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问到的问题然后自己写答案。这项工作建议早点开始做,从交完申请就可以开始了,不要像我一样在收到第一个面试之后才开始临时抱佛脚……这些问题大概可以分为 research exprience & interest / motivation / school & program-related 这几类。我个人觉得前两者相对重要一些,因为可能会被问很细节的问题。一定要对自己的研究经历足够熟悉,同时要能表达好自己的 motivation(就算你实际上没有,也要从过往经历里找素材串一个可信的故事出来),这两类问题回答好了,才能展现出你足够 well-prepared for a phd program. 关于 why school 的问题我觉得更难答好,因为不管如何回答都有可能被反驳:xx 项目也有你说的这些优点,why not them? 至少从我的感受来看,实在是很难发掘出每一个项目的独一无二之处,我的思路是从 research interest 出发再结合一些学术之外的 personal preference 来进行回答,不知道有没有更好的答案。

我在每一次面试之后,都会对面试问题 list 进行适当的调整,给没答好的问题再打个补丁。我在写答案的时候不会逐字逐句地写,因为整理的问题本来就比较多,而且我也不是特别细致的人,事无巨细只会拖慢我的效率。我的方法是给不同类型的问题搭不同的逻辑框架(比如研究经历相关的问题统一用一个框架回答,都先 A 再 B),再用 bullet point 的形式记一些必须要说的内容,剩下的留到面试中 freestyle. 如果有朋友的习惯是一定要给每个问题写完整的答案,建议写完之后多练一练,说得自然一些,如果面试过程中有背稿的痕迹是很减分的。

六、关于 offer 的选择

在陆陆续续收到 offer 之后,接下来就是幸(纠)福(结)的选择了。虽然美国大部分学校会遵循 415,但其他的地区几乎都要在收到 offer 1-2 周内做出决定,在存在时间差的情况下,只能结合自己具体的申请情况和风险偏好做决定。但是建议大家在做最终决定之前,主动向其他还没出结果的学校询问申请状态。我在收到第一个比较满意的 offer 之后,就给所有面试后还没有结果 & 还没收到面试但我有兴趣的学校都发了一遍邮件。关于应不应该去催申请进度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但至少从我的经历来看是正面影响居多的,我觉得主动 reach out 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信号,我也因此收获了一些面试的机会。当然也有问到拒信或者表示现阶段无法决定会不会把我从 wl 里捞起来的情况,不过这些结果也不是我能控制的,早知道反而早安心,毕竟买彩票失败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可能是因为我申请了太多不同国家的学校,所以在做选择的时候,反而是非学术的因素在起关键的作用(前提是这些学校在我看来是同一档的)。说实话我在好几个 offer 之间狠狠纠结过,它们都是很好的项目,而且刚好每一个都对应了我申请的不同地区,感觉某种程度上也是在选择未来五年不同的生活。我最大的感受是,学术层面的比较可以通过公开渠道或者询问他人得到很多客观的意见,但学术之外的,天气物价治安城市等等各方面的考量,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只能靠自己来衡量取舍。虽然这些因素可能相对不那么重要,但它们都会切切实实地影响你的生活体验,所以还是很有必要多了解的。其实这也是在选校的阶段就应该纳入考虑的,这一点我也做得很不好,很长时间以来的心态都是「有学校要我就行」,没有认真思考过应该怎么面对选择。不夸张地说,在做决定的那几天真的是把二十多年的人生快速拷问了一遍。就我自己而言,location 和天气都是很重要的考量因素,我觉得在一个能生活得开心的地方度过博士生涯是很重要的事情。我非常不喜欢冬天漫长且缺乏日照的地方,喜欢温暖潮湿的天气和便利的都市生活(说到这里就注定了大部分欧洲和加拿大学校不会是我的优先选择),当然也是因为我并没有拿到好到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ChaseDream