:“北上广深加班吸血楼排行榜”,我实习那家公司在广州的事业群排第三,仅次于四大聚集的那两栋楼;在深圳更是前三名都是他家的办公楼……

Career Service & 在美找工作

说到Career Service,相信很多JHU学生都会吐槽,不光只是Carey,整个JHU的Career Service似乎都不怎么给力。每年在Homewood主校区面向全校学生的Career Fair也不怎么大(这个可能跟JHU主打专业和学科自身的特点有关吧……医生什么的好像都不需要靠Career Fair来找工作……)。至于Carey的,今年才第一次有了自己的Career Fair,我们上周刚搞完。场面是搞起来了,很热闹,来的企业也不少(有四五十家),但质量嘛……实在不怎么样。牛企来了几家,比如美林证券、大摩、美铁等,但毕竟不是把咱们当成Target School,感觉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美林的人居然说要招GPA3.7以上的……Carey打分特别严,一点都不像商学院,至少我们班连上3.5的都很少。大摩不给H1B~其他很多企业是来招Sales的,国际生就别指望了,肯定不给H1B的。只有几家规模一般般的Consulting需要technical analyst的,似乎对国际生还有点儿兴趣。但话说回来,毕竟第一次有了Career Fair了,希望以后能越办越好吧。

Carey的关键问题还是建校太短,Career Development还没做起来。现在Career Service能带给我们的机会,只有寥寥一点零散的,比如Career Coach在某公司的熟人偶尔有工作机会了,发个邮件过来,收收简历啥的。Carey还没能让企业把我们学校作为Target School、每年来大面积招人。这是学校Career Service的最大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而且要让牛企把你作为Target Schoo,不是说你Career Development做得好就行的。人家得看你办学规模、专业设置等等各方面。如果你每年就那么点儿学生输出,而且一多半还都是要H1B的国际生,恐怕很难有企业会把你作为Target School吧……所以感觉几年之内难有什么质变。

不过Career Service的就业指导老师对同学们还是非常上心的,经常发邮件来问你最近找的怎么样了,跟你check in一下。但是他们能帮的可能也就只有给你改改简历啥的了。一些Career Coach的业务水平也不怎么样,虽然很关注国际生留美找工作问题,但实际知识水平还是不咋地,连ICC是啥都不知道(不知道ICC的同学可以百度一下)——我跟他说最近很多印度人给我打电话,让我去做码农,说给H1B,丫居然说“肯定是因为看到你简历里有在印度工作的经历,所以那么多印度公司找你!”……

到我写这帖子的时候,我已经正经找了两个月工作了,简历投出去好几百了,但最多就是个电话面试,绝大多数都是石沉大海。实在不行,我也已经准备好病机乱投医去试试ICC了。我感觉,找工作这事,其实也是缘分二字。有缘的话,有的同学一下子就找到了——有同学才投了几份简历就有着落了、有同学在LinkedIn上稀里糊涂被人找上、有同学在QQ群里扯淡被人找上……但也有同学两年来一直坚持不懈Networking、投简历,但都没有实效。另外,海投 VS Networking,其实也都是缘分,很难说Networking才是王道——虽然老有人摆出数据来证明,但好多Carey毕业生都是海投找到的工作。我看过最夸张的一个是投了3000(额滴神……)最后成功进小摩了。

Carey的Career Event还是挺多的,很多给你Networking的场合和机会。许多教授也会经常给学生们介绍工作(感觉他们比Career Service的介绍给力多了)。学校的招聘网站也不错,面试几率比你在外面海投强多了,虽然数量上还是比较少。

另外,虽然找工作很难,但是找实习容易多了。企业太喜欢实习生这样的廉价劳动力了。而且JHU下面有好多机构,比如制药、医院等,都优先招自家学生,比如我现在还在JHU下的一家NGO做实习生(说是NGO,但我看他们奢侈极了极了!)所以大家毕业了OPT肯定没问题的。

到这里,我基本都说完了,希望对大家有益吧。

总结一句:JHU到底还是个好学校啊!

--------------------------------------

原文引自:
https://forum.chasedream.com/thread-981906-1-1.html

参与讨论及查看更多的相关文章请访问【商学院Master申请区】
https://forum.chasedream.com/forum-14-1.html

打印 | 录入:steven
ChaseDream版权声明
活动日历
{{item.event_geo.name}}

{{item.subject}}

<<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